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热点 -

我和风筝会的故事

  • 热点
  • 2023-04-02 11:49
  • 潍坊新闻网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在即,潍城区于河街道沿街的一座二层小楼里,陈洪明和他的老伙计们忙得不可开交。从正月初二开工到现在,他接的风筝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份。20多年来,他执着于手绘龙头蜈蚣风筝,粗略一算,做过的风筝足有20万只。

我和风筝会的故事

陈洪明展示制作中的龙头蜈蚣风筝。

这座二层小楼,就是陈洪明的风筝工作室。12个工人,都是跟了他多年的老伙计,彼此之间的配合已足够默契,所以他很放心地把一些活交给他们带回家做。这处主阵地主要留下他和妻子,还有另外两名女工。

我和风筝会的故事

陈洪明在画“龙头”。

陈洪明负责画“龙头”,这是龙头蜈蚣风筝的灵魂。从没学过美术的他,因为一份热爱和执着,拾起画笔,一画就是20多年。

“我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从小就喜欢风筝,也喜欢研究风筝。”1999年,陈洪明退伍回家,一头扎进做风筝的行当。说是行当,是因为最初他没想到能把风筝做成事业,而且做得停不下来。

我和风筝会的故事

陈洪明妻子在糊“龙头”。

“一方面是自己喜欢,舍不得放下,另一方面是被客户‘逼着’往前走。”陈洪明说,他和工人们日夜赶工,都赶不出客户的订单。“一只7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卖120元都供不应求。”现在,陈洪明主攻“龙头”,一天大约能画20只。他和妻子粗略一算,这些年做的龙头蜈蚣风筝差不多有20万只。

陈洪明的龙头蜈蚣风筝为什么这么抢手?因为一份匠心。在流水化作业的时代,陈洪明守着一方小桌,一笔一划,用心地画着他的龙头蜈蚣风筝。他很喜欢称自己是老风筝艺人,如果谁能喊他一声“匠人”,他就开心得不得了。

早在2002年,陈洪明的水浒人物串式风筝就获得了国家专利。如今,市面上风筝样式越来越多,他只专注于龙头蜈蚣风筝,沉下心来打磨技艺,不断精进。他的风筝除了赢得本地客户的青睐,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

我和风筝会的故事

工人在串风筝腰片。

做风筝是个复杂又精细的活儿。一只龙头蜈蚣风筝有一百多道工序,从一支竹竿变成一只风筝,要经历开片、烤制定型、粘合组装、绘制等一系列工序,很少有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

陈洪明特别想找一个“接班人”,他愿意倾力传授做风筝、画风筝的技艺。但几番尝试下来,还是没看到希望。“我带过几个徒弟,能干半年的就算很不错了,最后都不了了之。”陈洪明有两个女儿,一个在上学,一个从医。从小目睹了父母做风筝的辛苦,两个女儿都没有接班的打算。

我和风筝会的故事

拉京胡是陈洪明最爱的消遣方式。

这么多年长期伏案工作,陈洪明的颈椎有点扛不住了。面对妻子和孩子的心疼,他嘿嘿一笑:这风筝,还得做下去!他顺势拉过一把京胡,三两下便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身疲惫,烟消云散。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陆菁菁/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dian/3808.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