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琼的锦洲成衣厂部分员工。
为优化营商环境,今年3月份以来,成都金堂县妇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最美巾帼创业明星”评选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巾帼创业明星。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走进金堂县竹篙镇,通过多方采访,带你了解这个曾经的“中国打工第一镇”,如何迎来华丽转身,成为返乡创业热地。
金堂县竹篙镇曾有“中国打工第一镇”的称号,走进现在的竹篙镇,这里人流不断,异常热闹;农民工创业一条街上,许多寻找机会的身影来来往往。你很难想象,这个5万余人的小镇最高峰时曾向外输出劳动力2.2万余人,王红琼就是其中一员。
“当时是竹篙镇劳务办组织的,那一批我们去了50个人。”王红琼说,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人多地少,为了生存,镇里就组织各镇剩余劳动力去沿海打工学技术。当时十六七岁的王红琼得知消息后就报了名,经过筛选,她成了那一批50名幸运儿之一,去东莞一个工厂做手袋。
像王红琼这样外出务工的姐妹,在竹篙镇还有很多。20世纪80年代,竹篙镇50%的劳动力常年赋闲在家。他们年轻肯干、精力充沛,却又苦于无事可做。面对这种情况,竹篙镇积极向外输出劳动力,派专人到沿海地区对接劳务订单,从第一次的12人,到第二次的50人,再到后来的上百人,竹篙镇通过一次次劳务输出,改变了村民的生活面貌。
据王红琼介绍,她1988年进厂第一个月就拿到了50元钱工资,相比在家,已是巨大的经济改善。而在20世纪90年代,竹篙镇外出务工人员通过邮局一年寄回金堂的工资就高达1亿多元。可以说,打工经济的繁荣,不仅提高了在外务工人员的收入,也带动了竹篙和金堂的发展。
但打工经济繁荣的背后,其隐性问题也开始突出,最直接的就是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和土地撂荒问题。
改变,势在必行。
王红琼
输出劳动力是为了摆脱贫困,迎回生产力则可以助力产业发展。2007年,金堂县开始实施“回引工程”,竹篙镇党委、政府创办了回乡创业示范区,采取税收减免、租房补贴等多种举措,吸引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在此基础上,县妇联结合自身特色,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妈妈回家 童年守护”创业就业行动,引导一批优秀女性在家乡掀起了干事创业的热潮,王红琼、文学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007年两个孩子都读初中了,正是叛逆期,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再加上当时政府鼓励创业,有房租补贴,税收减免政策,还可以提供无息贷款,我就回来了。”孩子的成长以及家乡良好的创业环境,让王红琼下定决心回家。
在外工作近20年,王红琼的制衣技术已是相当精湛,所以她决定还干老本行——创办成衣厂。于是说干就干,2007年5月,王红琼开始着手准备办厂,由于资金不够,她就接手了一个有30多台缝纫机的老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老厂设备老化,王红琼接手后经常需要维修机器,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
创业前几年,王红琼的工厂一直都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盈利水平很低,直到2012年,工厂才迎来转机。2012年,王红琼在参加成都市党代会期间,一名领导对她说,“金党县那么多学校,那么多工厂,你的工厂可以给他们做校服、做工作服,这样一来工厂肯定能搞活。”
一语点醒梦中人,王红琼迅速调整工厂战略方向,主攻当地的学校和工厂,并在2014年成为四川省中初等学校环境建设与后勤管理协会学生装专业委员会企业会员,拿到这一官方认定资质,工厂开展业务比之前相对容易起来。2018年,王红琼的工厂产值达1000余万元,解决了近百个工人就业。
在竹篙镇,开办制鞋厂的文学梅也名气不小。“每年春节我们回来,社区领导都说,你们把外地发展得这么好,为啥子不为家乡来发展一下呢?”文学梅说,在外工作多年后,2017年受到家乡创业政策吸引,把企业搬回到了竹篙镇。
文学梅也是从竹篙镇走出去的务工妇女,当年,她初中未毕业就跟随老乡一起去东莞的一家制鞋厂打工。2008年金融危机时,工厂倒闭,文学梅就和朋友一起开办了自己的小型鞋厂。通过多年经营,鞋厂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文学梅说,如今她在竹篙镇负责生产,工厂一个月的产量将近6万双,丈夫则在东莞负责销售,产品远销海外。鞋厂的红火,也吸引了竹篙镇周边不少返乡就业妇女加入。该厂员工蒋莉说,在这里上班,她每天可以做1000双鞋,一个月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能在家门口就挣到这份工资她很满足。
在竹篙镇,以王红琼、文学梅为代表的返乡巾帼创业者还有很多,她们从当初的廉价劳动力,经过技术学习,现在成了生产力和创造力,不仅让许多妇女姐妹能够就近就业,还带动了家乡产业发展。竹篙镇青松社区妇联主席文惠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仅青松社区目前就有5家制鞋厂、2家制衣厂、1家纸厂,几家企业吸引了周边1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促进了家庭和谐。
乡镇返乡创业红红火火,全县工业发展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2018年,金堂县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就是要聚焦成都东进战略,深度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加快构建“淮州为核、三区联动”城市发展新格局、奋力建设成都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创建以竹篙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批批王红琼、文学梅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成功归来,正悄然助力金堂的产业发展。
在竹篙食品加工厂工作的女工。(资料图片)
如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已成为竹篙镇的新常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比如返乡就业人员子女课后照看问题。
庄文梅是一名返乡就业女工,在竹篙镇青松社区一家制鞋厂工作,回家一年了,最让她放心不下的还是孩子的课后照看问题。庄文梅每天下午6点下班,读小学的儿子则是下午4点放学,2个小时的真空期让她十分不放心。2018年初,县妇联组织澜天服务中心在厂里办起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移动430课堂”,让庄文梅她们不再担心孩子的课后照看。“‘移动430课堂’能照顾娃娃,既安全又能学知识,娃娃成绩提高了,也懂事了。”庄文梅说。
青松社区党委书记贺春明称,下一步,镇妇联和社区还将积极与社会组织对接,进一步把社区资源和场地利用起来,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服务。
要想人才留得住,服务保障就必须跟得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医疗和民生服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所以,像竹篙镇这样的产业聚集地,不仅要在硬实力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产业,提高村民收入;也要在软实力上下功夫——在教育、医疗和民生各方面为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只有住得下去,才能干得下去,产业也才能发展得下去。
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20年来,金堂县仅竹篙一镇,回乡创业农民工就达到2000多人,吸纳劳动力6000多人,个体工商户从200多户发展到2000余户,年创产值近6亿元。
竹篙镇这一西部小镇,从当年输出劳动力,到如今吸引生产力助力产业发展,其发展变化,恰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缩影。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原文标题:四川金堂县竹篙镇吸引人才回流、助力产业发展 “中国打工第一镇”变身返乡创业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