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重庆铭博医院招聘(活着or死去)

  • 公司招聘
  • 2023-08-04 14:20
  • 龙泉小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松霖

就业!拯救中小微就是保就业

没有任何意外,4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了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措施。

这是自今年2月5日起,两个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9次定向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一庞大群体“供氧”。

每周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几乎成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下简称‘中小微企业’)专题会议”,但这仍然不是中小微企业这一群体近来收获关心的全部。

还有来自最高领导人的特别关注。

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点第二站即是中小型民营制造企业聚集的北仑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

他在那里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同类型的群体、企业,不同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党中央在研究的时候,特别想到了中小企业,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的组合拳,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予以一些调整,避免中小企业受到根本性的影响,能够尽快地恢复到好的状态,而且还可以有新的发展。

这也是面对全国的中小微企业说的。

疫情之中,国民经济全面承压,中小微企业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被“特别想到”、定向“供氧”,这当然不仅仅因为,疫情之下,中小微企业度日不易——相比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更大。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58.25%的企业预计一季度营收将下降50%以上。据工信部数据,截至3月30日,中国中小企业复工率也仅达76%,接近1/4的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并且复工率也不完全等同于复产率、复岗率。

而更是因为,中小微企业对于国计民生,实在太重要。民营经济所覆盖的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这是最大的民生。

今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

2020年3月,广东东莞,东莞市铭博自动化有限公司,复工的工人们。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和2月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2月调查的失业率达到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据人社部的数据,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有1.7亿,这次受疫情冲击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其中包括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待业群体是874万的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就业的压力前所未有。

3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态度斩钉截铁,“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3月20日,李克强考察国务院复工复产推进工作机制时“现场办公”再次强调,今年做好“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稳就业,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

如前所述,中小微企业这个最大的“容纳器”,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我们来看两组具体的数据: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1807万家中小企业法人单位吸纳就业人员超2.33亿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9.4%。

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8353万户,带动了超过2亿人的就业。每7个中国人就有1个是个体户。

据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介绍,中小微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从前3年的情况看,差不多有六成的就业大学生是在中小微企业。

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中小微企业稳则就业稳、经济稳。

正因如此,李克强总理在3月20日的考察中格外强调,当前,我们出台财税金融等宏观政策,都要着力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供氧”“输血”,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生存下来。

复工企业员工经过喷雾消毒处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中小微企业遭遇生死大考

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标志着中国疫情防控正式进入下半场,防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地复工复产进展明显,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

山河向好,中小微企业,为什么还这么难?

从4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或许可以寻找到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这句判断,用词不可谓不重,重点在“较长时间”。

外部环境发生了怎样可能影响较长时间,需要做出充分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的变化?

目前,全球已经有接近130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4个国家零确诊病例,包括美国在内已有60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或“战时状态”,全球已有63个国际贸易展览展会取消或延期。东京奥运会创历史地延期一年举行,美股见证历史性的10天内4次熔断……

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决定了,虽然国内疫情控制趋好,但是,海外只要疫情继续蔓延,一些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可能会较长时间存在。同时,随着经济衰退预期的增强,人们都倾向或被迫减少消费。

全国消费减少2.5万亿,超过46万家企业倒闭

日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指出,保守估算,今年1、2月份,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减少超1.5万亿元,旅游、住宿、交通、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减少超过1万亿元。

2.5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全国GDP的2.5%左右。

刺激生产易,刺激消费难。如果人们不敢花钱,甚至无钱可花,这无疑会对消费服务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小微企业最密集之处。

以个体工商户为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位居前6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6443.2万人,占43.2%;住宿和餐饮业2235.3万人,占15.0%;制造业1637.4万人,占11.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303.9万人,占8.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73.0万人,占7.9%。

前五大行业已占比超85%,其中4个都是服务业,是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餐饮业、超市、洗浴、KTV、健身中心、服装店等服务业。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调研报告显示,58.25%的企业预计一季度营收将下降50%以上,也即一半的企业收入腰斩。

甚至,一些消费服务类企业已经坚持不下去。在大街上,不少餐饮和服务行业的门店,已经挂上了转让的招牌。

来自天眼查的数据显示,全国第一季度,餐饮类企业注销或吊销经营的有43470家;旅游类企业注销或吊销经营的有11268家;影视类企业注销或吊销经营的有3765家……第一季度国内有超过46万家企业倒闭,一半营运不超过3年。同时,一季度内,新注册企业数量大幅下跌,约320万家,较去年首季下跌29%。

虽然,不断见证历史的一季度已经过去,但未来是否可期仍是未知数。

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内不少商铺未开门营业,市场内门可罗雀。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一良

2.6万家外贸企业消亡,“抢人复工”变成了“停止招人”

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给各国经济造成冲击,原本增长乏力的国际市场需求更是“雪上加霜”。全球“闭关锁国”,也必然会影响进口的需求。外贸企业则因海外订单取消而直接受到打击。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2019年上半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32.5%,接近1/3的GDP与进出口贸易有关。

国外疫情持续发酵,国内外贸企业的大量外贸订单被取消或推迟,500万家进出口企业正面临大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外贸大省广东和浙江调查了解到的情况颇为严峻。

被称为“世界超市”的浙江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当前的客流比年前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外贸商们的海外订单被大面积取消,取消比例多达七成到八成,有的甚至高达九成。

商铺的背后是生产企业,很多外贸商同时也是产品生产的企业主。在订单和收入锐减之下,很多企业已经陷入亏损,甚至已经退出市场经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不少摊位已经关门停租。

在义乌下辖某镇工业园,一位从事包装印刷行业近20年的企业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义乌的包装印刷成本可以做到全世界最低,产业竞争力最强,但年后同样扛不住疫情的冲击。“目前欧洲、北美、南美的客户已经全部撤单了,只有俄罗斯市场还有一些订单,年前我们厂里的工人超过60名,现在只留了30名老员工。如果订单继续下滑,还要继续裁员。”这位包装印刷业的企业主告诉记者,他的一位广州同行更惨,海外订单全部没了,国内订单也只剩下四分之一,已经裁员80%。

的确,广州的外贸商们也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一位从事服装外贸业已经14年的外贸商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3月复工以来,被取消的国外订单高达九成。国外客户取消了服装供应商的订单,服装供应商则取消了制衣厂的订单,制衣厂又取消了布料商的订单。

整条产业链上的人无一幸免。

在广州经营布行的一位商户说,他有七成订单被取消,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订单,制衣厂说要取消订单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制作布匹了,投入了原料及制作费用。前期投入的成本只能自己承担。如今整个布料市场已经陷入“降价—卖不掉—再降价—亏本—卖不掉”的恶性循环之中。

上述那位服装外贸商的工厂在东莞,3月15日,90名工人已全部到岗,现在因为订单被取消,已有部分放假了。如果月底还没有订单,就要全体放假。

据行业内人士介绍,外贸行业每年3—5月是出口下单的高峰期,外贸链条长,周期久,如今拿不到订单,则意味着后续几个月甚至下半年将无收益。

在广东,不只服装行业,鞋子、电子产品、玩具、箱包和配饰等行业的外贸商均面临同样的处境,都在苦苦坚持着,一些挺不住的已经倒闭。

广东某外贸服装供应商工厂里积压着大批可直接出口的成品服装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包含“进出口”,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共有近500万家。这意味着,将有500万家外贸企业受到疫情波及,面临生死大考。

天眼查数据还显示,近10年,我国外贸企业数逐年增加,年增速维持在20%至30%之间。如今受疫情影响,第一季度,不仅新增外贸企业锐减,且已有2.6万家外贸企业在此期间注销、吊销。

从注册资本来看,外贸企业注册资本多数在200万元以下,均为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整体较弱。

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的判断是,很多企业可能撑不了3个月。他提醒警惕的是可能到来的裁员潮。

形势逼人。当下,许多企业已从“抢人复工”变成了“停止招人”。尚未返程复工的农民工则面临无工可复的境遇。

苹果公司代工厂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工厂决定于3月18日起,中国所有工厂暂停招聘。但仅一个月前,2月13日,郑州富士康招募中心发布的消息称被推荐人可获得人民币3000元奖励。甚至在3月5日,还再度加码将招聘奖励增至5250元。

商务部部长钟山曾公布过一组数据:外贸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直接和间接带动约1.8亿人口就业,占全国就业总数的20%以上。

我国7亿多就业人口中,每4人中就有一人与外贸有关,外贸下行,势必会对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将首次在网上举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再“大规模扩员”46个;支持加工贸易;提升中欧班列等货运通道能力……

这是当前中央为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消费与外贸,正是现在最吃紧的两处,都指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又都指向了就业。

“说白了,我们出台这些政策,很重要是为了稳就业。只要稳住就业这个基本盘,我们做一切工作就有底气。”李克强总理说。

拯救!多方精准施救输血造血并举

当前的处境之下,本就盘子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自救已回天乏术,从中央到地方便责无旁贷,主动、密集出手,以定向、组合拳的形式,支持、拯救中小微企业。

据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沈亚桂统计,包括专项再贷款政策在内,中央和地方目前已出台千余项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政府出手救市,如同为“病危”的中小微企业打上一针强心剂、续命针。

但千余项支持政策同时加注,真正成为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丝万线的支持政策,归口不同条线,中小微企业如何看得懂,如何真正用得上?

实际上,穿越千丝万缕,看清当前政府救市政策,并不难。

施救中小微企业,首先需要有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对症下药——因时、因地制宜,“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

在此共识之下,拯救危难之中的中小微企业,无外乎两种进路。

一是,针对眼下贫血、缺氧濒危情况,直接输血抢救,而这又分别可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着手;

二是,由表入里,授人以渔,助其自身恢复造血功能、恢复健康,这则需要医患携手,久久为功。

2020年3月15日,湖南平江一家食品工厂厂区内,车间的21位工人在网络直播间推介相关产品,进行“直播带货”。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2020年3月27日,商家在店门口摆放的可领取消费券的二维码。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输血抢救之策

一般认为,当危机冲击经济运行时,政府通过发挥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激活实体经济,可从需求侧与供给侧两方面入手。

其中,发现金和消费券属于从需求侧入手,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政府为企业提供补贴则属于从供给侧入手。

先来看需求侧。

中小微企业中相当大的比例从事消费服务行业。虽然目前,中国多地商场、餐饮等行业逐步重新开张,但疫情重创的消费依然低迷。

针对此,地方政府正密集出台消费券政策,以扩大内需、刺激线下消费,推动经济复苏。

据统计,已有39个地方发布了消费券政策,发放总金额达数十亿元,餐饮、旅游和零售是重点投放行业,针对这三个行业分别有22、19和19项政策。

在具体操作中,地方政府选择与互联网及电商平台合作,通过企业渠道在线上发放消费券,直接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客源。例如:合肥市庐阳区和阿里巴巴合作,青岛市城阳区和腾讯合作,南京市秦淮区和美团合作。

发放消费券,带动经济效果如何?

以消费券发放金额全国第一的杭州市为例,据当地官媒报道,杭州市自3月27日起发放总额达16.8亿元的消费券。截至4月6日16:00,杭州已兑付第一期电子消费券政府补贴1.45亿元,带动消费18.05亿元;已兑付第二期电子消费券政府补贴5736万元,带动消费4.21亿元。效果明显。

为何各地政府选择发放消费券而非效仿欧美国家发给市民现金?

这则与各国社会居民消费储蓄习惯直接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民众往往会“月光族”,所以现金发放的消费拉动作用更大。而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民众,历来重视储蓄,如果向中国民众发放现金,很大可能是这些现金都转为储蓄,而没有发挥刺激消费的预期作用。

因此,与发现金相比,消费券的政策效应可能更大。

同时,与发现金相比,消费券,尤其是此次地方政府推出的数字消费券,见效快、覆盖面广、拉动消费的撬动效应大、能够获得数字经济的赋能,并便于为政策评估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为提振消费和经济,3月以来,江西省、浙江省和甘肃省陇南市三地相继发布通知,鼓励推行2.5天假日制。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旅游业带动性强、乘数效应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2.5天的假期比长假更灵活,操作性更强。”

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城市加入消费券或“2.5天假日制”政策的行列中,以此带动内需。

再来看供给侧。

当前,随着“新基建”系列政策出台,已充分表明从中央到地方,要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从供给侧入手提振经济。

然而,对中小微企业的积极利好,从供给侧传导到需求侧会有一段时间的延滞,产生作用更为间接,也可能出现资源错配。

中小微企业直接可感的,是政府为企业提供补贴、减税降费等政策利好。

疫情以来,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各种难题,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最大的困难仍在这4个方面:面临资金压力、融资困难、人流物流堵点、复工需求难满足。

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的千余项政策,按类型可分为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其他政策等等,也正是围绕着这4点做文章。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微企业局发布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政策指引》(更新至4月8日)(简称《指引》),其中,8类政策中的前4类政策,正是一一对应上述四大难题。

随着时间进入4月,各地复工复产成效显著,人流物流堵点、复工需求难相对化解,但资金压力、融资难题,却愈发凸显。

毕竟,做生意,根子上是做现金流。

可以想见,通过财政手段、货币手段等多种方式,直接大量减税降费、支持产业链融资、减免租金甚或直接输血,才是当下及未来一个阶段,中小微企业最为需要的。

在这方面,中央层面已经通过几轮,发布了总规模约为14500亿元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纾困资金。

其中,将引导金融机构增加3000亿元低息贷款,定向支持个体工商户。300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是针对防疫重点企业名单中的中小微企业(中央财政按照50%贴息),5000亿元是普惠性的再贷款和再贴现,3500亿元通过政策性银行发放专项信贷,以优惠利率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发放。

拯救中小微企业,政府输血、用药不可谓不猛,处方不可谓不精准。

当然,要让中小微企业从这些纾困政策中普遍收益,还需要假以时日。

中小微企业处于经济“毛细血管”的最末端,相对而言,感知宏观政策的路程时间最长,政策的获得感更弱,任何一处断点,都可能最终阻滞整条政策链条的传导。

例如,减税的政策效果需要有已经实现一定规模收入才能感受到,这要求中小微企业首先顺利实现复工复产,且有市场有营收,这是享受政策的前提,但部分中小微企业最需要的,恰恰是这些方面的支持。

又如,贷款优惠政策,因中小微企业缺乏从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而无法贷款、无法缓解现金流压力。即便是已经经营多年、正常缴税的“上轨道”中小微企业,缺少抵押物,已成为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地中“卡脖子”的关键堵点。

再如,个体户店面租金动辄几万到十几万元,私营业主不愿减免租金,这未必因为部分业主不愿“共纾危难”,而是因为部分业主也要偿还购买店面的贷款。如果不能在银行源头允许那些主动为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的私人业主阶段性暂停还贷,那么,租金压力仍会击鼓传花地由个体户承担。

……

外科抢救做得好,绣花的功夫少不了。

造血复健之计

中小微企业之难,由来已久。疫情是黑天鹅,也是放大镜,只是将中小微企业的“先天不足”与政策、市场环境中不完善的细节,放大成像,赤裸裸摆在危难面前。

以缺钱为例,中小微企业缺钱的问题一直存在,只是疫情放大了缺钱的影响。

在中国人民银行论文《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总量与结构特征》中,根据抽样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是现有融资的1.4倍,这意味着,大概有50%的融资需求没有被满足。

而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也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找到合理基础。

但这些症结并非是死结,也并非不能解开。

如同爱因斯坦指出,“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的同一水平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需要抵押物的传统金融手段难以计量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但如今的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科技手段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一个简单的收钱码,即可将个体户的经营行为和流水数字化,变为一种可认定信用评级,为其积累信用,在此基础上个体户能获得随借随还的小额信贷、赊账进货等服务,还能获得商业保险等兜底保障,为个体工商户解决普遍面临的现金流难题。

现金流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难的还有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再不能用与过去“同一水平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微企业局发布的《指引》中后4类政策正剑指此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构建优良营商环境;推动参与国际市场;持续优化公共服务。

拯救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不断改革,这是贯穿中国改革开放一路始终的主题。

在3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到:改革开放之初,整个国家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是今天能够想象的。但当时很多地方开了口子,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的形式。比如广东贩衣服和电器的、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各地竞相放开管制、解除束缚、松绑搞活的结果。

40多年后,主题未变,思维和手段则进一步向全域、纵深挺进。

李克强总理说,当前我们要稳住就业这个大局,就要加快推进“放管服”、“互联网+”、双创等改革,为各类创业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各地区各部门下一步考虑工作时,都要进一步着力扩大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遇到困难,就越是要扩大改革开放。”

(孙冰、李永华、罗赟、邓雅蔓、宋杰、贺诗、郭志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2020年第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责编 | 郭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59013.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