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莱州2017招聘信息女工(从下岗女工到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 公司招聘
  • 2023-05-22 14:20
  • 龙泉小编

莱州2017招聘信息女工(从下岗女工到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岁月无声,生命有痕。她与同龄人一样,从青涩的青春里打马而过,在文字的世界,她既是过客,也是归人。女人如酒。她说,一个懂得品味红酒的女人,一定是懂得品味生活的女人。通过对她《美丽与姿色》的解读,我们更可以看出,王韵和她的文字,更像一杯沁人心脾的红酒,历经岁月的窖藏,沐浴时光的洗礼,滑过心迹的瞬间,滋润着我们因远离文字而干渴的灵魂,在回味中越发感觉醇厚幽香,韵味悠长。今年45岁的王韵,经历过下岗的苦闷彷徨、商海的波诡云谲、病痛的昼夜缠磨……在苦难与挫折中,她坚持创作,佳作迭出,连年在全国及省、市获奖。

从下岗女工到新锐鲁军作家

王韵:我该是一名文字织梦者

莱州2017招聘信息女工(从下岗女工到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从下岗女职工到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五批签约作家,莱州女作家王韵,将人生“写”成一本书。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至今,王韵文章多见于《文艺报》《人民日报》《时代文学》等,并入选《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 以及年度权威散文选本,被多位评论家在《文艺报》《作品与争鸣》等报刊评介。如今,签约省作协,王韵又开始了新的创作征程。日前,记者专访了王韵。 记者朱德蒙

  文学传递梦想拯救人生

  鲁迅先生说:童年的情形便是你将来的命运。在王韵的成长道路上,童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同时也为她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说,从小喜欢安静的自己,在无边无际的寂静孤独中,开始了最初的写作。尤其是当初中时的习作在《中学生》上发表后,这个愿望更是一发而不可收。“从中学到踏上工作岗位之初,我已写了十几万字,陆续在《东方少年》《中学生之友》《福建青年》等报刊发表。”这些作品,是关于青春的记忆,成长的历程,是如诗的少女岁月中,关于青春期的魅力与危险。“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路,每一条路的一生都铭刻着一个座右铭。我把那些青春的文字结集整理,起名为《夏日的云》。”王韵回忆。

  然而,母亲的离世、结婚生子和单位改制,王韵的人生渐渐发生变化。“人生在短短几年发生了重大逆转,而我也从此由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单纯女孩,变成世间一粒卑微的尘埃、漂泊的浮萍,饱尝了人情冷暖,阅尽了世态炎凉。”王韵坦言,彼时心田干涸,整整12年,自己写不出一个字。“囿于巨大的生活压力,每天为基本的生存疲于奔命,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温饱成了最大的问题。携着失重的生活与超重的苦痛,踉踉跄跄在满世界奔走。在每一天每一年之中,因为生活中的失意而茫然,因为缺乏信仰而内心浮躁。”然而,只要人类存在着,文学就不会死亡,“每当我拖着一天的疲惫与苦痛进入梦乡,梦中总是在读书写字看文章,醒来仍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咀嚼着梦中特有的书香、文字的甘甜,想到第二天又要踏上奔波的旅程,没有静下心来写作的时间和空间,常常泪落潸然。”尤其是独处时,王韵会长久地注视着自己的内心,她想她该是一名织梦者,她的人生不应该仅仅只是这样,这种生活只会让自己枯萎。所以,她再一次融入书中。“我相信,走过阴霾,一定会有属于我的一片阳光,这也成为我创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的生活源泉。”

  于是,也就有了读者看到的,王韵近年以国企改革、职工分流为背景创作的,反映下岗职工在国家大变革中自强自立、努力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为题材的系列散文作品,如《身份不明的人》《低飞》《生育记》《三只猫》《尘埃之下》等,这些文章被多位评论家在《文艺报》《时代文学》等专门撰文做重点评介。

莱州2017招聘信息女工(从下岗女工到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文字始终是最为温暖的坚守

  “文学于我而言,是心灵的救赎,精神的皈依。它带给了我人格的尊严和生活的充实。因为文学,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延展,人生有了聊以安放灵魂的意义。”王韵说道,自己终于发现,只有写作才是最能让她感到幸福的一件事,它能够在自己最迷茫的时候带来信心。对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过重的生命来说,生存决非易事,在艰难之中,只有反复追寻生命的意义,把痛苦、希望、把全部的精华和梦想,输入文字之中,使之丰富充盈,才能够借以摆脱孤独存在的命运,与文字近处关照,相互梦见。

  她认为,读书的人有自己的宇宙,其他的事,都因此而微不足道。当你沉浸于书中时,那些琐碎的不快、那些尘世的哀伤,就会在瞬间忘却,进入另一个只属于你,和你的书的世界,“写作是一件寂寞的事情,不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也就难以触及自己心里埋藏着的那个世界。本质上讲,一切文学都是回忆,都是往日生活的复活。有对人生历练的感悟,有对行走方向的眺望,在这些感悟与眺望中,文学始终是最为温暖的坚守,是一个人精神之所在,是在找寻内心渴望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生命的价值。”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生活的环境。作为一名莱州本土作家,故乡给予王韵灵感和丰富的创作源泉,她也深沉地热爱着莱州这块土地。在已发表作品中,王韵有近一半文章与莱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关。2017年9月,以莱州东海神庙为题材的文化散文《心灵栖息的居所》获第七届“岱山杯”全国海洋大赛二等奖;2018年,以莱州海洋生态文化系列为题材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吾乡是海》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同时参与编辑出版200万字五卷本大型《莱州文学作品选集》,以及编辑校对30万字《印象莱州》文集和19期《莱州湾》文学杂志等,尤其是为莱州作者义务校对修改书稿达600多万字。

  创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今,作为一位自由撰稿人,王韵的生活既简单又充实。简单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而充实则是精神的丰富。“能够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心无旁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过程,本来就是充实愉悦的。有时候,创作出一篇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像10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孩子,那种文字本身带来的愉悦、满足、成就感,可能不是金钱所能代替的。”王韵表示,“当然,金钱物质、柴米油盐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写得越来越好,有能力实现时间与经济的独立与自由,能够真正把文学当做一生的事业。王蒙先生曾说‘文学的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现实的’。虽然物质条件拮据,却内心丰盈、精神充实,文学的力量,就是能够使我们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依然拥有诗和远方。”

  成为省作协签约作家,对王韵来说,是一种荣誉和认可,更意味着从此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像她这样没有稳定收入的自由撰稿人来说,更意味着身份的认同和物质的保障,“我不再为生计奔波,安心创作。有了这样的条件,没有理由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家简介

  王韵,女,1973年7月生,自由撰稿人。自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共发表、出版20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2部。在《文艺报》《人民日报》《时代文学》《光明日报》 等发表作品多篇,并入选《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以及年度权威散文选本,被多位评论家在《文艺报》《作品与争鸣》等报刊评介。曾获中国作协纪念抗战70周年征文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首届、第二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征文奖等30多个奖项。作品曾入选山东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和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齐鲁文化之星”。

  自幼酷爱文学,15岁开始在《中学生之友》等学生杂志发表作品。已先后在《人民文学》《文艺报》《雨花》《青春》《海燕》《芒种》《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岛文学》《散文选刊》等6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文学评论190多篇,近200万字。其中,《仰天之光》《尘埃里的花》《和你在一起》《访蒲松龄故居》《从乡村记忆到城市经验》等作品先后被中国作家网、江苏作家网、新华社官方网、中国论文网、凤凰网、吾喜杂志网、光明网等20多家网站转载,或入选《2012中国散文经典》《2013中国年度散文诗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3》等十多个散文选本。2014年,新西兰华文文学期刊刊登“王韵作品专辑”; 创作谈刊登于《西北军事文学》 第3期“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专栏”。

  先后获得《人民文学》杂志举办的首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征文大赛优秀奖,全球华文母爱征文优秀奖,第二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青春青奥.印象南京”暨“讲述中国梦”全球华语征文大赛奖等数个奖项。获奖作品先后被《文艺报》《人民文学》《散文选刊》《天津日报》《中国文化报》转载刊登。并被中国作家网 、求是理论网的“报刊精选”、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化传媒网、光明网等十多家网站选载。

  《山东青年报》《山东工人报》《职工天地》《东方人物周刊》《胶东人物》、莱州电视台等十几家媒体相继做过专题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29085.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