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通州的嘉华学院一直延续着建校之初的校园风貌,建筑逐渐显露出陈旧、交通拥堵、没有户外空间,作为一所致力于搭建国际化商业精英的学院,原本的规划已经难以满足环境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同时院方对校园场景也有更独特的需求层次,在不改变校园建筑布局前提下,打造兼备国际开放视野和东方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
总平面图
校园景观在诸多教学场景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如何让景观与建筑建立更有机的联系?
空间在师生日常生活发挥怎样的持续影响?
如何让校园文化代码有效传递给环境的使用者?
入口
开放 & 自由
区别于传统校园空间布局,本案意在打造开放包容的形象特质,在主入口区块的打造方面,大门线条礼仪庄重,搭配中国红色的门框,使其具有东西方文化共通气质。同时地面迎宾铺装运用不同红色石材的搭配,营造红毯的效果,加强开放迎宾的感觉。
入口平面
运用大型红槭树作为阵列林荫树,层层柱廊式的树干,加上绿意葱葱的树冠,为校园入口打造一条具有北美风格的景观大道。
迎宾红毯示意
红地毯铺装动态展示,意在传递校园开放、自由、迎接新事物的态度。与门头形成平立面关系,丰富其立体层次,让空间更加合理化,实现人车分流,解决拥堵和安全问题,让校园回归自由随性的氛围中。
大门景观
本案设计师通过大胆地使用中国红色,展现传统文化迎接世界的新校园形象。
礼仪步道
此教学楼与行政楼的前置外立面的 改造,需要为师生创造活动空间, 也要兼顾到达广场的第一形象。
主楼改造
主楼的改造需要将建筑的外立面变成一个更有吸引力且不乏当代建筑审美要求的地标。主外立面在白天要有吸引力,在夜间也需要有通透的亲和感。
到达广场景观
前广场需要作为导向,来将师生及访客带到校园的核心区:前广场也是可供学生使用的特殊空间,需要以当代建筑的形态展现出新校园的风采。
主轴景观
提升其校园轴线的整体感,同时也要与新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当人的动线自由流动起来,与建筑或穿插或并行,就自然地产生了不同的空间要素,设计师以此为基底,赋予空间不同功能。
入口轴测图纸
入口广场应营造出欢迎国际交换生的感受,同时夜间的通透感也能够带动入口广场的整体形象。
入口两边的建筑立面也是本次改造的范围,所以建筑立面与景观平面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也是本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内街
交互 & 便捷
尊重人和建筑的交往,将空间从绿化的隔离中还给使用者,从传统校园转变为现代的有机的空间结构,并以此激发后续校园景观的成长,最终实现校园空间的迭代生长。
树阵广场
用阵列的景观元素作为重要节点,为校园打造端头处的第二个主脊,建筑体块框出来的庭院空间,成为校园额外的“学习园地”。
现状树演变
内街的地面铺装运用对比明显的拼法,横线纹理也意在将两边的建筑形成连接,形成开放式内街区域,给使用者们泛空间的感受。
树圈演变
圆形乔木坐凳设计为半圆与满圆的变化,表达学生不断进步和学习的意愿。内街现状保留的法桐大树,是宝贵的优势景观资源,但改造前的乔木排列过于行道树化,需打破常规营造自然散点与阵列对比的关系,故将原有的乔木局部移栽。
树阵圆凳
林荫大道和圆形树池,为校园的活动区打造出灵活多用的景观空间。
有特色的树池,兼具座椅功能,为学生户外碰面、聚会或小型活动提供了极具趣味性的空间。
校园主空间是一条充满生命力的步行道,而这条步行道的宽度也要符合消防应急通道的规范。
内街铺装演变
内街轴测图纸
车道与服务通道的定位,应与校园核心区在空间上划分开来。广场的铺装造型可以提升景观空间的个性主题,更为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带来了趣味空间。
楼间场地
功能 & 人性化
设计师利用新、老建筑之间打造户外学习空间,增加户外学习的场地。利用现有庭院和绿化带,提升宿舍和教学楼周边的绿地功能,支撑社交、学习两个实用性功能。改造运动场地,使其与校园主脊(步行道) 完美结合,强化整体结构。
运动空间
将原本被绿化占据的空间剥离开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
原先球场与步行道被围栏给隔开了,球场两侧的开放空间和园地还没有被很好的利用,现将其做开放空间,不同球场间形成咬合关系。
原先现有小路和建筑在东西方向上是互通的,但是庭院被停车位、附属用房以及树木遮挡了,缺少了座椅休息这样必要的生活空间感。故注重让人们能与种植空间相融入,形成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与互动。
设计师希望通过本项目的设计尝试,能将此类传统单一封闭的校园界面,有效的打造为带有启发性的、开放的、交流的、包容的对外展示校园风貌的精神状态,也希望真正为校园使用者提供真实的、有效的、有用的、美观的景观场所,并为此继续研究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