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秋,在延安杨家岭的一个窑洞前,邓小平和卓琳举办了婚礼。
在此之前,邓小平曾多次拜托卓琳的朋友为自己传话,希望能够与卓琳求婚,然而对邓小平不甚了解的卓琳一直不肯松口,邓小平见她迟迟不肯答应,主动提出要跟她谈谈。
在经过两次的深入交谈之后,卓琳终于点了头,很快,他们便一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随后,因为战争的缘故,卓琳跟着丈夫辗转各地。
等到了河北省涉县赤岸村的时候,他们由两口之家就变成了三口之家,也就是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大女儿邓林出生了。
邓小平在看到女儿之时,想起妻子怀胎十月还要跟着自己颠簸的艰辛,决定借妻的“琳”字,为女儿取名为“邓琳”,后来据说是邓琳自己嫌“琳”字写起来太麻烦,擅自做主改成了“林”,这才有了“邓林”。
女儿邓林的出生对于两人是有喜有忧。
喜的是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忧的是当时战况紧急,部队正与日军周旋,需要随时转移阵地,而若是要带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无疑是给部队添加负担。
无奈之下,卓琳与邓小平忍痛将邓林寄养在本村的一个铁匠家中,嘱托他们暂时照顾女儿,两人则继续跟着部队转移。
然而那几年的局势不大好,战争不断,又加上接连几年的大旱,地里早已没有了粮食。铁匠一家几口尚且不能温饱,更何况又多了一张嘴?
邓林小小年纪,便因为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导致又瘦又小,比起同龄的小孩子,她弱到每天只能躺在椅子上看别的小朋友跑来跑去。
自她记事以来,她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铁匠告诉她,只要她等一等,她的父母就会来接她。
于是她望着门外的太阳,升起又落下,终于,在见过无数次太阳下山之后,她等来了母亲。
在小邓林心里,面前的母亲让她既陌生又亲切,当卓琳把她拥进怀里的时候,邓林这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卓琳把两岁的她带走了,原以为邓林可以在父母身边长大成人了,可彼时抗日战争正是关键时期,邓小平夫妇实在分不出心来照顾女儿,于是,邓林又被送到了延安托儿所。
这里聚集着大量的抗日战士的孩子,在这里,邓林被照顾得很好,身体终于也渐渐地恢复了过来。
她在这里得知了许多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也在这里知道了自己的父母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大概是因为这样,才让这个从小便被迫离开父母的小女孩在长大之后仍旧不怨恨父母,甚至非常理解和支持他们吧。
终于,战争结束了。1945年,邓林又一次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这一次,她没有再被送走。
这时的邓林也不过才4岁,父亲每天忙于军机大事,很少回家,母亲也要照顾弟弟妹妹,为父亲守好家庭。于是邓林揽过自己所有力所能及的事,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帮助母亲分忧。她小小年纪已经如此懂事,还总不忘说一声“母亲辛苦了”,让人既心疼又欣慰。
1952年,邓小平奉调到中央工作,一家人全部去了北京,邓林在北京进了八一小学进行学习。
在北京的邓林,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广阔的知识。虽然比之家中的其他子女来讲,邓林的功课平平,但她常常对剪纸、书签上的绘画感到极大的兴趣,终于,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她顺利进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做起了一名旁听生。
在学院的那段时光,对于邓林来说是收获颇丰的,她先后师从于李苦禅、郭味蕖和田世光等几位老先生,后来她所作的《红梅松图》成为了她的成名作。
身为邓小平的长女,邓林从来没有借着父亲的名声去为自己谋取“福利”,在所有的孩子里,邓林是跟着父母经历最多,也最艰难的孩子。
尽管是这样,在邓林心中,父亲永远都是她最敬爱的人。邓林循着父亲的脚步,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为人民、为国家做着自己的贡献,但她最想画的,还是她的父亲。
她希望用自己画笔,告诉人们邓小平“从来就没有走上神坛,所以也用不着走下神坛”,为此她编了本画册,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她的父亲。
父亲去世后,邓林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她曾告诉记者,将来自己死后,骨灰也要撒进大海,目的就是为了陪着父母,希望一家人在大海里相聚。
邓林一生可以说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可她从来没有埋怨过任何人,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着想,想来是随了父亲了。
邓朴方是邓小平的长子,对于这个长子,可以说邓小平是最为亏欠的。
邓朴方同长姐一样,1944年出生以后,因为母亲卓琳在怀他之时未能得到很好地照顾,所以无法产乳,只好把他寄养在农户家里。直到他1岁,两人才把他接了回来,并带到了涉县。
因为刚生下来走得急,邓小平夫妇并没有给长子起名字,当时正巧刘伯承一家跟邓小平一家住在一起,两家关系好,于是在一起商量给邓小平的长子起什么名,最终刘伯承起了“朴方”二字,意为“朴实方正”,邓小平听完觉得很好,便给自己的长子起名为“邓朴方”。
邓朴方小小年纪一直跟着父母东奔西走,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总是很忙,但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干什么的。
后来1952年,8岁的邓朴方跟着父亲去了北京,跟长姐一同进入了八一小学进行学习,在这里,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职位那么高。
但邓朴方很快便不在意起这件事了,因为对他来说,父亲无论职位的高低与否,都是他最敬爱的人。
邓朴方在学校里不爱说话,颇有点年轻的时候邓小平的模样。
他喜欢思考,酷爱学习,因此,在一众同学中,他的成绩总是出类拔萃,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然而好运并没有降临在他身上,1968年,邓朴方不幸失去了双腿,瘫痪在床。
刚开始的邓朴方面对现状也有些意志消沉,每天都郁郁寡欢。
当时正在江西的邓小平夫妇在得知此噩耗以后,毅然将长子接到了他们的身边。
邓小平见到长子之后,强忍住泪水,每日悉心照料,耐心宽慰,终于,邓朴方这才走出痛苦,一扫脸上的阴霾。
俗语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江西的邓朴方,虽然身体行动不便,但在心灵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他每天看着父亲定好闹钟,每隔两个小时为自己擦拭身体,常常夜不能寐,心中便难过不已,但他知道,他不能向命运低头。
终于在1980年,邓朴方被命运眷顾,他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前往加拿大治疗身体,手术非常成功,但令人遗憾的是,手术只能帮助他坐起来,要想站起来并且重新走路,可能性不大。
但邓朴方却积极地表示,坐起来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正是因为常年坐在轮椅上,邓朴方深知残疾人的痛苦。为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耗时五年,建成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也正因为此,中国的残疾人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专门机构。
不仅如此,邓朴方为了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残疾人以及重大疾病患者们,他坐着轮椅前往全国各地,做演讲、搞宣传、办活动、参加会议,一刻都没有闲过。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邓朴方的人生大起大落,从一个物理学家跌落至一个残疾人,其所承受的痛苦,是常人的千倍百倍。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自我,相比如今因为一些小事便萎靡不振的一些人强上太多了。
邓楠只比邓朴方小上一岁,因此哥哥小时候经历的,邓楠也经历过。
在几个女儿中,邓楠颇受父母的重视,他们很早便开始培养邓楠对物理的兴趣,而邓楠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以及努力,跟着哥哥的步伐成功进入到了北京大学物理系进行深造。原本毕业的她可以一展才华,无奈时代的因素将她推离了她最爱的实验室。
邓楠跟着同学下乡劳动,没有父母在身边,也没有兄妹的陪伴,她在这里孤苦无依、每日只能靠着繁重的农活麻痹自己思念家人的想法。
许是从小便受到父亲的影响,邓楠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苦难。她每日将自己的热血撒进泥土中,低头做着自己的事,等待有朝一日,能够重回属于她自己的战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楠经过长时间的“蛰伏”之后,终于等来了机会。
她回到北京以后,便进入了国家科学院里,做起了一名工程师。
在岗期间,她始终勤勤恳恳,为了更好地将自己投身于工作之中,邓楠会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尽可能早上班、晚下班,即使生病也要坚持在岗位上。
因为邓楠做事认真负责,加上才能出众,很快,邓楠便升为干部、副处长、副局长,副主任等重要职务,甚至在晚年,还担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一职,可见其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以及贡献之大。
邓楠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一部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因为在父亲看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还有一部分原因,大概是为了弥补哥哥的遗憾,她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在科研领域里,带着父亲和哥哥的梦想,一同为祖国做着奉献。
邓榕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对于这个女儿,邓小平可以说是十分宠爱了,原因无他,只因为晚年的时候,邓小平身边出现的,一直都是这个女儿。
邓榕出生在和平年代,哪怕是后来随着父亲颠簸流离了一阵,她也没有吃过太多的苦。
邓榕受到哥哥姐姐们的影响,努力用功之下,成功进入了北京医科大学。邓榕在上大学之时不仅学好了专业课,还自学了外语。
后来工作之后,她便进入到了外交部,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担任秘书一职。然而从政并不是她向往的事业,她在思索一番之后,决定回到父亲身边,做父亲的秘书。
她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一边照顾父亲的起居,一边为父亲处理工作上的事。
晚年的邓小平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幸好邓榕曾经是学医出身,有她在身边,邓小平的家人们才能放下心来忙自己的事业。
可真正值得人们称赞的,不是邓楠始终陪伴在邓小平身边,陪着他到各地演讲,也不是她在生活上尽心的照顾自己的父亲,而是她在中年时期,重新执笔,只为写下关于父亲的一生。
为此,她花了很长时间去访问许多对他父亲有了解的人,遇到别人讲不清楚的事情,她就去问父亲,向父亲求证,在她写的书里,不仅有父亲的事业,还有父亲的日常生活,此书一出,受到无数人的喜爱,因为在这本书里,他们看到的是不同于电视上的邓小平。
邓楠将自己的父亲写在书里,而她的父亲,永远在人民的心里。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邓质方似乎被兄姐的光芒所掩盖,论及此人,人们好像很难在网络上看到他的消息。
可终归是邓家的子女,邓质方同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灌输着“科技兴国”的思想。他的潜质不输于哥哥姐姐们,成年以后,他也进入到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甫一毕业,他便动身前往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攻读量子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妻子刘小元,两人迅速恋爱并结婚,还有了个可爱的儿子邓卓棣。本来这是一件喜事,然而邓卓棣的身份受到了国内无数人的质疑。
原来是因为邓卓棣出生在美国,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凡出生在美国本土的婴儿,一出生便拥有了美国国籍。当时国人一得知邓卓棣出生的消息,一下子掀起了轩然大波,纷纷表示对邓卓棣的美国国籍感到不满。
这件事惊动了邓小平,面对国人的质问,邓小平坚定地说道:“谁说我孙子是美国公民,他回到中国就是中国公民。”
在美国的邓质方得知此事以后,毕业之后立刻带着妻儿回了国,并且向民众表示儿子邓卓棣没有拿美国护照,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才堵住了国人的悠悠之口。
邓质方回国之后,并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进入科研领域进行工作,而是借着父亲改革开放的潮流,进入商海,并成功上岸,成为了第一批商海弄潮儿。
邓小平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从他还是个青春小伙到后来满头白发,邓小平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他的以身作则,又影响到了他儿女们的身上,在他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见邓小平的优良品质——勤奋、乐观、坚毅、无私。
他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要为了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即使再忙,他也不忘了教导孩子,在困难时期,他仍旧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细心照顾。
“在其职,谋其事”,邓小平无论是在国家,还是在家庭里,都尽心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的儿女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