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龙图腾,也是中国古代皇权意志的集中体现。
为此,清末地方铸造的铜元浮雕纹饰都以龙为主体,这些龙的形态变化万千,以姿态命名可分为飞龙、坐龙、水龙等,以造型特点命名有王冠龙、扫帚龙、倒刺龙、鸡爪龙、寿星龙等等。
其中,以飞龙出现最早,我国最早的机制铜元广东仙币上就是这种飞龙,也是笔者最为喜欢的龙图,因为这一姿态最具动感和美感。
随着清末地方铸币的兴起,这条飞龙携带清末洋务派的创新精神由广东起飞,龙翔神州,飞遍大江南北。
当然,其它地方也不盲目复制广东飞龙,他们立足各地的地域文化和审美趣味,在飞龙纹饰的设计上不断创造出新的造型。弄清楚这些飞龙图的异同之处是收藏清末铜元的必修之课。
为此,笔者选取广东、吉林、江南、山东、四川等最具代表性的五个地域的飞龙纹饰,进行赏析。
广东仙币
飞广东省得风气之先,富含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广东飞龙的四周有飘带云、火焰纹、火珠纹、珠圈等传统的装饰纹样,使得整个图案显得一团和气。云饰缠绕着飞龙,具有一定的动感和节奏感,形成一种灵动的格局,散发着一股自由奔放的浪漫情怀。与日本银元铜元中刚硬粗鲁的线条不同,广东飞龙在龙须、龙尾,以及飘带云的线条上多采用柔和的曲线和S线,使得整个造型看起来更加飘逸、流畅,从而使纹饰产生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之间对立统一的美感。
吉林光绪铜元
吉林地区民风淳朴,是多民族的交汇之地。吉林飞龙的雕模工艺和生产相对较为粗糙,龙形的造型上主次关系混乱,轮廓僵硬,线条之间缺乏连贯性。龙鳞直接简化为点状,鳞片间的前后关系不再鳞次栉比。云纹的设计亦较为粗陋,龙颌下的火珠纹鲜有雕琢清晰的。总体上率真质朴,更接近于民间艺术的造型手法。此外,吉林省采用的是铁模铸币,模具不精,模具热处理不好,加之铁模整修残损率大,模具更换频繁,致使吉林铜元版别繁杂。
山东光绪铜元
山东飞龙早期完全采用广东飞龙的模板。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准则的孔孟之乡,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在飞龙纹饰的传承中,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几乎一成不变,显然这是礼教的桎梏作用。而其龙面上眉毛、牙齿和下颌边缘棱角造型更分明,整个面部神情更怡然,却是各省飞龙纹饰中独有的。细心品鉴,就像齐鲁民俗中的虎头帽、虎头鞋一样贴近人们的生活。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对这种龙虎的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龙飞于天,虎行于地,象征着雄伟强盛的精神内涵,具有庇佑、赐福、示瑞的美好祈愿。为此,山东飞龙在模仿的同时,融入这些民俗传统崇尚的祥瑞气息,成为齐鲁文化的体现。
四川光绪铜元
新设备、新模具、独立的设计理念,使得四川飞龙的浮雕纹饰臻于上乘。四川飞龙的面部造型新奇,嘴巴的开合很大,神态张扬,活灵活现。躯体圆润丰满,龙鳞结构清晰,龙爪锋利肥厚。云纹的轮廓概括成“山”字造型,形成四川飞龙中特有的“山”字云。尤其是浮于龙身之上的飘带云,使得云纹造型更加厚实饱满,与龙身的造型特点相呼应。整个币面的造型雄浑饱满、雕模精湛、精工巧作,审美价值独具一格。
江南光绪铜元
苏吴地区小桥流水、细腻婉约的人文风貌,决定了浮雕纹饰以清秀、精巧、雅致的艺术风格为主。江南飞龙之巧源于江南民居中的三雕传统,其木雕、石雕、砖雕塑造了江南的灵秀,在建筑中的粉墙黛瓦不经意间传达着空、漏、瘦的婉约之情。这些特质在江南飞龙中依然可辨。云饰舒卷细巧,龙鳞繁复细密,江南人重细节的意识尽在其中。江南飞龙最富于变化的是龙尾部分,有七尾、宽八尾和长九尾等雕刻手法。江南飞龙的雕模工艺更加精密,尤其对龙鳞不厌其烦的雕琢对飞龙纹饰起到了一定的改良作用。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颁布了统一的“祖模”,一条被称为“部颁龙”的龙图开始一统南北。不过,作为一个时代创新开拓精神的象征,飞龙图将永远被后世的我们珍视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