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多少女豪杰,巾帼英名千古流。”在北京协和百余年的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巾帼名医。她们有的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薪火相传,学医济世;有的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救死扶伤,仁心妙“药”。她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协和人。
她们以精湛的医术、温暖的人文关怀,为患者祛除病痛;以严格的要求、以身作则的态度,培养出一批批“后起之秀”。她们用柔肩担起重任,以热忱在医道一路前行,为中国现代医学作出卓越贡献,并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协和巾帼。
(按当选院士年份排序)
(图源:科协频道)
林巧稚(1901—1983),卓越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一级教授。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从医五十余载,终身未婚,接生婴儿五万余,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
黄量(1920-2013),药物化学家。20世纪50年代试制出降血压药物“降压灵”,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抗癌新药N-甲酰溶肉瘤素。70年代罹患直肠癌期间,她指导研制成功治疗白血病的三尖杉酯碱、肿瘤预防、治疗新药维胺酯和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甲异靛,还指导了化学合成抗病毒新药酞丁安的工作等。
(图源:转化医学网)
史轶蘩(1928-2013),临床内分泌专家。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垂体卒中的分类、治疗原则和预后;首次发现生长抑素类似物有形成胆石的副作用等。在“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和“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项目中以第一获奖人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1996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琳芳(1929-2022),医学分子生物学家。1955年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学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分子生物学专家,长期致力于蛋白质和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作为我国开展男性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她领导的研究室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精子膜蛋白基因水平工作的实验室。曾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1996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刘彤华(1929-2018),国内外著名临床病理学家。她对疑难病症的诊断率极高,被誉为“全国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历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1995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于200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中国首个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和分子病理遗传实验室,积极推动了国内分子病理的发展。
“巾帼不让须眉”,尽显大医风范。百年来,这些从协和中走出的杰出女性,以传承协和优良传统为己任,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无限崇敬;以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的进取心,精心哺育、甘为人梯的园丁精神,展现了老一代协和人的医者风范。她们的学问、精神、品格和境界,是“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关注“北京协和医学院招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科协频道、北京科协、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科传播、转化医学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协和基础医学、今日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