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陈浩杰 实习生 段玉
今年3月8日,美团公司深圳总部,迎来了一个有些特别的考察团——东莞石排镇党政代表团。像这样乡镇级别的代表团,在美团的接待史上并不多见。考察团此行赴深圳考察调研重点项目,目的是为当地引入高端产业板块。
不到两周前的2月25日,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出台16条政策措施激发激活新动能,并明确提出将打造新动能纳入政府硬性考核指标。
东莞方面介绍,与以往政策文件出台后再另行制定实施细则的做法不同,此次“一号文”在起草过程中同步制定实施细则,同步推出政策解读,同步开发政策平台,同步开通线上申报,实现政策出台即可申请。
与此同时,项目落地也大为提速。“一号文”发布的第二天,“新产业新动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暨一季度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就在东坑、麻涌、塘厦三地举行。东莞市发改局消息称,截至2月底,东莞计划年内新开工重大项目实际已开工36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9.8%。
“同步”“提速”等关键词背后,显示出东莞全力优化产业结构的现实迫切,也暴露出东莞日益突出的增长压力。按照东莞年初在两会上提出的目标,今年GDP预增6%左右。实现这一目标,东莞GDP就能迈过万亿元大关。
进入城市“万亿俱乐部”,东莞已经慢了一步。2020年,东莞GDP为9650.19亿元,增速为1.1%,而原本排在东莞后面的济南、合肥、南通、西安和福州5座城市,GDP都超过了1万亿,反超了东莞。东莞不仅抱憾出局,全国排名也从第19名下降到了第24名,成为排名下降最快的全国50强城市。
如此“退步”,显然与东莞“城设”不符。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东莞享有“世界工厂”之誉,“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一个广泛传播的代表性数据是:东莞常住人口占全国的0.6%,创造了全国0.9%的GDP,贡献了全国1.5%的税收,解决了全国0.8%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全国4.7%的外汇收入,储蓄了全国0.8%的住户存款。
早在2016年,东莞就提出,GDP年均增速8.3%以上,5年后超过万亿元。2019年,东莞市GDP达9482.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珠三角第一。然而,2020年疫情一来,东莞“突然”就“掉队”了。
“世界工厂”东莞怎么了?
图/图虫创意
靠外贸发展壮大的东莞,在突发疫情的压力测试中,发展短板和增长挑战显露。
1978年,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成立,标志着东莞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1995年,东莞进出口总额达到1285.31亿元,而同年全市GDP仅为296.29亿元,外向依存度达到433.8%的历史最高值。如今,东莞仍以137.9%的外贸依存度在全国遥遥领先。
外贸对以外向型为主导的东莞经济有着直接影响。2020年前三季度,东莞外贸进出口9685亿元,同比下降2.2%,受其影响,东莞GDP增速仅为0.2%,在七名“万亿俱乐部”候选成员中排名最后。全年数据显示,东莞进出口总额为13303亿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进口5021亿元,下降2.9%;出口8282亿元,下降4.4%。
众多“外贸之城”中,2020年也不乏逆势上扬的,如宁波、佛山等。东莞之所以受到较大影响,除了外贸依存度最高外,还在于其增长飞轮的减速。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出口之外的另两驾马车表现欠佳。2020年东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低于2019年的17.5%,也低于两年前提出的年均增速15%的预期目标。
消费方面,2020年东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40亿元,比上年下降6.6%,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20年东莞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533元,增长5.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消费降速也高于全国平均,能挣钱却不愿意多花钱,也表明东莞消费动力不足。
图/IC photo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东莞外贸出口下滑除了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外,还有产业结构的原因。总体上看,东莞的出口产业中,有不少传统产业可替代性比较强,不少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
从产业看,东莞与“万亿”失之交臂,与其第二产业不增反降直接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0%和增长3.5%,而占比达53.8%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则下降0.9%。
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压舱石”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这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同比下降2.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4%;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3%。
“提出聚焦发展新动能,我感受到东莞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要感觉到危机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东莞以外需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高风险的地步。
压力之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剑指万亿目标的东莞,2021年一开年就密集打响了打造新动能锻造新优势的升级战,东莞的作战图谱里又为什么会有扑面而来的紧迫感。
问题是东莞向“新”,路怎么走?能走得通吗?换言之,是机遇更多,还是挑战更大?
高新产业是东莞打造新动能的突出抓手。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今年东莞提出投入200亿元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布局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定位方面,东莞提出建设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国内领先前沿新材料产业基地等诸多“小目标”。从今年1月份开始,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陆续挂牌成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已火热展开。
潮涌珠江,着急的不止东莞。事实上,新的竞争博弈正愈演愈烈:深圳提出,“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佛山提出,全面加强与深圳对接合作,加快“2+2+4”先进制造业集群……前有深圳“引领”、后有佛山“紧追”,东莞要在前后夹击之下突围,并非易事。
东莞市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手机部件生产线。图/新华社发
回到土地和人力两大问题,近年来东莞也在积极探索这两个危机的化解之道。可以看到,在土地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的倒逼下,东莞花了大力气解决土地问题,也搞了不少本土创新,比如,向存量要空间,通过土地收储向一大批重大项目供地;向天空要空间,大力发展“工业上楼”,让企业在高楼大厦里进行工业生产等,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下,随着疫情好转,“落后”的东莞,能否上演王者归来,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经此一“疫”,东莞正全力加速自己“世界工厂”的蝶变。
做贴牌代工起家的东莞制造,并不只想做“世界工厂”,对此“小心思”,东莞蓄谋已久,也努力已久。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在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下,东莞下定决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从“劳动力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
松山湖是东莞转型的标志性成果。早在2001年,东莞就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10年9月松山湖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此为标志,松山湖打开了东莞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提升的新通道和加速器。此后10年,东莞承接了深圳大量外溢的高科技产业,智能制造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2021年4月21日,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陈列的超导薄膜生产设备。图/新华社发
2014-2016年,东莞市政府连续三年以“一号文”的形式加码制造业。2012-2017年五年间,东莞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了一倍以上。到2017年,东莞先进制造业的比重首次超过50%。
在制造业的带动下,东莞经济也保持高速增长。2012-2016年,东莞GDP由5039亿元提升到6828亿元,年均增长8.4%,全国排名不断攀升,重回全国前20位。2018年和2019年,东莞GDP均保持了7.4%的增速,超过佛山的6.3%和6.9%。
按照十年前东莞主政者的说法,东莞完成产业转型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如此算来,当下也正是东莞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在疫情的影响下,东莞暴露出经济脆弱的一面,这也为东莞做了更清晰的标注:从加工制造业中心向先进制造业中心升级,东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坎要过。
在转型过程中,东莞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变革与重塑也从未停步。但至今,东莞对其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依然颇重。作为一座依靠产业招商发展壮大的城市,东莞的发展过去主要靠外资企业,后来更多靠深圳企业。延续至今的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成就了东莞几十年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次激活新动能再造增长极的宏大蓝图之下,东莞提出“着力引进一批具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观察东莞的战略打法,不难发现,同以往利用综合成本较低的优势吸引企业一样,“低成本”仍是东莞面向深圳及周边城市使出的“关键一招”。为更好地承接高成长性企业落地,东莞在全市认定了13个产业园作为市重点招商园区,为优质的高成长性企业提供租金减免等政策优惠。东莞还提出,到2022年底前建设1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低成本空间。
低成本固然有一定吸引力,但放眼今天这个城市竞争与分化的大时代,产业竞争正引领城市竞争向纵深演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对成长中的东莞来说需要做的功课很多:提高经济密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增强城市核心功能,构筑城市战略优势,追求更高质量的GDP,等等。
应该说,今天的东莞依然有着丰厚的本钱。比如,东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位居广东省第一位和全国第二位。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9%、37.9%。2019年东莞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289.96亿元,R&D经费占东莞GDP比重3.06%,仅次于深圳,位列全省第二。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组织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东莞有智能移动终端集群、智能装备集群两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胜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两个先进的城市之一。
近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全面启动,也昭示了东莞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地的梦想。成果如何,就看东莞能否把智造升级的功课做实做深。
2021年4月21日,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图/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