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新光饰品(3个浙江人鸡毛换糖起家)

  • 公司招聘
  • 2023-11-15 06:00
  • 龙泉小编

文|龙溪

来源|商业传奇

1979年3月24日,义乌一位秘书在《浙江日报》二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

“鸡毛换糖”是义乌“特产”,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小贩们挑着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走街串巷,大家都很穷,用钱买是不可能,只能用鸡毛来“物物交换”,小贩换得鸡毛后,再卖掉,从中获取微利。一些人就此发家,甚至后来成为亿万富豪。

2017年,一部《鸡毛飞上天》的连续剧,讲的就是这个群体的励志故事。

新光饰品(3个浙江人鸡毛换糖起家)

剧中的主人公骆玉珠,是有原型的。

她叫周晓光,电视剧2015年拍摄,第二年,在2016年胡润百富榜上,她的财富达到了300亿元,2017年电视剧上映,当时,周晓光的风光可见一斑。

只是,短短几年后,她的命运就出现了“逆转”。

1、财富曾达300亿的“饰品女王”坠落了

其实,《“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只是描述了已经发生的现象。1978年,文章发表时,16岁的周晓光已经走街串巷1年了。

她出生在义乌一个农村家庭,父母生了5个女孩1个男孩。那个年代,靠一对农村夫妇,很难让6个孩子吃饱,更不用说上学了。所以,周晓光小学就辍学了,做了几年农活,16岁时,拿着27元,开始做起了“鸡毛换糖”的小生意。

故事虽然没有电视剧那么离奇,但一个小姑娘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想想就知道多么不容易。周晓经历的风雨和骆玉珠大体相似,甚至一个人走到了东北做生意,还遇到了同样做小生意的东阳男孩子,两人情投意合,相伴而行,最后结夫妻,男孩叫虞云新。

新光饰品(3个浙江人鸡毛换糖起家)


结婚后,两人认为应该稳定下来,恰好,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小两口就租个小档口,做起了“坐商”,不再风里雨里游街串巷。

当时,两人主要卖小饰品。

做了10年,已经对饰品行业相当熟悉的两人,索性开了一家自己的加工厂——新光饰品有限公司,事业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期。

她把一个小小的饰品做到了极致,起草了轻工行业第一个国家饰品行业标准,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新光饰品(3个浙江人鸡毛换糖起家)

几年之后,周晓光成为了“饰品女王”。

2016年,周晓光迎来了一个巅峰,新光通过“借壳”成功上市,当年在胡润榜上的财富达到了300亿元。

梦想,能激励一个人前进,也很容易让一个人头脑发热。

随后,周晓光进入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但很快,能力追不上“梦想”了,到2018年,新光控股的公司债开始违约,并被证实公司负债357亿元。

由于连续2年亏损,2020年,新光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披星戴帽”。2022年,5月正式退市。

今年6月21日,在新光的一次会议上,以往珠光宝气、衣着光鲜的周晓光,面色憔悴,她走台上,哽咽地说:

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板,让大家失望了。

2、“义乌第二富”身陷囹圄

此时,另一个当年一样靠“鸡毛换糖”的人,境遇更惨,已经身陷囹圄。

他叫丁志民,与周晓光同龄,也出生于1962年。

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十几岁开始,丁志民就走街串巷做起小生意,1982年,就和两个弟弟丁尔民、丁军民成为义乌湖清门第一代市场的经商者。

“商而优则工”,据说,后来他曾经开过雨伞厂,但没有成功。后来政府引导商户“引商转工”,1994年,兄弟3人买了一台旧染色机,招了20多个工人,创办了义乌环球制带有限公司,主要做头花饰带。

新光饰品(3个浙江人鸡毛换糖起家)

生意越做越火,1999年,丁志民和2个弟弟将企业改成一个很符合自己的名字——

浙江三鼎织造有限公司。

几年之后,他们就被称为“织带大王”。

2011年,公司以华鼎锦纶名字,在上交所上市。

这一年,丁志民也登上了富豪榜,财富达26亿元,被称为“义乌第二富”。

像周晓光一样,兄弟们也按捺不住自己躁动的心,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

也是在2018年,当年已经成为中国三鼎控股集团的企业,负债超过100亿元,债券开始违约,2019年度更是突然崩塌,第二年,丁志民被刑拘。

如今,华鼎锦纶也已经易主,并更名为华鼎股份。

回头来看,丁志民和周晓光的轨迹非常相似,都是从“鸡毛换糖”开始做生意,都是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起家,都从“商”进入“工”,都凭借做小饰品而成为“王者”,都通过上市让自己登上富豪榜,随后都倒在“能力支撑不起梦想”上。

相比而言,另一个“鸡毛换糖”的义乌人,则无论是做法,还是结局,与两人大不相同。

3、专注,让他成为“吸管大王”

他叫楼仲平,比2人小3岁。

1979年,14岁的楼仲平初中刚毕业就辍学了,跟着父亲和哥哥到江西做起“鸡毛换糖”的小生意。

他结束“小货郞”的时间较晚,1991年才回到义乌,在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望江楼市场租了半个摊位,卖塑料杯、一次性筷子、纸杯、吸管等。

那时候,这些东西已经很“卷”,但楼仲平很勤奋,为了赚5毛钱,也会骑三轮车去送货,生意做得不错,每个月能赚上万元。

1993年年底,一位已经被“卷”得不行的老板,不想再干了,要把手上做吸管的机器卖掉,转做其他生意。卖了了3年吸管的楼仲平想:

为什么我不可以生产吸管呢?

新光饰品(3个浙江人鸡毛换糖起家)

于是他把机器买了下来。

与周晓光、丁志民不同,他认定了一根小小的吸管,而且,还别出心裁地不做大生意。最初,沃尔玛等是他的销售大户,后来他发现,与这些巨头做生意,自己根本没有话语权,于是“放大抓小”,反而专攻小商户,这就有了他后来的一个理论——

如果1个大客户顶10个小客户,我为什么不去找10个小客户来做生意呢?

如今,他们有统计的客户——卖他们的吸管,数量就达到了2万多家。

关键是,他还把吸管做到了极致,做出各种各样的吸管,包括情侣吸管、变色吸管、音乐吸管,甚至是帮助小孩服药的“哈哈吸管”。

难以想象的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吸管,也有专利,而且他们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2/3的专利,达100多个。

如今,他们抢下全球25%的市场,任借每0.0008元的利润,年营业额做到数亿元,成为根中国的“吸管大王”。

新光饰品(3个浙江人鸡毛换糖起家)

大家应该知道了,他的企业叫“双童”。近年来,楼仲平和双童吸管,成为很多MBA等商业课程上的教材。

虽然,从营业收入上看,他们的规模不算很大,而且很多人在使用吸管喝果汁、奶茶时,也不会注意到吸管,更不会关注吸管的品牌,但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同样是“鸡毛换糖”起家,为何结局的差距会这么大?

有意思的是,40年后,“鸡毛换糖”有了新的含义。

11月8日,一个“直播+鸡毛换糖”的项目在义乌正式开班,首批迎来63个学生,30名是义乌的经营商户,还有32人是大学生。

这时,他们不用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了。

#11月财经新势力##义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78321.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