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五大母校”,这倒不是说他们校友数最多,单论人数,郑州大学在校生7万多、100多个本科专业,那才是国内NO.1,而是说——
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从南浙武中厦拆分出的专业、系科和师资非常之多,与其他高校的相关资源整合后,成立了大量新院校,学脉遍及全国,为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直到如今。
南京大学旧称为国立中央大学
如此说来,就有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拆分?
为什么是南浙武中厦,而不是其他高校,成了后世所谓的“五大母校”?
一般说来,是为了用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取代民国时期风行的英美“通才教育”模式,拆分综合性大学,兴办各类专门或专科学院。
其实这么说,真冤枉人家苏联专家了,“专才教育”这种模式,始作俑者应该是德国人,确切说来,是普鲁士人威廉·洪堡。根据他的理念所创建的洪堡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提倡专才教育,本科入学就明确划分专业,通常学制是5年,后几年不干别的,就钻研专业知识了,以便为社会分门别类提供专业人才。过去的高中文理分科,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今天咱们国内的个别本科专业,像临床医学、建筑学等,也还是5年。
柏林洪堡大学
这种模式怎么好?
看人家普鲁士,后来的德国,再后来,学习洪堡模式的前苏联,都是在起步晚、底子薄的情况下,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工业国的,实施专才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要尽快实现工业化,自然也要走这条路。
按照当时苏联的经验,大学规模不需要太大,应当以国家建设急需的理工科为主、以专门或单科的工科学院为主,保留少量综合性大学即可。而苏联式的综合大学,只包含文科和理科,主要从事文史哲、数理化生等等基础学科。
说到这儿,差不多就清楚了——
拆分调整,是为了国家建设的急迫需要,尽快炼成一身“钢筋铁骨”;
拆分对象,就是像南浙武中厦,这些当时规模庞大、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而拆分结果,就是这些综合大学,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变成了文理大学(浙大成为工科大学),学脉则遍布天下,有了“五大母校”的说法。
下边一个一个数数看,然后您再说,到底谁的贡(损)献(失)值(度)最大?
南京大学就是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顶峰时期的1948年,有文、理、工、医、法、农、师范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单列26个研究所,那一年的普林斯顿世界大学排名,力压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位列亚洲第一。
1952年院系调整中,原南京大学文、理学院,加上原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组建新的南京大学,迁往了鼓楼的原金陵大学校址。单从数量上看,新南大只保留文、理两院、13个系,办学资源不到老南大的1/3。
金陵大学
老南大工学院、农学院的农业工程系和金陵大学电机系、化工系,合并成立了南京工学院,就是今天的985和双一流大学:东南大学。这其实也是上世纪20年代,老南大曾用过的校名,拆分后的南京工院,也占据了四牌楼2号的老中央大学校址,从这个角度上说,今日的东南大学,倒更像老南大正宗传人。
1958年时,南京工学院二次拆分,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组建无锡轻工业学院,辗转成为今天的211院校:江南大学。
南大师范学院与金陵大学教育系,组建成南京师范学院,这便是后来的211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南大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组建南京农学院,这便是后来的211高校:南京农业大学。两校的林学系单列出来,合并为南京林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林业大学。
此外,南大工学院的水利系,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就是后来的211院校:河海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参与组建了“华东航空学院”,后辗转西迁,发展为985和双一流高校:西北工业大学。
老南大剩余的几个学科和专业:经济系调往复旦,法律系和政治系给了华东政法,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编为第五军医大学,后并入第四军医大。
老浙江大学原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七个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新浙大只留下了工学院的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个系,还吞并了原之江大学的工科部分,加上厦门大学电机系,从综合性大学变身为纯工科大学。
老浙大农学院的主体部分,独立为浙江农学院,后为浙江农业大学,只有畜牧系转入南京农学院,森林系并入东北林学院(今天的211院校:东北林业大学),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如前说述,后来传给了江南大学。
老浙大的医学院主体部分,独立为浙江医学院。
老浙大的师范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各自一部,成立浙江师范学院,后改名为杭州大学。
以上的浙农、浙医和杭大,在1998年与浙江大学本部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完成了一个历史的轮回。
老浙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理学系,迁入复旦大学;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理学院和师范学院的一部分,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
同一时期,跟南京大学一样,浙大的航空系、水利组,也分别参与了西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的建设,电机系的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
原武汉大学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单列8个研究所。
调整之后,武大只保留文,理两个学院,吸收了广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等院校的一部分系科,成为文理大学。
工学部分的机械系、电机系主体和原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大学的机械系以及华南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合并组建华中工学院,由武汉大学查谦教授担任第一任校长。这便是日后的985和双一流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此外,原武大医学院并入同济医科大学,后来也并入了华中科大。
在US Nwes2021大学排名中,华科还要略高于武大。
工学部分的矿冶系和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院校的矿冶类学科,组建了中南矿冶学院,2000年高校合并,成为今天的985和双一流院校:中南大学。
工学院的电机系一部分、土木系一部分,与当时的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合并组成了华南工学院,成为今天的985和双一流院校:华南理工大学。
工学院的土木系和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院线的相关系科专业,合并组成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当时湖南大学已经撤销,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学院就占用了在原湖南大学的校址,后来辗转恢复湖南大学校名,也成为985和双一流院校。
原武大农学院主体与湖北农学院合并,并入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等院校的一部分系科,成立华中农学院,后成为211院校:华中农业大学。
原武大水利系与南昌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合并,后辗转成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重新并入了武汉大学。
原武大经济系与其他高校相关系科合并,后来成为211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原武大文学院的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外文系并入中山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有文、法、理、工、农、医、教育7个学院,调整后只保留文理科,加上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还有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的部分相关系科,也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新中山大学占用了原岭南大学在康乐园的校址。
老中山大学的工学院分离出来,汇集华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大学等等多家院校中的工科专业,组建华南工学院,校址就占用了老中山大学的石牌校区,后成为985和双一流高校: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工学院日后又不断分流,水利相关学科给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机械系和电机系部分专业给了华中工学院,铁道专业给了长沙铁道学院(后并入中南大学),无机物工学专业给了华东化工学院(今天的211院校:华东理工大学),电讯工程专业给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天的985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可谓“桃李满天下”。
老中山大学的教育学院,参与组建了华南师范学院,后成为211院校:华南师范大学。
老中山的农学院分离出来,加上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一部,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最初选址,也在老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后来一度迁往湖南,期间还二次分流,分出了中南林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最终,华南农学院还是回到广州,改名为华南农业大学。
老中山大学的医学院分离出来,参与组建了华南医学院,校址就在原中山大学的百子岗校区,这就是后来的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完成了历史的轮回,重又并入中山大学。
老中山的其他分流,像地质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语言系和哲学系调入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调入暨南大学,外文系给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文给了南京大学,人类学系给了中央民族学院,植物研究所给了中科院,经管类给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等,更是不胜枚举。
原厦门大学设置文、理、工、法、商5个学院、18个系,另有海洋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多个单设的研究机构。
院系调整之后,除了保留文理两个学院,其他分流如下:
厦大航空系与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了北京航空学院,后成为985和双一流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海洋系海洋理化专业并入山东大学,后组建山东海洋学院,辗转发展成为今天的985和双一流高校:中国海洋大学。
工学院的电机、土木、机械三系,并入浙江大学;电机系一部、热工系并入南京工学院;水利和建筑,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土木建筑系一部并入同济大学。
农学院参与组建福建农学院,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农林大学。
企业管理系调入了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后成为211院校:上海财经大学。
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后成为华东政法大学。
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后成为福建师范大学。
说完了“五大母校”拆分流转的过程,下面问题就是,究竟谁家损失最大?
这个事情还真不好说,其实大家伤得都挺重,浙大、武大、中山后来通过2000年前后的高校合并,好歹算是找补回来一些,而像南京大学的医科,厦门大学的工科,至今都没有恢复当年的地位。
1959年国家评选出16所全国重点大学,进行重点扶持,如下所示:
这个名单后来追加到20所,但即便如此,“五大母校”仍无一入选,可见当时,都跌到了历史的谷底。
但令人敬佩之处也在于此——
历史的“谷底”?
也就是说,接下来就触底反弹了!
因为历史积淀的心气在,多年的苦心经营没放松,加上一些天时地利的因素,时至今日,五所高校基本上(注意是基本上,你懂得)回到了当年应有的位置。
其实当年被分流、学脉遍中国的综合性大学,远远不止上头这五家,“五大母校”之所以闻名天下,就是因为分家之后遭遇低谷,但很快就又杀回来了,这才有资格、也有实力,被称为“五大母校”。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受损最大的,是像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这些曾经辉煌的高校,可以说是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回到当初的位置上来。
比如说,国立河南大学,当年是全国前十的存在,如今的新河南大学,差不多在前150;国立中正大学(后改为南昌大学),至少是前二十的存在,正宗衣钵传人江西师范大学,如今差不多是前200。
此外还有一大类,就是像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之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等等煊赫一时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从此撤销,相忘于江湖,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的观点是,那一轮大洗牌,确实对“五大母校”造成了暂时性的冲击,也对部分大学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但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上说,那还是十分英明、及时、必要、有效的。
道理很简单,普鲁士、德国和苏联的发展经历已经证明,推行专才教育,加速搞工业化,富国强兵,它就是行之有效办法。
1951年那会儿,全国一共才1.9万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理工科人才仅4400多人,这个数量,这种文理失衡的结构,不改也是不行了。尤其是理工科,必须大干快上。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没人去想风花雪月;国家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话,单靠孔孟老庄也维持不下去。
因此必须全国一盘棋,调配所有高校的资源,分门别类,集中到1所或者几所大学里,快速形成拳头力量,先重点突破、拔起高来,再说辐射带动的问题。
事实上,比如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东南大学的建筑工程、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工程、中南大学的冶金工程和矿业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些今天国内数一数二最顶尖的优势学科,就是当年院校调整后,举全国之力凝聚起来的,也对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于说2000年前后,因为种种原因,全国高校又掀起了一轮合并的浪潮,那并非是对历史的否定,只是说,历史的发展,已经跨越了一个阶段;时至今日,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重点大学多数实行大类招生,这也不是对当年“专才教育”的否定,同样因为历史的发展,跨越了一个阶段吧。
人在小的时候,总要先学会走路,才能跑起来,刚起步时,难免歪歪扭扭,也会跌倒受一些伤,但此时没有人关心这孩子的步伐是否优美、姿态是否矫健,只有一件事——坚持跑下去,然后,慢慢调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