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刘森,2008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来到吴江,是吴江第一批全国招聘的“985”高校优秀学生。他先后在原松陵镇政府、太湖新城管委会工作,2017年10月调任吴江日报社副总编辑,同月被组织派往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挂职,对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因为编纂《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志》的需要,编者一直与刘森同志保持联系。本文是应《吴江通》所约,他挂职期满一年后,结合自己工作所为所思所想而写,这既是作者的一种记录、总结、甚至反思,又是对关心援建干部的人们一种告慰。
▲苏州帮扶工作队领队,铜仁市委常委、副市长査颖冬(左二)一行在峨岭关村茶园考察苏州帮扶项目
▲2018年5月24日,吴江区委书记沈国芳(前排右二)一行在印江县委书记田艳(前排中)陪同下考察“两
▲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铭(前排右二)带队在印江考察苏州帮扶项目
▲2017年11月30日, 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浩然(前排左一)一行在吴江汾湖高新区大峡谷光电考察
“工作积极主动,统筹能力强,能很好的调动下属的工作热情。生活中关心职工,对人热情……大家对你的评价高吖”手机一端传来单位同事的信息。
“咦?这是啥?哦,对了,应该是试用期满的测评出结果了。”喜上眉梢,更有些出乎意料。去年10月,调到新的单位,还没走马上任就接到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的任务,从碧波荡漾的太湖之畔来到千里之外、风光秀丽的梵净山下。一年期满,需要在挂职地做派出单位试用期满测评。原本以为工作理念、方式的不同甚至时有龃龉,评价中性或不足会占多数,不成想同事们给出这么多肯定的评价。
伴随着派出单位试用期满一年,到印江挂职扶贫也已一年。这一年,见了很多人,对接了许多事,如这一次测评,有太多的想不到,有感动和喜悦,有困顿和苦涩,也有不少遗憾和不足,在适应、反思、调适中继续成长。
不知有多少个早上,打开手机,前晚镇村院坝会、研判会的图片在扶贫群里更新到半夜甚至凌晨,朋友圈里“0点01分回家/哭脸,明天继续攻坚战/拳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的状态,附着或灯火通明的夜景,或微亮的晨曦图照每天都在翻新,写照着印江广大一线干部的工作状态——“5+2”“白加黑”,节假日不休息,是常态。外人看来,有的会说“加班是因为工作效率低”,有的会质疑“作秀”。作为身临其中的自己,见多了、处久了,更多的是理解、感动和担心:理解在于当地地情、政情、发展阶段和人文生态,使得加班加点成为一种约束条件下的选择,每个个体处在这种从上而下莫不如此的机制里,或主动或被裹携前进,改变并不容易;感动在于当地干部对于事业的投入,“周一周二单位干,三四五六下村干”,上级一声令下,下面马上行动,即使任务交代有偏颇、意见不一致,“先干了再说”,特别是对于临时性紧急会议和任务,上面一交办,马上组织贯彻,不分昼夜、不管饭否;担心在于天天在上级督查督导和自身高标准严要求的压力下奔波劳累,同事的身体和健康状况如何,隔壁县的驻村干部劳累猝死,时有同事夜间赶路跌跤摔伤,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有流血和牺牲,每个人身后都系着几个家庭,“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印江扶贫一线院坝会现场
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印江大地,不少干部用行动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还记得《一颗红心一片李》中的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杨俊、大坳村支书陈果和老领导吴俊吗?为了家乡大坳村那片李子,到处找资金、找技术、找市场。今年是第四个年头,1400亩初产21000余斤。老杨说:“还可以,初见成效,明年进入盛产期,管护好可以达到30万斤,现在在做管护,还是缺肥料资金……”如今,下派到另一个乡镇包村的老杨惦记着家乡那片李的同时,还要带着所包的村脱贫致富,村里的幼儿园年久失修,产业发展缺资金很“恼火”,依然尽心尽力。在躬耕脱贫事业之外,老杨还要兼顾着老本行——政务服务,去年他带领的政务服务在全省考核中位列第四,今年因为全县脱贫攻坚整县摘帽,不少干部被抽调下乡驻村,政务服务与群众、企业直接打交道,没有人做事,谈何服务?老杨多方奔走、申请报告,留下了一批窗口干部,保证群众、企业的办事需求。
▲印江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杨俊(左一)和他的青脆李
当地干部苦干实干精神令人敬佩,外来的挂职干部亦让人感动。“官当多大不重要,关键是要做事!”从央企中煤集团前来挂职的县委常委、副县长何学明为人爽快,分管工业商务、政务服务、电子商务、通信等多个领域,还要兼做乡镇脱贫攻坚任务,说是挂职已是行“任职”之实。每天开会、检查、下乡督导,忙得不亦乐乎。老家山西的他,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孩子,谈起家庭满是愧疚,有一次听萧县弹唱一曲《父亲》,动情处抽纸拭泪……清理僵尸企业,整合农特产品推介,完善电商物流网络,政务服务考核跻身全省前四,“为印江发展多做点儿事”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挂职近两年的他这么说也这么做着。
▲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何学明(中)下乡指导
县委常委、副县长萧子静青壮英武,是贵州省机关挂职干部,分管交通领域的他,兼任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长,无论哪个方面都是重头戏,不乏“硬骨头”。高速路,村村通,组组通,从主干路网到“毛细血管”,印江的交通日新月异,既离不开各级的支持,也离不开来自省交通厅的萧县的争取和努力。工作之余,爱好文艺的萧县常自弹自唱,有感于印江大地脱贫攻坚展现出的精气神和事迹,在何县、沈县的“鼓动”、参与下谱写了《脱贫攻坚战歌》。9月24日,中秋节,没有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萧县,来到自己指挥的“战区”,与那里的乡亲相聚欢度佳节,自己站上舞台,倾情演绎《我把他乡当故乡》《脱贫攻坚战歌》,引得台下群众阵阵叫好。
▲与村民同乐的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萧子静
县委常委、副县长沈健民来自吴江,秉承了苏南干部务实高效的作风。特别是长期从事经济工作与企业打交道颇多的他,对于服务企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愫和认真。有一次,一家来自吴江的企业在印江对接落户事宜,租赁的厂房碰到问题,与出租方对接无果。刚从苏州返回的沈县,飞机一落地即直奔企业厂房,现场踏勘问题,与出租方沟通对接,本应由企业服务部门对接服务的事项,他亲力亲为不含糊,只为企业早日落地,帮助印江更快发展。又一次,某个周六,我们计划赶往某乡办事,途径一乡镇有吴江的帮扶项目,他临时起意到项目现场去看看,巧遇项目负责人也在,问情况、聊问题、谈打算,一举两得、相谈甚欢。
▲实地踏勘为企业解难的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沈健民(右二)
无论老杨、老陈、老吴,还是何县、萧县、沈县,他们都是千百脱贫攻坚战友的一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付出着,奉献着,为了党对群众、对历史的承诺。
▲印江刀坝镇天坪村村干部指导村民种植辣椒
东西部扶贫协作6大类指标体系,内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从区县到乡镇、村(社区),从政府到企业、社会,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相隔千里的两地之间联动、齐抓。工作中,我们时常做着“双面绣”,既要对接后方单位,又要与前方一起出力。联络员、勤务员、战斗员、通讯员,在这些角色中不断切换,是我通常的状态。这一年粗略匡算,累计对接了80多批来自吴江各界的对口援助交流活动,从行程、食宿、考察点安排到座谈会准备、新闻信息采写,事无巨细、不一而足,幸有前方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后方单位同事的配合,一次次顺利“闯关”,虽然时有瑕疵。而单兵作战时,那种前后奔忙、团团转的状态着实熬心累人,每次默念“淡定,淡定,不着急,不着急”定神静心,颇为有效,可是自己不急、领导着急时,一种工作不到位的“负罪感”隐隐作痛。以往,自己推崇“4231”工作法,给自己三天的工作提前量,以不至于临时抱佛脚,对上、对下、对自己都可坦然处之,如今涉及两地间的活动,三天提前量几无可能,提前一天甚至当天备好已是常态。对接活动如此,任务跟进、反馈亦难形成闭环,常有一种无力感在心间。
▲2018年初,吴江区委副书记王燕红(左二)参观在吴江举办的迎新购物节活动(印江农特产品在吴江参展)
▲吴江区政协主席李斌(左三)等在印江考察吴江对口帮扶项目
▲吴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伟(左四)在印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芳(左五)陪同下参观古镇展示中心
有时,一根弦绷得太紧,脑袋里回响着一句句的“不得行”,陷入困顿,也会彷徨,用“没得问题”来宽慰,用做事来跳出“迷雾”,大事小事琐碎事,扑下身子一件一件处理,即使每次返苏,回印后也要加几次班,把攒下的工作销项了结,用一个个小小的完结给自己一种获得感。起初“麻痹”尚有效,过一阵儿又有了新的疑问:这么紧张忙碌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仔细一想,人没得闲,能拿出手的无几,对自己都不满意!
▲盛泽代表团在印江结对乡镇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
▲吴江百名劳模印江行活动启动现场
苦闷袭来,读鸡汤文,求教良师,学习斯坦福教授的压力管理“三步法”……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那就得空闲忙拾起书本吧,一年下来读了10本书,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到扶贫战略思想,从经济到文化,从科技到国防,就如《文字是我的亲人》中所述,回归阅读本真,我们将觅得精神的天堂,获得更为丰富的世界。慢慢地,在书中能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受到一份宁静。
▲吴江支教教师在印江中学授课
学思践悟,暗示自己:之所以忙碌是因为工作情况的变化,要适应它,接受它,把它当作一种锻炼欢迎它,放低姿态、放平心态,找到一个共同的节奏去融入当地、推动工作。可喜的是,逐渐地前后方能够在同一个频段,同频共振做成一些事儿。比如,某夜县里开会部署“10.17扶贫日”活动,其中“中国社会扶贫网”在对口帮扶城市的推广工作作为任务之一落到了自己身上,与活动日当天仅剩三天时间。会议结束,即一方面跟前方同事商量组织材料,一方面联系后方主管部门组织推广。虽中间有“你来我往”,努力之下事情总归是向好的方向前进,待到活动按时见报推广之时,感叹同事付出之精神,“拧成一股绳”力量之强大。
▲吴江“美美与共”助学联盟代表向受助学生捐助
一年来,在苏州和铜仁两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口帮扶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无论是组织领导、产业协作、人才交流还是资金帮扶、携手奔小康,都呈现出量增质提的新局面,有些工作还具有开创性意义。每一次前后方对口部门达成务实合作,每一次来自吴江的企业成功签约,每一次促成产销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每一篇新闻报道第一时间发布,总能分享一份喜悦,虽然后续工作依然很多。最有成就感的是,“大爱吴江·心心相印”爱心助学品牌越来越响亮,一份份爱心成功对接,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稚气的笑脸,如阳光般温暖。但愿这份阳光一直温暖下去,将来用更强的光和热,温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
▲爱心捐赠现场
▲爱心捐赠现场
“在干嘛?你儿子学习上真不听话啊!”手机一端,又传来家里“顶梁柱”的信息,自小家伙9月入小学后,已经数不清这是她第几次抱怨孩子的学习了。这也是自己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另一个就是家人的身体健康。从前,朋友圈经常看到妈妈对于辅导小学生学习各种抓狂的段子,当时还觉得有点儿夸张,等到自己的孩子入了小学,方知孩子教育真不容易。上完一天课后,订正错误、盯做作业、帮着准备第二天课程,一项项课业压在家长身上。老婆身体羸弱,白天忙一天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围着没开窍的小家伙一遍一遍地教,费劲口舌还不一定有效果,多说几句还被小家伙抱怨,压不住的火气,再遇上身体或精神困顿期,结果可想而知。
老婆抱怨,说尽难听的话,自己也只能安慰,毕竟自己不在身边,少了一个承担责任的肩膀,也少了一种教育孩子的尝试和方法。用自己的故事宽慰她,让她放低要求慢慢来。男孩子之于妈妈,似乎很少能与“小情人”扯到一起,更多的是“欢喜冤家”。回忆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惹妈妈生气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她知道干农活之辛苦、枯燥,劝我不要去,我愣是不听非要缠着她去。去了没多久,看着她荷锄劳作,自己田间地头晃悠几趟没了兴趣,又缠着她说想回家。这刚来就要回去,妈妈怎么会答应?自己央求无果,因烦生恨,愣是把妈妈辛苦耕种的庄稼苗拔了近百米,把她的自行车推到沟里摔来摔去以“解恨”。妈妈发觉后,自是气不打一处来,追着自己从村子北头到南头。自己年小,赌气说“再也不回家,要上梁山”,可是到了村南头已近天黑,心里也害怕,本想躲进庄稼地弯腰让她找不到,再自己悄悄回去,不成想让她逮了个正着,回去一阵棒喝……如今想来,更多的是心痛和不舍。看着妈妈日益年迈的身体和渐增的白发,更加后悔当初那么惹她生气。想想自己的小时候,再看看小家伙,对他也便多了几分理解,对老婆更多了些内疚。
▲认真作业中的儿子
某日,读到一段文字:“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老婆痛苦,因为她把教育子女当作一种责任,那么用心,那么投入,却仍不满意。自己痛苦,因为自己对于家庭之责任的缺失,看到却够不到,想到却教不到。前段在青海与江苏对口帮扶工作队交流时,“挂友”谈及对于家庭责任的缺失,亦是莫大之遗憾,此情可鉴。
▲作者(左)随村攻坚队上山查看辣椒长势
对于家人如此,之于扶贫事业亦然。做得多了,见得多了,时常思考: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扶贫?变输血为造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东部资金使用,西部劳务输出,看似简单的工作,实施起来却充满变数,落地见效、持久长效更是不易。思维和工作方式的不同,想不到一起,形不成默契,聚不成合力……把每一分资金用好,把每个劳动力安顿好,让贫困户的生活更幸福,这些掷地有声的承诺,转变为实际工作成效,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有时多方面的付出,也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一声叹息,又心有不甘,有遗憾,但不放弃!
▲作者走访结对贫困户
新的一年,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即使情况再复杂、条件再艰苦,只要携起手来一起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相信贫困总归是可以改变的,敢叫日月换新天是可期的,梵净山下这片热土一定会成为人们乐居乐业的“天堂”,每一位用心用情的帮扶人也会收获自己心中的“梁家河”。
本文作者:刘森
本文编辑:南山、吴英
图片来源:刘森提供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