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 公司招聘
  • 2023-12-01 12:00
  • 龙泉小编

(报告出品方/作者:兴业证券,王帅)

1、钠离子电池: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应用

1.1、前期研究停滞,如今终获重视

钠离子电池起步较早,但前期研究进展缓慢。钠离子电池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便得 到学术界的关注,甚至早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随着在 90 年代锂离子电池的成功 商业化,锂电池相继在消费、动力和储能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而钠离子电池的发 展悄然中止。 技术变革与锂资源约束推动钠离子电池复兴。21 世纪以来由于锂资源的稀缺和分 布不均,钠离子电池技术逐渐重新回到科研界的视野。背靠快速增长的新能源产 业,钠离子电池的相关研究突飞猛进,技术进步下钠离子电池的优势不断被发掘, 发展潜力逐步显现。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1.2、工作原理相似,材质性能各异

钠电池与锂电池结构类似,可借鉴锂电池产业化经验。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 均属于可充电电池,都遵循脱嵌式工作原理,主要结构都包括正极、负极、集流 体、电解液和隔膜。当钠离子电池充电时,钠离子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液和隔 膜到达负极并嵌入,使正极电势高于负极,外电路电子从正极进入负极;放电过 程则与之相反。正因为钠电池在架构方面与锂电池的高度相似,因此二者可以实 现在电池生产设备、工艺方面的兼容和产线的快速切换。

钠离子电池的特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原材料资源丰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统计数据显示,锂离子电池所 需的锂、钴、镍在地壳中的丰度仅为 17ppm(百万分之一),30ppm 和 90 ppm;且我国现阶段 80%的锂资源依赖进口,锂资源供应受地缘政治影响,价值波动性大。 相比之下钠离子电池正极常用的钠、铁、锰在地壳中的丰度则分别为 23000 ppm、 63000 ppm 和 1100 ppm,且分布更加均匀。一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可以缓解 全球锂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缩小供需缺口;另一方面,丰富的钠盐储量和成熟 的提取工艺共同决定了钠离子电池更低的材料成本以及成本波动幅度(后文将详 细分析)。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理论能量密度上限低于三元锂电池,但能量密度区间与磷酸铁锂电池有重叠。钠 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为 70-200Wh/kg,与 NCM 三元锂电池 240-350Wh/kg 范围无重合, 远高于铅酸电池的 30-50Wh/kg;理论上高能量钠电池和 LFP 锂电池在同一水平, 固态钠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甚至有望超过 400Wh/kg,但是现阶段能够投入量产的 钠电池能量密度尚未突破 160Wh/kg 水平。钠离子提升能量密度的高确定性长期技 术路径是“液态→半固态→固态电解质”,液态电池阶段正极材料的技术突破也 为能量密度提供进步空间。仅从能量密度的角度考虑,钠电池有望首先替代铅酸 和磷酸铁锂电池主导的低速电动车、储能等市场,短期内难以撬动消费电子和动 力电池领域的市场。

安全性高,高低温性能优异。钠离子电池在高低温测试中均显示出较好的容量保 持率。由于钠离子电池内阻略高导致瞬间发热量少,其在过充、过放、短路、针 刺、挤压等测试中也未出现起火或爆炸,安全性和稳定性为钠电池开拓高寒和运 输相关市场。 快充优势显著,循环寿命长。快充能力方面,钠离子的斯托克斯直径比锂离子更 小,相同浓度的电解液离子电导率高出 20%,或者为达到同样离子电导率允许使 用更低浓度电解液;钠离子的溶剂化能比锂离子更低,具有更好的界面离子扩散 能力。循环寿命方面,钠电池的理论循环可达到 10000 次,现阶段在 3000-6000 次左右,基本相当于磷酸铁锂电池。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2、产业需求差异化,技术路线多样

2.1、正极材料:性能各有优劣

主要的正极材料包括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普鲁士蓝类似物。 三种材料均处在持续研发和产业化探索的过程中,在比容量、稳定性、电导性等 方面各有优劣。此外,由于钠离子电池有较为完善的专利保护,因此各个生产商 选择的技术路线分化明显,尚不存在某一明确的主导技术路线。

过渡金属氧化物分为隧道型和层状氧化物,其中后者极具商业应用前景。层状氧 化物具有 O2、O3、P2 和 P3 四种结构。P2 和 O3 两种层状氧化物有良好的结构以 供离子通过,电极材料比容量分别为 100mAh/g、140mAh/g,与硬碳组成的全电池 实际能量密度较高(超过 120Wh/kg)。但是,层状氧化物材料中选用部分过渡金 属仍然会存在结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差的问题,需要通过引入活性或惰性元素进 行掺杂或取代。尽管如此,层状金属氧化物因为可以借鉴锂离子电池常使用的固 相法或共沉淀法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生产,仍然是当前比较主流的正极材料,受到 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英国 Faradion 等公司的青睐。目前,P2 结构材料通过多 种元素混合形成的改进材料首圈比容量最高可实现 190 mAh/g。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聚阴离子化合物主要分为橄榄石结构、NASICON 结构、三斜结构以及混合聚阴离 子化合物材料,结构稳定但比容量较低、导电性偏低。橄榄石型材料体系与锂电 池已有体系有相通之处,NaFePO4 可采用与 LiFePO4 相似的制备方法,但是这种材 料在规模化过程中工艺较为复杂,且长循环性能需要进一步考察。Na3V2(PO4)3 和 Na3V2(PO4)2F3 作为 NASICON 结构型材料的代表,经过改性后可以克服比容量低的 缺陷,但需要使用成本较高且有毒性的 V 元素。现阶段研究该技术路线的企业有 我国中科院物化所和法国 Tiamat 公司。目前,通过溶胶凝胶法、固相法等工艺进 行 的 优 化 可 使 材 料 比 容 量 和 导 电 性 有 较 大 提 升 , 利 用 模 板 法 所 开 发 的 43(4)227/材料首圈比容量最高可达 128.5 mAh/g。

普鲁士蓝类似物电化学性能好,成本优势明确,但技术门槛较高。普鲁士蓝类似 物材料具有开放式的隧道结构和很高的结构稳定性,可实现较高的能量密度。 Na2FeFe(CN)6 和 Na2MnFe(CN)6 两种材料都在进行产业化验证,稳定循环比容量可 达到 140mAh/g,与硬碳组成全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可达 130-160Wh/kg,理论能量 密度为 500-600Wh/kg。现阶段宁德时代、美国 Natron Energy、瑞士 Altris 等公 司在探索普鲁士化合物材料的规模化制备。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总体来看,层状氧化物在三种最有前景的材料中展现了最高的理论比容量,但稳 定性较低;聚阴离子具有较低的理论比容量,但结构稳定;不同种类普鲁士化合 物的理论比容量相差较大,但总体理论比容量较高且稳定性良好。三种类型的材料 的实验比容量基本都在 100-200mAh/g 之间。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纯碱需求构成明确利好。即使各厂商正极技术路线有分化, 但正极材料中的钠元素必有其来源。纯碱作为生产工艺成熟、产能充足的大宗化 工原料,将大规模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根据宁德时代和中科海钠专利,与锂离子 电池需要碳酸锂作为正极材料前躯体类似,纯碱(碳酸钠)作为钠离子电池重要 的正极材料前躯体,长期有望受益于钠离子电池发展带来的需求利好。(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负极材料:优选无定形碳

针对钠离子电池的负极,目前科研界开发出了合金类材料、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 材料、有机材料和碳基材料四大类。其中,碳基材料中的无定形碳材料最有希望 实现商业化。

碳基材料被视为十分有发展前景的钠电池负极材料。按照石墨化程度,碳材料可 以分为石墨类碳和无定型碳两大类。其中,石墨化程度较高的碳材料由于比表面 积较大,有序性较强使得库伦效率极低,难以满足商业应用;而归属于无定形碳中的硬碳表现出了高达 530mAh/g 的储钠比容量,即便经过高温处理也难以出现石 墨化的现象,表现出更强的储钠能力以及更低的工作电位,例如宁德时代开发了 比容量 160mAh/g、具有独特孔隙结构的硬碳材料,但材料成本高昂是硬碳的瓶颈。 中科海钠则考虑软碳路线,采用成本更加低廉的无烟煤作为前驱体,通过简单的 粉碎和一步碳化得到无烟煤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储钠容量 220mAh/g,在所有 的碳基负极材料中具有最高的性价比。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其他负极材料暂时难以满足商业化需要,研究仍处起步阶段。合金材料尽管从理 论来看具有较强的储钠性能,但由于此类材料在形成合金的过程中体积会大幅度 膨胀,导致电池的容量值减小,造成电极粉化或开裂的风险。金属氧化物、硫化 物等金属化合物负极材料本身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较弱,其性能的改善依赖于引 入纳米结构、包覆结构材料或杂原子掺杂等方式。

2.3、电解液:钠盐取代锂盐

钠离子电池使用钠盐电解质,并不会颠覆现有锂电体系电解质格局。钠离子电池 仍以液体非水系电解液为主,根据正极材料搭配六氟磷酸盐或高氯酸盐电解质。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配方相似,均由电解质、溶剂和添加剂组 成,最大的区别是电解质由锂离子变为钠离子。六氟磷酸钠的生产反应工艺、设 备和过程成本和六氟磷酸锂基本一致,区别仅是其原料用钠盐替代了碳酸锂。天赐材料、新宙邦、多氟多等公司已拥有钠离子电解液的技术储备,钠离子电池电 解液的生产体系可全部沿用现有锂离子电池体系,可共享产能。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2.4、集流体:铜箔变为铝箔

钠离子电池正负极集流体均使用铝箔,将推升电池用铝箔需求。目前锂离子电池 正极用铝箔、负极用铜箔,每 1GWh 电池集流体要使用铝 600-800 吨和铜箔 700- 900 吨。由于钠离子不会和负极的铝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因此钠离子电池的负极 集流器可以用铝箔替代铜箔,达到降低成本、降低电池重量、提高运输环节安全 性的效果。钠离子电池集流体铝箔与锂电池基本相同、性能要求接近,加上电池 用铝箔行业进入门槛较高、扩产周期长,我们认为华峰铝业、鼎盛新材、万顺新 材等目前锂电池用正极集流体铝箔供应商通过加强铝箔在负极的适配研究,将会 迅速占领钠电池用铝箔市场并受益于供需紧张造成的价格上升。

3、降本路径清晰,产业链待完善

3.1、成本节点已至,能量密度驱动降本

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相比于锂离子电池有 30-40%的下降空间。根据中科海钠提 供的数据,磷酸铁锂电池的材料成本约为 0.43 元/Wh,铜基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 本约为 0.29 元/Wh,如果不考虑回收则为 0.40 元/Wh,略低于磷酸铁锂电池。钠 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1)正极铜铁锰氧化物的成本 为磷酸铁锂的 1/2 左右;2)煤基碳负极材料成本不到锂电池石墨的 1/10;3)钠 电池可使用低浓度电解液降低电解液成本;4)同等容量的钠电池中铝箔集流体成 本是锂电池铝箔+铜箔集流体的 1/3。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提高能量密度是进一步降低钠离子电池成本的必然途径,锂电池成本提升为钠离 子电池推广打开空间。从整体角度考虑电池总成本,可以发现不仅电池设计和材 料选用影响成本,加工成本、管理费用、折旧等同样是重要的成本因素。国内学 者以现有钠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辅件价格和实现效率为基础,估算出钠离 子电池的辅材和制造成本占到总成本的 75%,并认为是较低的能量密度导致了更 高的辅材成本占比,发展高能量密度的钠离子电池体系,是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必 然途径。钠离子电池的推广初期,受限于生产规模,供应量整合等因素,成本有 逐渐优化的过程,而在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价格尤其是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 下,锂电池成本随之上升,为钠离子电池的推广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3.2、产业链待成熟,市场规模助力降本

产业链不成熟和市场规模有限导致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较高。现阶段钠离 子电池体系由于制备工艺不成熟、生产设备有待改善,导致生产效率较低、产品 一致性差、生产良率不高,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材料成本优势。以储能设 备为例,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高于 1 元/Wh,显著超过磷酸铁锂电池;钠离 子电池的理论度电成本(仅基于电池生产成本和循环寿命计算,不考虑运维等) 在 0.2-0.3 元,尚未与磷酸铁锂电池的度电成本拉开明显差距。我们预计当产能 达到 GWh 级别时,钠离子电池的设备度电成本将会随着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折旧费 用降低而继续下降。

新型配套体系正在酝酿中,钠离子电池配套产业链将在 2023 年初步形成。虽然目 前钠离子电池的大部分非活性物质可借鉴锂离子电池成熟的产业链,但是对于核 心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等活性材料的规模化供应渠道依然缺失。当前钠离子电 池产业链上的原材料、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距离实现完整配套还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正极材料方面,各种技术路线在探索高质量、稳定的生产方式;负极材料 方面,硬碳作为首次应用于电池的材料,产量比较小,还未规模化。宁德时代表 示,公司已经开始进行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布局,计划于 2023 年形成基本产业 链。我们预计当产业链各环节配套到位后,钠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相比磷酸铁锂 将会具备明显优势。据中科海钠分析,钠离子电池在推广期的成本为 0.5-0.7 元 /Wh,发展期 0.3-0.5 元/Wh,爆发期降低到 0.3 元/Wh 以下。钠离子电池随着产 业链的逐渐成熟和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将在储能和 A00 级纯电动乘用车市场中 开始应用推广。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4、应用场景多元,市场空间可观

4.1、从储能到动力,应用场景广泛

储能赛道新,动力需求高,未来皆可期。结合上文所述,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钠 离子电池的优势在于成本更低、安全性能好、低温表现好、快充性能好;不足在 于能量密度低、输出功率低;这些特征为钠离子电池在低端储能和动力领域的应 用提供良好基础。钠离子电池正处于产业化初期,中短期内承担补充锂电池的角 色,长期随着能量密度提升有望在锂电池主流应用领域对磷酸铁锂电池形成部分 替代。目前正值全球大规模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钠离子电池将凭借其独特 的优势率先切入储能市场,未来可应用于低速电动交通工具、家庭储能、电网储 能等场景,以实现更高性价比为目标。

储能领域:电化学储能市场爆发,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明确。根据 CNESA 统计, 2020 年底我国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35.6GW,其中电化学储能规模位列第二,与 抽水蓄能规模相比差距悬殊。在中国新能源发电规模大幅增长、电池成本持续下 降、分布式能源大规模推广的背景下,电化学储能行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2019 年起,我国先后在上海、江苏和山西分别启用了钠离子电池储能微电网、 100kWh 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1MWh 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规模为世界之最,标志 着钠离子电池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高效应用。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动力领域:现阶段有望以电动两轮车和 A00 级别电动汽车为主,钠离子电池难以 撼动更高级别车型。电动两轮车方面,2019 年新国标的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电 动两轮车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提高了整车质量、电池安全性和装机功率等 要求,对电动两轮车的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选用锂电池会 出现成本过高、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钠离子电池在能满足两轮车能量密度要求 的基础上,凭借低成本和独有的快充性能和低温表现,将有可能全面终结铅酸电 池时代。电动汽车方面,钠离子电池将首先切入 A00 级别车,抢夺磷酸铁锂电池 市场。A00 级别电动汽车普遍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且对价格相对敏感,因此钠电 池待 2023 年产业链初步成熟后将具备一定成本优势,能够开始逐步替代小微型电 动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在三元锂电池主导的高端动力电池领域,钠离子电池由 于存在能量密度的短板,暂时难以对三元锂电池造成冲击。(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2、细分领域需求匹配,应用有望多点开花

细分领域的应用有望实现多点突破,预计率先在储能、电动两轮车和 A00 级别电 动车领域推广。储能产品对空间和重量等性能需求不敏感,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 根据测算,国内储能装机需求 2020/2025 年分别为 13GWh、46.4GWh,海外储能装 机需求 2020/2025 年分别为 13GWh、90.2GWh,国内 A00 级别电动汽车装机需求 2020/2025 年分别为 8.35GWh、72.13GWh,国内电动两轮车装机需求 2020/2025 年 分别为 10.7GWh、42.9GWh。以上应用场景在 2022-2025 年合计装机潜在需求分别 为 66.7/92.1/122.1/161.4GWh。

5、产研齐头并进,商业布局加速

钠离子电池已逐步开始了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应用的阶段,国内外已有超过二十 家企业正在进行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相关布局。取得重要技术进展的公司主要包 括英国 FARADION、法国 NAIADES、瑞士 ALTRIS、美国 Natron Energy、日本岸田 化学、丰田等,以及我国的宁德时代、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等,不同企业所采 用电化学体系各有不同。

生产研发齐头并进,正极材料是重点。基于专利数量的技术发展趋势通常遵循“新 兴-成长-成熟-饱和”四个连续的阶段。开发前阶段的特点是年度专利数量呈指数 增长,而成长阶段的特点是公司已经在对技术进行整合和商业化,因此专利新增 数量下降。钠离子电池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直到 2019 年一直保持急剧增长,之后 便呈下降趋势,标志着钠离子电池技术进入成长阶段,国内机构缩减研究并聚焦 于商业化应用。从专利细分技术来看,国内的宁德时代和中科院物理所(中科海 钠)研究重点均放在正极上,中科院物理所(中科海钠)又在钠离子电池正极、 负极、电解质、隔膜、电芯、模组等技术领域均布局多项专利。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企业参与+政策支持,加快钠离子电池量产进程。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公司同样 在积极布局,包括上游资源、中游材料及电芯企业。得益于钠电池和锂电池的生 产可以迅速切换,国内数十家锂电企业正在为实现钠电池的产业化做相关准备。 随着国家推动钠离子电池商业化、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落地,钠离子电 池生产线的研发、量产将会进一步加快。

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性能超预期,第二代电池能量密度有望再提升。宁德 时代已于 2021 年 7 月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其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 160Wh/kg, 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在常温下充电 15 分钟,电量可达 80%;在零下 20°C 低温 的环境下放电保持率 90%以上,系统集成效率 80%以上;热稳定性优异,超越国家 动力电池强标的安全要求。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宁德时代已布局无负极金属电池 专利,无需设置负极活性材料,仅通过设置负极集流体并在其表面设导电涂层来 保证钠金属的沉积均匀性及充放电过程的可逆性,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该 项专利包括相关技术的材料设计与关键工艺,未来将应用于包括钠离子电池在内 的产品量产。在公司材料体系创新成果的加持下,宁德时代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 量密度将有望突破 200Wh/kg。我们预计该产品将依然属于“正极+负极+电解液” 范式,技术路径是改良正负极材料。

AB 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助力突破能量密度瓶颈。宁德时代开发出钠离子电池与锂离 子电池混合集成共用的解决方案,将两种电池按一定的比例和排列进行混搭、串 联、并联、集成通过 BMS 的精准算法进行不同电池体系的均衡控制,这样可以实 现取长补短,既弥补了钠离子电池在现阶段的能量密度短板,也发挥出了它高功 率、低温性能的优势,为其进入高端电池领域创造有利条件。

海导(钠离子电池行业研究)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84205.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