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总裁办公室助理招聘(痛苦)

  • 人才百科
  • 2023-04-30 10:30
  • 龙泉小编

对于有潜质、价值观一致的员工,我们奉行长期主义,不着急,慢慢来,给予其充足的成长时间。

--张磊 高瓴资本创始人


企业HR抱怨着“招人太难了,仅是遇到合适的应聘者都很难”,同时,很多优秀人才却在为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奔波。


造成人才与企业未能匹配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企业过度强调学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过多设置门槛指标,很多优秀人才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


“大海捞针”的总裁助理


新林公司是一家提供环保产品的公司,经过创始人团队近7年的艰苦创业,企业已初具规模,并处在快速发展期。随着业务的不断铺开,人员也急速扩张,核心层决定整合现有团队,进行集团化运营。


考虑到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较为薄弱,企业创始人王总找到了我们,进行为期半年的人力资源托管服务,同时为其提升人力资源对业务的支撑能力,以期在半年后培养出一支出色的团队。


由于集团化运营不久,又处在快速发展期,各个部门人员都比较紧缺,在我们接管人力资源部后,首要工作便是招聘,在梳理以往公司招聘需求的时候,一则被企业重点强调的招聘信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招聘岗位:总裁助理;薪资范围:8000-10000;工作地点:江苏 南京

招聘条件为:


1. 女士

2. 身高170cm以上

3. 年龄在28-32周岁

4. 国内211/985大学毕业

5. 硕士学历优先,若非常优秀,可放宽至本科

6. 形象气质佳

7. 2年以上行政管理工作经验优先

8. 有环保行业背景优先


针对这个比较重要又紧急的“总裁助理”岗位,人力资源部联动其他部门,内部推荐及各类招聘渠道一并发力,前前后后只搜集8份看起来合适的简历。进一步沟通中,这几位应聘者对于薪资、工作内容颇有顾虑。


自这个岗位启动招聘,到我们开始接管人力资源部,已经过去半年有余,没有合适的人入职。


后来,跟随总裁创业多年的人资经理解答了我们的困惑,“总裁在创业前,曾经陪同他的领导到北京某大型国有集团学习,看到某集团总裁助理的职业形象和接待风范,深觉这才是好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后面自己创业做出一定成绩后,就按照这位总裁助理的模板,想寻找一位这样优秀的人才,这也成为他的一种执念。就算长时间招聘不到,总裁也一直不肯放宽标准,这个岗位的用人就成了全集团的一块‘心病’”。


鉴于这个岗位相对重要且紧急,我们决定试着说服王总,放宽硬性条件,扩大可选范围。但王总一开始并不同意,多年执念非一朝可以改变。我们决定用数据说话。


基于各项招聘条件,通过人口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全国就业女性中,满足1.2.3.4.5条件并能够接受在南京发展的人才,不足3000人。若还要进一步要求形象气质、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和环保背景,其可选范围可想而知。


即便找到了这样一位“天选之子”,但以8000-10000的薪资条件和雇主品牌并不具有优势的企业现状,对于应聘者的吸引力并不算高,应聘者入职到岗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总裁办公室助理招聘(痛苦)

图 满足各项要求的人才数量阶梯


当这组数据结果呈现给王总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冲击——以前虽然知道存在难度,但没有想到已经到了“大海捞针”的程度。项目组趁热打铁,继续导入“放宽冰山上,扩大喇叭口”的选人理念,王总决定试着放宽条件。后经过讨论,确定将原有的8条硬性要求改为了以下3条: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3年办公室行政管理经验

3.35周岁以下


新的招聘需求发布后,收到的简历数量飞速增长,不出1个月的时间,在项目组的协助下,招聘到了一位有着5年行政管理经验的32岁女士,其入职后展现了较高的岗位匹配度,本职工作完成出色,也得到了集团其他高管的认可。


经过这次总裁助理的招聘经历,王总深刻意识到,原来找对合适的人并不难,“痛苦”了这么久,竟是因为条件设置过多!


与该公司相似,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都会存在招聘条件设置过多、过严问题,堵住了人才喇叭口。


过高的学历、过窄的专业限制、过多的经验要求等,从一开始就会筛选掉大量的潜在应聘者,导致后续可选择的空间很小。

过高的学历要求


为避免选人的不确定性,学历成为企业选人一项重要的筛选工具。


多数企业相信名牌大学、研究生的能力水平会普遍高于普通高校、高于本科生。国内的顶尖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对于学历的要求尤其严格,对应届毕业生一般要求985、211学校毕业的研究生。


许多中小企业基于向标杆企业看齐、吸引高端人才等诉求,也逐步提高了招聘中的学历门槛。


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付出领先于市场的高薪、也无法给到足够有吸引力的发展平台。


设置过高的学历门槛,一方面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第二方面,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企业承担了高昂的成本,第三,即便付出了成本,学历带来的额外价值往往也难达预期。


一般来说,除了研发类、技术类岗位,需要从业人员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有必要在学历上可以作出较高的要求外,其他岗位,均可以适当放宽,扩大选择范围。


过窄的专业限制


与学历类似,对于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岗位,专业对口往往是必要条件,如律师、医生、高级财务人员等。大部分的通识类岗位,对专业无须多做要求,如人力资源岗位、行政岗位、运营岗位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衍生出很多新兴岗位,如新媒体运营官、产品体验官等,这些新产生的岗位没有“对口”的专业,更无须对专业作出限制。大部分在校园中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在工作中的内容有限,多数合适的人才都是在到了职场上之后开始构建起专业能力。


2018年,关于“四大招聘不限专业”的新闻引发了大量讨论。作为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和安永(EY)在校园招聘中不约而同地将“财务/会计/税务/审计”岗位的专业条件改为不限专业。


四大这样做的目的,是打破专业限制所造成的人才池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找到那些更符合企业价值观、能够自我驱动、具有高潜力的人才。


过多的经验要求


现今社会处于一个极速变化的环境中,即所谓的“VUCA”时代,业绩与过去经验的相关性不再显著。


招聘中若设置了过多经验要求,一方面会缩小喇叭口导致可选范围变窄,另一方面,大部分经验可通过培养和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弥补,这样的条件便显得不必要。


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创新,很多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出现,直接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创造了巨大的收益。那些对变化有着极强敏感度的年轻人,缺乏我们常说的“经验”,但却是决定企业能否突围的关键。


与丰富的经验相比,快速适应变化与创新思维更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所以,对经验积累有较高的要求的岗位,比如医生、车间主任、财务会计等,招聘时需要对经验作出限制,但那些带有创新属性的岗位,对于经验没有必要做过多要求。


过窄的年龄限制


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一种“35岁现象”


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甚至有的企业还提出了员工90后化。年轻人有干劲、有想法,而薪资要求相对不高,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确实更受企业青睐。


但需要警惕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据调研显示,某就业平台上2020年35-49岁年龄段的求职者数量较2019年增长近15%。过往的人口红利,让企业养成了挑剔年龄的习惯,不仅对招聘年龄设置门槛,在企业内部做人员优化时往往首先考虑的也是年龄偏大的员工。


就业市场对“35岁以上”的求职者很不友好,但年龄并不是判断人才是否称职的依据。


企业应当正确对待年龄对员工工作状态的影响,不能过于放大负面影响而偏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应该关注人才的能力是否随年龄增长而提升。


过重的长相偏好


一篇题为《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长得丑的人更容易成功》的文章,曾经火爆网络,引发广泛讨论。


文章称,英国一个研究小组对80名志愿者进行了研究,发现长得越丑的人越容易成功,因为丑陋的相貌使一个人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获得他人认同,久而久之,这种人的各方面能力会更加突出。


虽然新闻的真实度存疑,但引发广泛讨论的背后,冲击的却是在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颜值即正义”现象。颜值高的人,往往在生活上、工作中都能受到一定优待,导致看“脸”成为一种趋势。


在招聘信息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对“形象气质佳”的偏好要求。


总裁办公室助理招聘(痛苦)

图 招聘网站上的岗位对于形象有要求


形象气质标准,对于公关、销售、礼仪迎宾、前台等一类需要以形象来获取认可的岗位无可厚非,但在大部分岗位上,并非必要条件。


招聘者对个人形象提出要求,应该考察的,是一个人的自我管理状态。


个人形象是对外展示个人修养的一个窗口,因此只要将自己的个人形象收拾的干净、整洁,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即可,不必对于长相有过重的偏好。


不必要的性别限制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自然而然会承担更多照顾家庭的义务,这会对工作产生影响。很多企业在招聘条件中设置“男性优先”,也正是基于此原因。


即便招聘中没有明确限定性别,但实际却有明显偏好。


事实上,除个别对体能条件有明显要求的岗位,大部分岗位男女的能力差异并不明显,甚至女性会展现出更优秀的一面。


因此,大部分的岗位不必要设定性别限制,男女比例平衡才能更好地提升效率。


不需要的证书要求


很多企业会通过要求员工考取某类证书,来凸显其对人才能力的重视。


放开就业门槛,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并未影响企业的招聘用人,未降低人才整体水平,这说明多数证书在证明员工胜任能力方面力度有限,证书并不等同于能力。


除了某些特定岗位的相关证书确有必要,大多数通用型岗位并不需要相关证书。在实际招聘中应重点考察其能力和素质。


不可取的地域偏见


2019年底,一则“河南女孩求职被拒”的新闻刷爆网络,引起广泛讨论。


事情的缘由是河南女孩小闫,毕业后通过某招聘平台向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提交简历,应聘公司董事长助理岗位。一周后,该公司向小闫发出不适合此岗位的通知,不适合原因赤裸裸地写着“河南人”。小闫非常气愤,遂起诉该公司,要求其登报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6万元。


在现实招聘中,地域偏见歧视并不少见,背后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把地域当作筛选人才的标准。


随着经济发展,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加快,法律法规对地域歧视的明确反对,企业更不可或明或暗带着偏见选人,打破偏见才能做到慧眼识人。


结语


阿里巴巴、华为等顶尖企业,之所以在招聘上设定较高的冰山上条件,在于其丰厚的报酬、广阔的发展平台及高吸引力的雇主品牌。


但即便是大企业,在抢人大战日趋激烈的当下,也不能无限制的提高门槛。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品牌吸引力和薪酬诱惑力,更应当避免过多设置“冰山上”的硬性指标,要注重增加与潜在合适的应聘者的接触的机会,提高选对人的概率。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15177.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