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
#沈飞#
说起我国的军用战斗机研发企业,军迷们总会脱口而出沈飞和成飞,它们一个地处东北,一个位于西南,共同组成我国战斗机研发生产领域的双子星。现在伴随着我国军用航空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沈飞与成飞却走上了两条渐行渐远的道路,在军迷圈中,大家分别称它们为“沈霍伊”和“成洛马”。
将成飞比作“成洛马”,是在赞扬成飞公司在航空方面的重要性相当于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作为美军最重要的军火商,洛马公司研发了F-22和F-35这两款五代战机。和它类似,成飞也有着自己的五代机机型——歼-20。歼-20作为我国空军未来的主力机型,已经在全面列装部队之中。相比较下来,沈飞公司的歼-11、歼-15飞机,从外形设计到气动布局,都与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的经典机型——苏-27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现在网友对于成飞的评价远远高于沈飞,但从历史上看,沈飞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沈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1930年,“少帅”张学良在沈阳城外建立了一座飞机场,这就是沈飞集团的前身。1951年,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当地成立国营112厂。直到1994年,正式改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沈飞”。
成飞作为沈飞的“小兄弟”,它从1958年才正式开工建设。刚开始时,成飞只负责生产比较落后的歼-5甲型和歼教-5型飞机,不具备飞机设计研发的实力。1965年时,沈飞公司将歼-7的研制工作交付给成飞,并支援了它众多的生产技术资料和相关科研人员。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成飞公司才有了最初发展的动力。
直到80年代以前,这两家飞机制造公司并没有很大的差距,甚至甚至沈飞的整体实力更强。但在之后两次划时代的竞标大战中,沈飞集团接连以失败告终,这才最终奠定了当代沈飞与成飞在广大军迷心中地位的高低。
因为我国在航空工业上的基础薄弱,可现实的国防需求急切要求足以和美苏匹敌的战斗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多个仓促上马的项目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从东风-104到东风-113再到歼-9,无一不是这种状况。等到了研制完歼-8飞机后,沈飞发现这款被寄予厚望的飞机在飞控、可靠性等多方面上均存在着问题。
之前的失败经验,让沈飞对于国产三代飞机的设计方案十分保守。沈飞版第三代战机歼-13,基本上照搬了美国的F-16战斗机,飞机重量轻,外形细长,突出高空高速能力,发动机方面使用仿制的涡喷15发动机,爬升率比肩F-15和苏-27.
虽然歼-13的设计理念充分照顾到当时我国落后的工业基础,但是按照该飞机的设计要求,国产雷达、中距离拦截导弹等都没有配备,这下子整个方案不可避免的失败。成飞出人意料地使用鸭式布局外加电传操纵,单发12吨的大推力满足实战需求。这种外人眼中“疯狂的举动”却成就成飞的第一次飞跃。
为了应对美国F-22和F-35战斗机的威胁,人民空军迫切需要一款能够与之匹敌的五代战机,在这种背景下,沈飞和成飞又展开至关重要的五代机竞标大战。因为有鸭式布局的技术积累,且之前设计了歼-9和歼-10,于是成飞方面推出和歼-10师出同门的歼-20。沈飞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三翼面上,推出了歼-31战机。
如果说第一次歼-13败于歼-10有整个国家航空实力不足的客观条件,那么这次失败则是沈飞所全领域的“完败”,从隐身性、机动性、载弹量等多方面比较,歼-31都不是歼-20的对手。沈飞想要通过此次竞标来挽回自己的颓势,到头来却进一步拉大了自己和成飞的差距。
随着歼-20大规模装备空军部队,成飞的名声也水涨船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中国空防安全,离不开沈飞公司所做的贡献。歼-11B、歼-15、歼-16是我国空军和海军舰载机的主力机型,它们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即便是在招标中落败的歼-31,也传闻将经过改进后成为我军下一代的舰载机。
真诚地希望成飞与沈飞在未来携手同行,共同放飞中国新一代的优秀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