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产品经理,遇到具体的问题和需求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作为一个混迹大厂多年的产品老鸟,今天来聊一聊一种常见的方法论:对标竞品。重点在于对标,而不是简单的竞品分析。
业界最常使用这个方法的是美团。
某个领域/解决某个问题做得最好的是谁?它是怎么做的?我们是否能借鉴学习?
对标,即标杆分析法(benchmarking),最早源于施乐公司。在百度百科、MBA智库中,“标杆分析法”的定义为:将本企业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好的对标是什么样的?这一套逻辑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是我们研究的整个行业或是业内最佳实践的某个公司。中观是我们的拆解,以及对方与我们相结合的部分。微观是结合之后,我们的策略和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1)对标的组织价值
2)对标的团队价值
3)对标的个人价值
“你今天面对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还是一个新问题。”
首先,对标的起点是问题,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对标的,而问题的本质是期望与现状的差距。
其次,在对标过程中,我们要持续面对三个问题:
王兴在美团内部讲话时说:
某对标对象在什么范围下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不断地拓展范围、持续的聚焦问题,是找到对标对象的关键路径。
范围怎么选?选择目前探索到最大范围下的最佳实践,公司内部/同行/跨行业、时间/空间、古今中外逐步拓展。
问题怎么选?选择与解决的问题本质最像的、解决方案让客户最满意的最佳实践,如:
对标需要知其然,也需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对标不仅要知道标杆是怎么做,如:了解标杆在关键因素上是怎么做的,做法包含模式、流程、方法和工具,以及过去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的区别等,还要知道标杆为什么要(战略意图)、以及为什么能做到(组织能力)。
参考框架模板(某对标对象在某关键因素上的做法):
1)为什么要这么做?(战略意图)
2)为什么能做到?(组织能力)
计划怎么做?信息哪里找?
1)形成对标调研计划
对标调研计划包含调研目标(含里程碑)、调研维度、调研渠道、调研时间和产出物等。
2)基于计划收集信息
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和信息,并对各项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初步验证。
参考渠道如下:
1)分析对标结果
基于对标框架,罗列标杆和自己的不同做法和成因 ;基于分析结果和自身情况完成判断,如何学习对标对象。
2)形成行动建议
形成标杆学习计划 ,持续关注标杆动态、行业动向。
在收集和分析完毕对标对象的信息,我们需要做出判断——我们要如何学习对标对象,哪些做法我可以借鉴、哪些做法不适合我的情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以美团酒店为例。美团酒店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来居上型业务,在2014年开始做美团酒店业务的时候,携程已经做了15年,而且已经上市10年,所以长期以来美团“学习最佳”的对象就是携程。久而久之,美团人就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这件事情,携程是怎么做的?那我们就先把携程所做的做到了,之后再做得更好。
后来,美团酒店里有一个叫做“旗舰店”的产品,里面会包括品牌酒店集团,他们不仅做常规的房间预订,还会涉及品牌宣传。但是觉得美团酒店对于“旗舰店”产品的定位是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没有达成共识。
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美团的产品经理也是先看携程是怎么做的,但是发现还是没办法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于是他们开始做了一个外部研究——研究天猫。
如果“抽离”出酒店行业,一个公司想做一个“旗舰店”产品,一般来说,看全球做得最好的旗舰店,那一定是阿里的天猫。看天猫是如何跟大品牌商合作的?他们的资源互换方式是什么样?天猫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数据产品和工具,以及是如何向他们收费的?这些细节都值得我们学习。
跳脱出来看,携程是“局部最优”,而我们要跨行业、跨地域、跨时空地去看“全域最优”。
美团pm原本认为要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平台和品牌之间紧密合作,并且深度绑定。学习天猫后,发现天猫虽然与像优衣库这样的当时No.1的品牌,携手共同成长,但他们间经历了分分合合。
于是发现其中的规律——平台和品牌的竞合关系才是商业的基本逻辑,不应当期望理想状态下的长久绑定。这是在“道”的层面的学习。
在“术”的层面,学习天猫和优衣库共同推出了什么,比如联合营销,或者是其他的合作模式,以及相关具体的收费方式,除了佣金还有什么其他的收入方式等等。这些都给美团酒店“旗舰店”产品带来了明确的借鉴。
本文由 @产品饭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