提起“仁丹广告”,想必上年纪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民国期间,大街小巷贴满了这种广告,上面画着一个留着八字胡的东洋老头。
这个老头的胡子还经常变动,有时向上翘,有时向左翘,有时向右翘,千奇百怪,当时的人们只感觉有趣。
然而,人们却未曾料到,普通的广告中竟然暗藏侵华密码。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一种凉药怎么会和战争扯上关系?
图一
这种密码一般人根本不会发现,因为从表面来看,“仁丹”只是一个普通的解暑良药,根本不会引起人的怀疑;而且,“仁丹”是和大多数外国商品一起流入中国的,这就更不会惹人注意。
清末,帝国主义一方面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为为了削弱中国的军事实力,向中国投入大量的鸦片,致使很多国人每日沉沦在大烟之中,萎靡不振。
而“仁丹”就是另一种“鸦片”,一种帝国主义欲图屠戮中国的刀具。
图二
森下仁丹创立于1893年,是一家医药品制造企业。起初,创始人森下博在大阪市东区创办了药铺“森下南阳堂”。这成为森下仁丹的起源,它打出的经营理念是为“济世利民”。
森下博非常有经商头脑,他独辟蹊径,采用特别的销售方式推销药材。首先他让人在药店打出店面门头的广告牌;其次,与当地各大报刊合作,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很快,“森下南洋堂”火遍日本,对其他成药品牌形成压倒性打击。
图三
甲午战争期间,森下博来随同日军一起到台湾,在当地,他发现中国人经常会随身携带一些清凉小药丸,经常服用,以此来预防疾病,当时盛行的药丸名为“砂仁”,所选用的原材料为月桃种子,听说能够降低感染疾病的概率。
森下博灵机一动,开始着手发明一种万能的、便携的且有预防功能的药;在药名上,他选择了一个符合中国和日本传统的商品名。古来最注重“礼、义、仁、智、信”,因此将药名定为“仁丹”。
随后,森下博请日本药学界最权威的两位博士三轮德宽和井上善次郎,历时三年才最终确定了药方。
图四
它一开始的药方是由甘草、阿仙药、桂皮、茴香、生姜、丁香、益智、缩砂、木香、薄荷脑、龙脑、甘茶、芳香性精油构成,这些并不是全部疗效作用的,有些只是为了达到商卖目的,起到调味作用。
这些配料大部分都能在中国找到,只有少数譬如甘茶只有在日本才有。因此,森下博将中国作为“仁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粉碎机、干燥机等大设备,再加以表面涂层等技术,对这些配料进行精加工;但是从未采用化学合称方法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这也成为了“仁丹”的独特卖点。
“仁丹”在售卖中特意宣传自己是汉方药,并未采用一般的手工作坊制作方式,而且“仁丹”不属于西药,经常使用不会给人体带来损伤。
在售卖之初,“仁丹”被定义为“万用保健药”,主攻预防疾病疗效,甚至说有起死回生之妙用。在日本的宣传中,森下博一直将“博士方剂”作为最大的售卖点,故意模糊“仁丹”是汉方药的本质。
因为当时西医在日本占据主流地位,为了顺应趋势,森下博强调药方出自日本两位权威的博士之手,以此顺应国民心态。
当时,《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刚刚签订,中国市场基本已经被帝国主义打开,因此,“仁丹”也顺势进入中国。
图六
“仁丹”一进入中国,迅速风靡全国。其实,这大多是因为广告的加持。
1908年伊始,“仁丹”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这种推销方式使得“仁丹”一炮而红,想让人不知道都很难,无论是住在闹市还是偏僻的郊区,都能看到“仁丹”两个字。
它的功能是主治消化、解暑,广告上的男人带着一顶拿破仑双角帽,穿着“大礼服”、礼服上佩戴多枚勋章,打扮得像一个保健行业的外交官,最惹人注意的是,男人的两撇小胡子,采用了日本独特的微微上扬的方式,中国民众亲切地称呼它为“翘胡子”。
这种胡子最早称为鲁士胡,只是日本人留胡子的方式之一,后来因为“仁丹”远近闻名,这种胡子在日本成为了一种潮流,日本人、留学子都留起了这种胡子。
图七
最有名的就数日本战犯藤田茂了,他曾在1956年被我国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判刑18年,当时大家都称他的胡子为“仁丹胡”。
在第一波的广告产生了很好的收益之后,森下博继续加大对广告的投入,这一次广告为了更吸引人的注意,直接用“起死回生”四个醒目的大字作为推广的标语,不得不说森下博是“艺高人胆大”啊!
图八
偏偏这种虚假的广告深受大众喜欢。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仁丹”储备药,但是森下博仍然没有减弱宣传的力度。
森下博采用多种新颖的方式来推销;与此同时,森下博同样运用在日本的销售方式,与中国的各大纸媒合作,因此,“仁丹”这两个字和“翘胡子”经常见于各大报刊,譬如:在《申报》《大公报》《顺天时报》等。
而在报纸上的主打的功效就是“消化、解暑、排瘴、防疫”,自称是日本排名第一的神药,专治中风、中暑、水土不服、伤暑中寒、水土不服、腹痛腹泻、四肢瘫痪、头晕目眩、解酒等疑难病症。
图九
由于“仁丹”在全国各地都立有广告牌、贴有宣传单、墙面上粉刷“仁丹”宣传语,大量的广告袭来,民众们渐渐相信“仁丹”的功效,视它为万能药。
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头疼脑热的情况时,不去药店买感冒退烧药,而是去“仁丹”的售卖点买包治百病的“神药”。
当时有一种现象,药店空无一人,“仁丹”售卖点却是万人空巷,全中国更是有两千多家邮政在投放“仁丹”的广告宣传单,并售卖“仁丹”药,后来又和各大药房合作,请他们代售“仁丹”,而且允许这些药方“赊销”。
图十
森下博的分公司遍及上海、天津、武汉等各大城市,主营的“仁丹”如同“鸦片”一样荼毒着人们的思想认知,但是人们对这种药的功效却深信不疑。
一时间,中国本土的中草药被打压得毫无市场,“仁丹”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闻药市场萎靡不振,北京的长春堂也因此面临生存困境,中医药店纷纷倒闭关门,或者是改营“仁丹”。
据日本报纸《草乐新闻》统计:“仁丹”的出口量巨大,截止1910年,“仁丹”的出口额已达到451027日元,《时报》也有相关记载,当年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仁丹价值45万日,由此可见,日本的主要输出国就是中国。森下博的推广能力可见一斑。
图十一
广受大家欢迎的“仁丹”,其实根本没有宣传所说的神奇疗效。
“仁丹”的功效其实都是“吹”出来的,其中并没有什么有效成分,成分都是糖,缺少有效的生物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根本达不到宣传所说的“百病皆治”的效果,更遑论“起死回生”的能力。
尽管它只是一种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方法验证的药,尽管只是一种疗效尚待商榷的成药,但是依旧挡不住民众对“仁丹”的欢迎。这也是森下博的高明之处,他恰巧是抓住了一些民众想要包治百病、长生不死、起死回生的心理。
图十二
大多民众的文化程度并不高而且处于清末时期,大家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分辨真假的方法很简单,一是看广告内容,有自己想要的某一点便会潜意识去倾向这种产品;二是看大家的反应,大家都说好的话那一定是好的。
因此,“仁丹”迅速牢牢掌握了底层民众这个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掌控了全中国,毕竟中国是一国农业大国。
随之,“仁丹”药业在全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人们只当它是一种神奇的药,却从未留意隐藏在它背后的阴谋。
图十三
因为“仁丹”的盛行,中国遍地布满了“翘胡子”广告,不管是热闹非常的市区,还是冷清偏僻的郊区,都有“翘胡子”的广告。而且这个胡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而左歪,时而右歪,各种角度地翘,对于张张不同程度的翘,人们看到了只会觉得有趣,并未作他想。
直到很久之后,才有人发现这其中的秘密:原来这并不是简单地翘胡子,而是一种日军侵华的“路标”。
图十四
譬如:八字胡子微微向上起,则说明这条路畅通无阻;如果八字胡的左角向下翘,则表示向左转弯的路不通,应该向右转;八字胡向向右下角下垂,则说明应该向左转;八字胡要是都向下垂,说明此路不通,无法前行。
八字胡的变化作为向日军指引方向的路标,方便日军顺利侵华。这并不是胡乱猜测,要知道创建“仁丹”的森下博,曾经可是和日军一起去过台湾作战。
图十五
而且森下博明明已经在日本将成药做成功了,为什么不将日本作为主要经营地?从营业额来看,森下博将全部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几乎完全放弃了日本的市场。两个原因联系起来,就能明白为什么森下博为什么将中国作为“仁丹”的主要产销地了。
“仁丹”的存在,除了赚钱,主要是为了帮助日军侵华。当年,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就是靠“仁丹”的“翘胡子”路标实施的。
图十六
后来,中国逐渐发现“仁丹”的广告有问题。因为,在繁华的商业街贴“翘胡子”广告无可厚非;但是,在偏僻无人居住的街道也贴满广告,就不得不令人怀疑了,在这样的地方做广告,只有一种目的:那就是军事暗号。
图十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也逐渐察觉出“仁丹”广告的问题,于是,以“抵制日货”为名,明令禁止各大药店出售“仁丹”,并将各地的墙刷广告涂抹掉,将“仁丹”品牌驱逐回老家。
2015年,北京丰台区胡同的一个老房子拆迁时,墙上显露出了70年前漏抹的“仁丹”宣传语。
如今看来,“抵制日货”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毕竟日本以前也做过这事儿。不过,大家还是应该理智看待商品,因为对于商品本身来说,是没有属性的。但是对于“仁丹”这样的“鸦片”,一定要坚决驱逐。
铭记国耻,以史为鉴,振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