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老工业发展有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的特殊性,因此在基本遵循以上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阶段。比如,早期的西安工业发展缓慢,直至陇海铁路的成功修建和运行,才改变了西安交通和经济受限的现状,近代时期西安工业的发展基本以民族资本创立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苏联援助作为外部技术和设备的引入,并以此逐渐形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开始较为稳定的发展。
西安老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西安的工业发展初期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受交通发展及战乱动荡影响,一直难以得到发展。作为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成立时间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西安机器局也因为战事中心的西移,搬迁至兰州。军阀纷争年代,民不聊生,工业更是无从发展,后在经济发展的重视下,西安开始了一系列的地方工业建设,期初为多是为军政服务的军工业,其后逐渐发展少量民族资本工业,但因其规模小数量少,加之战乱动荡,使西安工业长期处在发展缓慢的萌芽阶段。
1934 年年底,陇海铁路线修至西安,为西安的近代工业发展带了了重要发展机遇。这一交通方式带来了运输能力的飞跃式提升,极大地推动了西安工业的发展,形成了西安近代工业体系。陇海铁路也极大地主力了西安铁路工业的发展。至今陇海铁路线及其两侧依旧保留在城市主城区以北,横贯东西,对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工业生产能力,大量沿海工业纷纷向内陆迁移,快速扩充了西安近代工业的数量和类型,使其短期内发展迅猛,民族资本工业迅速崛起。大华纺织厂,作为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纺织厂,以及华峰、成丰面粉厂,均在这段期间建成运行。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工业企业不断外迁,至解放前。西安的工业已进入停滞发展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军需工业的恢复以及国营企业的回迁,西安工业发展趋于稳定。到了“一五”时期(1953-1957 年),156 项由苏联援建的重要工业项目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这 156 项重要工业项目主要选择设置在我国的东北部,以平衡我国工业布局,保证国防工业的安全。
西安作为我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西部城市之一,建设有其中 17 项重点项目,包括西安开关整流器厂(今西安高压开关厂和西安电力整流器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绝缘材料厂、庆安机械厂(今庆安宇航设备公司)、西安机械制造厂(今远东机械制造公司、惠安化工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庆华电器制造厂、东方机械厂、华山机械厂、西北光学仪器厂、秦川机械厂、西安机械制造厂(今昆仑机械厂)、黄河机械制造厂、户县热电厂、灞桥热电厂以及西安仪表厂。
与此同时,西安在其他区域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包括西北国棉厂、西安纺织厂、西安制药厂、西安农业机械厂等 66 个较大规模的国营工业企业,在市区内形成三大工业区,一是纺织城,依托国棉厂和其他棉纺厂在城东聚集形成。二是电工城,指的是在城市西郊由十多家重点电工企业形成的电力机械制造聚集区。
三是军工城,是以东方厂、华山厂、西光厂、秦川厂、昆仑厂、黄河厂等机械制造厂形成了国防军工制造区。西安工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从而将重工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在“二五”期间(1958-1962 年),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和西安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等在内的第二批苏联援建项目落户西安。同时,受“大跃进”运动影响,一大批地方工业企业迅速兴建、扩建,导致整体建设质量差、发展延续性低,再加上自然灾害和援建活动的终止,西安工业发展受到较大打击。
到了“三五”时期,国家工业布局结构初现转型,从沿海到内地依次划为一、二、三线,内陆地区的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以“分散、靠山、隐蔽”为原则,在西安周边的户县、临潼、长安等建设了一批机械、兵器、航空、化工、冶金等国防工程项目。在此期间还有一批沿海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拆分后迁至西安,并与西安相关工厂进行合并和改扩建,如中兴电机厂、西安变压器厂、西安车俩厂、西安信号厂、西安化学试剂厂等。
同时,西安自发的也发展了一批项目,如陕西钢厂、陕西缝纫机厂、西安钟表元件厂、西安机床厂等。后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工厂生产活动受限、工业发展陷入停滞。1978 年后,才又再次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直至今,西安的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达了新的高度和阶段,工业进程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状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持续升级,开启了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的转变,这也是工业高品质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回顾西安市长达一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历程,尽管过程坎坷,耗时漫长,经历了跌宕起伏,但曾经的辉煌已为这座城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不可估量,如今西安的工业片区已不仅仅是城市产业功能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记录和诉说着城市发展的历史。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西安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目前西安市具有一定历史年代,且规模较大的传统老工业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大庆路地区、幸福路地区、灞桥地区,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胡家庙片区和城市东北区域,其余的工业片区规模较小,且布局分散。
该区域地处劳动路以西,陇海铁路线以南,鱼化寨以北,是西安大型电力机械工业区。其内包含西安高压开关厂、西安电力整流器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西安仪表厂、西安机械制造厂、西安庆安机械厂等多家“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重点项目,构成占地约 2.7 平方公里的西电基地,亦被称之为“电工城”。
工厂沿大庆路北侧布置,方便与陇海铁路线的支线相联系,大庆路以南主要为配套建设的生活区,布置有集中的居住区和零散的商业服务。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由大庆路林带进行阻隔分离,保证一路之隔的便利,又减少互相的干扰。该区域同时还建设有西安制药厂、西安印钞厂、西安锅炉厂、西安标准件制造厂等一批中大型企业。
该区域位于西安市东部片区,地处城市二环和三环之间,东起浐河、西至二环、北临陇海铁路线、南到等驾坡,占地约 17.6 平方公里,是西安军工企业及大型机械工业集聚区。其内包含东方机械厂、华山机械厂、西北光电仪器厂、秦川机械厂、昆仑机械厂、黄河机械厂等六家国家军工企业,因此被称为“军工城”,同时还有分布有杨森制药厂和其他数个规模较小的各类工业制造厂。其中六大厂区沿幸福路和万寿路南北向分布,除西北光电仪器厂位于万寿路以西,其余五个厂区均位于幸福路以东,东连陇海铁路线,北接西安铁路东部货运站。
幸福路以东多以生产建设为主,万寿路以西为该工业区的生活配套服务区,有数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职工生活区,并建设有相应的商业、科教、文娱服务配套设施。幸福路和万寿路之间为幸福林带,与大庆路规划思路一致,作为生产和生活隔离带,原先被临建和其他单位占用,自该地区总体规划获批后展开了拆迁改造工作,现如今已将林带内部清理完毕,并开始实施相应的规划建设。
该区域位于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接陇海铁路、南至北殿村、东到新市南坊、西临浐河,因其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被列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一五”期间相继建成国营西北棉纺织厂及西北第一印染厂等五个大中型企业,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棉纺织工业基地,因此得名“纺织城”。该地区内还建设有西安电力机械厂、灞桥热电厂、红旗水泥制品厂、延河水泥机械厂等数十家其他工业企业。
除“电工城”、“军工城”、“纺织城”三大传统老工业区以外,胡家庙地区和东北郊区也是西安市传统工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
胡家庙工业区东接幸福路工业区,北侧与陇海铁路相连、位于环城东路以东,占地约 4 平方公里。最初在此建厂的工业有陕西金属结构厂、西安人民搪瓷厂,而后,陆续出现了西安机电总厂、西安筑路机械厂、西安农业机械厂,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聚集效应的工业片区。
东北郊工业片区地处西安市的东北部,东临太华路、北至辛家庙、八府庄,南接陇海铁路线。在这里建厂的有西安大华纺织厂、西安煤矿机械厂、陕西重型机器厂、西安内燃机配件厂、西安水泥制管厂、西安啤酒饮料总厂等。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的点状工业建设集中片区。渭滨工业区,在城北渭河南岸徐家湾一带,距城区数十公里,建设有西安航天航空工业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西安核设备制造厂、西安电梯厂、西安拉拔设备厂等;三桥工业区,位于城西三桥镇,距离城区十公里左右,主要建设有铁道部西安车辆厂、骊山汽车厂、西安造纸机械厂等。
洪庆工业区,位于洪庆乡田王村东侧,灞桥工业区以东,距离城区约二十公里,建设有庆华电器厂、朝阳仪器厂等;户县工业区,地处户县南部靠近秦岭北麓的余下镇,距离主城区四十公里,以铁路相通,建设有惠安化工厂、户县热电厂、秦川电站仪表厂等;长安县工业区,位于城南长安县太乙宫镇,建设有第一钟表机械厂、蝴蝶手表厂、西安造纸厂、关山机械厂等;临潼区代王工业区,地处临潼代王街办,建设有陕西缝纫机厂、陕西鼓风机厂等;蓝田县辋川工业区,建设有航天工业部下属向阳公司,目前已迁往洪庆工业园区。
西安老工业区伴随着城市发展,兴衰与共,不但记载着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同时也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对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地区文化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素养,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