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家是跟外公外婆一起过年,虽然在一两个星期前就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但真的到了大年三十的这一天,还是手忙脚乱。
临出门前才匆匆地贴了春联和“福”字,一路向老家赶。
小的时候,我最大的新年愿望就是可以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看一次完整的春晚。可是每次放寒假就被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家没有电视,全家只能靠打牌守岁。在大年三十看春晚的愿望,一次也没有实现过。
来年寒假过后上学,跟同学都没话题交流。
所以当时就在想,为什么过年非要到农村老家过呢?虽然也一样可以看爸爸妈妈带着大包小包,装着新衣服,好吃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礼物。那十几年如一日的“过年”,真是没意思透了。甚至还觉得过年好麻烦,无非是吃那些菜,说那些话,人人都是一张笑嘻嘻的假脸。
现在轮到我自已做了妈妈,却像个孩子似的盼望着过年。进了腊月门,一整套的仪式感让日子有了奔头。“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儿子一边念着儿歌,一边数着日子等过年,等着吃,等着玩。
跟父母一起过年,最讲究的就三十晚上的这顿饭。以前我抱怨为什么总是这几样菜,但其实每一盘都有各自的寓意。就拿一盘最普通的安豆(豌豆)头钞面筋,取的就是“平平安安”的意思,所以是每家桌上的必备,这两天小小的安豆头身价也飞涨到了20一斤。
同样有好寓意的还是“路路通”的水芹菜炒百叶。
寓意着来年,各路通畅,诸事顺利。
自已家做的咸肉,原材料都是自家杀的年猪,晶莹剔透的五花膘,入口即融,肥而不腻。
象征着富裕发财的“年年有余”更是必不可少。
还有酱牛肉、狮子头、全家福、老母鸡萝卜汤……一家人的富足和喜悦都在里面了。
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
考虑到老公是北方人,过年少不了饺子,外公外婆也都一一准备了。
大人一边做,一边把这些菜式背后的传统和寓意也一并传授给了孩子。孩子们一边吃一边把新年的祝福和中国的年味也都一一吃了下去。
我想这才是全中国几亿人,不远千里万里都要赶回家过一个团圆年的最大意义吧。
当然,除了吃在中国过年还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仪式感。
比如,我们家农村要把大锅里的米饭炕成半圆型的“元宝饭”;三十半夜要封财门(用一个红纸条贴在大门上封起来),把家里一年辛苦积攒的财富统统留住。初一早上要早早地起来开财门(揭开那张红纸条),让新一年的财富好运滚滚来。
带孩子去看布置的过年发财树
初一早上,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戴新帽,家家户户串门拜年,吉说利话。小孩子通常都是挎着个小布兜,接住东家给的花生,西家给蜜枣,还有苹果桔子和香蕉……
一年一年,我们乐此不疲地情愿被这些繁琐的仪式“绑住”,也正因为这样,过大年、发红包这些传统的符号为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印记。
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符号,过年的仪式是我们继承、践行这一符号的最直接的方式。所以,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大还是小,作为中国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