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央视这些年推出过的精彩电视节目,不得不提曾经火了很久的《百家讲坛》。该节目最初也经历过一段不温不火的时期,播出三年后阎崇年所讲的一期《清十二帝疑案》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甚至还创下了历史收视记录,之后这个节目就越来越受欢迎。与此同时,
《百家讲坛》还捧红了很多学者和教授,例如易中天、李立群、康震等。不过细心的人应该能够发现,最近几年《百家讲坛》虽然还在播,但是口碑和关注度却一直在下降,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让我们来通过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节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寻找答案吧。
《百家讲坛》开播于2001年7月,是一档向大众科普历史常识、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之所以出现也是基于社会需求。由于当时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对中国的历史了解程度不高,那些古籍大都晦涩难懂,除非是从事相关历史研究的学者,否则很少有普通人会去阅读。
然而不熟悉历史并不代表不感兴趣,中国历史悠久,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丰富的文化内容、很多尚未解开的谜团,这些都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想要去探索和研究。但是个人能力有限,想要真正理解透彻,还需要专业人士的指点。根据这样的情况,《百家讲坛》应运而生。
自从电视在中国普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就成为了普通大众了解时事新闻、观看休闲娱乐内容的媒介。科技的发展进步给《百家讲坛》提供了走红的机会,却也亲手将它推向没落。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样。
功能全面且强大的智能手机,使电视、广播等传统信息媒介的地位受到冲击。随后几年内新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信息传播共享平台越来越多,例如今日头条、各种浏览器,并且形式非常多元化。通过这些软件,不仅能了解到历史知识,还能接触到更多新奇的领域。
以往想要浏览信息,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想要上网查找资料很困难,现如今只需要一部手机,不用出门便可以获取最新的资讯。电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所有电视台的收视率都直线下降,因为通过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播放视频,便于收藏,互动性也强,可以和网友交流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这样一来,《百家讲坛》中所讲的内容,大家完全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丰富的资料,并且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史实,毕竟被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在讲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多少会掺杂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在学习历史的时候,绝对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多看看不同人的文章和讲解会比较好。
其实《百家讲坛》会走下坡路,不能完全归咎于新媒体,传统的印刷行业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历史学教授和专家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出版一些解读历史的书籍,人们不用直接阅读古籍,就能从中获取知识。
总而言之,信息传播媒介的更新是导致《百家讲坛》不再受欢迎的外部原因之一,如果节目能够针对时代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或许情况不会如此糟糕,可惜节目的制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外部因素往往不是造成事物走向衰落的主导因素,《百家讲坛》没能一直火下去,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节目本身。
看过《百家讲坛》的人都知道,节目播出至今已经有十九年的时间,但是形式却丝毫没有任何改变。观众们看到的永远都是蓝色的背景和孤零零的讲台,简单的文字总结和图片,以及站着或者坐着讲解历史的教授。
要说改变也是有的,片头背景、字体颜色和音乐曾经做过调整。原本现场还有一些观众,偶尔也会拍到台下观众的反应,撤了之后就只能听讲师一个人滔滔不绝。《百家讲坛》就像一本老黄历,一页一页地翻着,只有上面的"日期"不断发生改变,其它方面依旧遵循传统。
阎崇年讲《清十二帝疑案》带火了这个节目,也让节目组发现了受众的偏好,于是费尽心思挖掘历史上的一些有争议、非常出名、而且能够引起讨论的主题。
可惜不是每段历史都有可讲之处,更不能为节目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来源,久而久之每期的内容越来越差劲。史学专家翻来覆去的讲历朝历代的皇帝,扒出他(她)们的众多事迹,再评论一番,遇见非常出名的,能讲好几期。
曾经被称为"坛坛好酒"的《百家讲坛》,如今却掺了水,成为了人人吐槽的对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选择原地踏步,但是不代表别人不会进步,勇于创新和改变才是进步的秘诀。现在网络上与《百家讲坛》相似的节目有很多,例如东方卫视的《名人讲堂》、北京卫视的《中华文明大讲堂》、上海纪实频道的《文化中国》 等等。
这些节目并不比《百家讲坛》差,甚至在很多地方做的非常好,它们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很有创新性,与时代和新媒体相结合,而不是呆板地讲着历史。众多同类型节目的出现,与《百家讲坛》形成竞争。市场份额是有限的,一群人分一个蛋糕当然比不上一个人独享。
节目不能控制和阻拦观众的选择,如果不能做好内容,会丢掉一大批忠实粉丝。受到冷落是肯定的。每一期的质量好坏,是由讲师所决定的,但是这些讲课嘉宾水平参差不齐,直接拉低了节目的整体格调。
很多人都说《百家讲坛》请来的都是二流学者,也就是说在学术界并不是最权威的专家,那么这些人所讲内容的可信度还有待商讨。真正的一流学者是不屑于来这种地方卖弄口才与学识的,比较清高,也更加喜欢安心做研究。
节目第一期请来的讲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紧接着几期主讲人也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学者,所讲内容虽然没有《清十二帝疑案》那么吸引人,但还是能看得出他们有真才实学。不过前几年,也包括现在请的讲师,很多都在混水摸鱼,糊弄观众。
拿曾经因为讲《论语》和《庄子》而走红的于丹为例,她对这两本书以及孔子、庄子的理解根本不不够深入,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所讲内容也都是学术套话,乍一听非常专业,实际上很多都是在曲解古人的真正用意。
虽然很多人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不得不说他讲的十分精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在节目中将自己对历史的猜测当做事实来讲,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观众,如果是第一次接触某段历史,很容易先入为主。
现如今观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早已不是十几年前的水平,讲的好与不好,大家是能看出来的。那些想要通过节目走红赚钱的专家,本身水平就不高还特别自负,出来公开演说直接就现了原形。观众是希望通过《百家讲坛》学习到真正的知识,但是如果讲师的水平还不如一般人,谁会愿意买账?
除此以外,当下工作生活压力大,人们在茶余饭后还是愿意观看一些轻松的东西,电视剧和综艺都是首选。看《百家讲坛》就像是在上课,内容枯燥乏味,让人容易让人昏昏欲睡,被很多人调侃是催眠曲,渐渐地就没人看了。
《百家讲坛》之所以风光不再,绝大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不能与时俱进做出改变,反而去学习娱乐圈炒红"明星",忽视了内容和创新才是节目长盛不衰的秘诀,最终只能自讨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