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建筑央企)

  • 人才百科
  • 2023-11-09 07:00
  • 龙泉小编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浙商证券 匡培钦 陈依晗)

1. 公司概况: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建筑/地产双龙头经营稳健

1.1.世界一流建筑央企,综合竞争力独占鳌头

全球性投资建设集团,建筑央企领军者。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是建筑领域唯一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

公司业务范围横向跨越大建筑领域的几乎所有行业,纵向布局投资开发、工程建设、勘察设计、运营管理等多个板块,足迹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位列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第9位,中国企业500强第3位,稳居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1位。

深耕建筑七十载,伴共和国共同成长。

公司前身最早可以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国家建筑工程部,建国初期成功完成了大庆、一汽等多个国家级重大建设项目;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国家建筑工程部历经多次改制,于1982年正式更名为中建总公司;2007年,中建总公司联合中石油、中化、宝钢等共同成立中国建筑股份公司;2009年,中国建筑成功上市,募集资金501亿元,成为当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2015年,中建系整合旗下地产业务,中海地产龙头地位得以巩固;2017年,母公司中建总公司获国资委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建筑集团,企业内生活力得以激发。

公司隶属于中国建筑集团,国务院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

公司具备得天独厚的央企背景,是名副其实的建筑业国家队。据2022年中报披露,中建集团持股比例达到56.34%,证金、汇金及社保基金等国家队资金持股总计近5%,其中Q2全国社保基金413组合环比Q1增持近25.51%。

公司目前拥有上市公司7家,二级控股子公司100多家,综合竞争力位列国内建企首位,其中多家二级子公司为细分领域龙头。

中国建筑旗下有:

1)龙头工程建设企业多家:包括中国建筑第一~第八工程局、中国建筑国际、中建国际建设、中建方程、中建新疆建工等。

2)上市地产企业3家:中国海外发展、中海宏洋、中海物业。

3)大型甲级设计院7家:包括中建设计院、中建西南院、中建西勘院、市政西北院等。

4)其他实力子公司多家:包括中国建筑兴业、西部建设、环能科技等。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勘察设计、地产投资开发四大板块。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稳步建设“大海外平台”,并持续布局建材制造、建筑装饰、建筑科技、水务环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新业务领域。发展至今,公司业务范围已实现建筑工程行业全覆盖。

建筑业务贡献近八成营收;房建+地产贡献核心利润,基建毛利率连年提升。

收入端:2022年H1公司实现营收10608亿元,其中建筑业务贡献核心收入,房建/基建业务实现6794/2229亿元,占比为64.1%/21.1%;地产/设计业务分别实现1520/50亿元,占比为14.3%/0.5%。

毛利润端:公司22H1实现毛利润1082亿元,综合毛利率为10.2%,其中房建/地产贡献核心利润,占比分别为43.6%/29.5%,基建/设计毛利润占比分别为22.4%/0.8%,其中基建业务毛利率提升至10.9%,近年来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1.2 长期保持稳健成长,订单侧建筑工程稳增/地产销售承压仍优胜

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1.89万亿元,系世界上市建企头名,同比增长17.11%,2011-2021年CAGR+14.63%,长期稳健经营展现优异成长性;对应录得归母净利润514亿元,同比增长14%,2011-2021年CAGR+14.27%,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近十年业绩均保持两位数增速;2022年前三季度,面对国内外多重不利因素干扰公司仍录得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14.83%、+15.02%,经营韧性凸显。

订单侧:建筑新签稳增,韧性凸显;地产销售边际显著转暖,仍显著优于国内百强房企。2021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达3.53 万亿元,同比增长10.32%;截止2021年末公司在手订单6.49万亿元,保障倍数约3.4倍,未来成长动能充沛;2022年1-10月公司新签订单累计3.04万亿元,同比稳增14.10%,核心受益国家稳增长政策。

1)建筑: 2022年1-10月公司累计新签建筑业订单2.7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0%,在整体宏观经济承压及疫情区域性反复的情况下,仍保持两位数增速,展露优异业务开拓能力。

2)地产:2022年受行业景气度筑底、需求侧弱势及区域疫情影响,公司地产销售端有所下滑,2022年1-10月实现合同销售额3128亿元,同比降低5.90%,但其中8月、9月、10月连续三月单月销售额同比转正,分别+18.38%、+25.83%、+25.94%,边际显著转暖。

同时,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2年前10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610亿元,同比下降43.40%,公司作为头部央企具有良好的品牌认可度高,销售表现显著优于百强房企。

1.3 经营质量稳中向好,ROE连续8年居建筑央企首位

“六个专项行动”深化落实,多项财务指标持续向好。2020年初,中建集团决定开展包括“深化巡视整改、低效无效资产清理、基础管理提升”在内的“六个专项行动”。

2021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3.2%,较2016年下降5.9个pct,无效资产得到进一步清理;存货/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48/32天,据前期高点分别下降51/15天,央企两金压降效果明显,公司运营能力持续向好。

2021年公司毛利率录得11.3%,近十年保持在行业最高,盈利能力长期稳健;2021年期间费用率为4.9%,研发/管理/财务/销售费用率分别2.1%/1.8%/0.6%/0.3%,整体费用率较去年同期增加0.8个pct,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其中管销财三大费用率仅为2.7%,并呈现稳中有降趋势。2022年Q3公司毛利率9.8%,较2021Q3降低0.68pct;期间费用率约4.6%,较2021年末降低0.27pct。总体看,公司多项财务指标系行业最优。

ROE水平连续8年稳居八大建筑央企第一,价值创造能力凸显。

2021年公司ROE约16.0%,较2020年同比增长0.4个pct,常年维持在16%水平线以上,目前已连续8年位居建筑央企首位。

杜邦拆分看,2021年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达0.83次,同比提升0.07次;净利率为2.72%,较2020年同比有所下滑;权益乘数为7.11倍,连续3年下降,系2016年以来最低。综合看,公司在近两年疫情冲击背景下,采取“提质增效”经营策略,仍然保证行业最强盈利能力。

1.4 现金流有显著季节性特点,未来或将明显改善

受建筑、地产双主业特性影响,现金流有明显季节性特点。从年度数据上看,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144亿元,连续两年保持正向流入,收现比/付现比分别为107%/109%,公司现金流情况趋好。

从季度数据上看,2022Q1-3公司经营现金流流出525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流出91亿元,其中Q1/Q2/Q3分别-1225/+536/+164亿元,其中2022Q1公司现金流大幅流出主要原因有:

1)部分子公司Q1利用疫情平复期,抢抓项目进度,开工项目增多致付款比例增加。

2)与其建筑及地产双主业特性有关,多数建企有年内先垫资后回款情况,属行业普遍现象。2022Q3公司筹资现金流大幅流入64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流入102亿元,主要系公司本期短长期借款以及发行债券收到现金增加所致。

回顾近十年来中国建筑的现金流表现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16年前:中建系旗下地产业务板块处于整合期,并在2015年10月整合完毕,主要子公司中海地产经营相对保守,与同期万科、碧桂园、恒大等诸多民企采取高杠杆、高周转的经营策略在市场上大量拿地不同,中海地产拿地相对谨慎,房地产开发款及土地购置支出较少,故2016年经营现金大幅流入,同期投资及筹资活动现金流绝对值也相对较小。

2017年-2019年:

1)中海地产逐步放开手脚,积极投身房地产市场,2017年的市场拿地权益面积和金额更是远超2016年,深度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

2)同期公司开始大力发展ppp业务,中标项目数和中标金额达到顶峰,每年投资额都在900亿元以上,PPP项目的回款周期较长,带动的增量施工合同也将占用大量自有资金,对经营现金流也造成较大压力。

2020年-至今:

1)2020年公司中标PPP项目数及金额明显减少,中标金额下降83%,承接项目数锐减至18个,且PPP项目逐步进入运营回报期,累计权益回款逐年增多,投资现金流出幅度大幅下降;

2)同时中海地产拿地节奏稳步放缓,权益拿地面积逐步减少,伴随项目回款大于项目支出, 2020年-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两年回正。

公司近年来现金流的表现同旗下地产子公司的拿地节奏和PPP项目的承接力度有直接关系,此外,公司近年来“控负债”也是影响经营现金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公司2016年收现比和付现比差值达到12.7pct,同期经营现金流入也达到峰值,此后公司开始控制负债,付现比同步提升。随后多年公司经营现金流情况相对2016年面对较大压力。

整体看,中国建筑现金流的不稳定表现与其稳健的营收及业绩不符,这一点长期受到投资者质疑。与市场观点不同的是,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建筑的现金流表现或将明显改善,主要依据如下:

地产板块拿地节奏稳步放缓,2022年前10月中海地产权益拿地面积/金额为337万平米/691亿元,同比下降46%/36%,土地购置款不再高增,对现金流压力预计将明显减少。

新承接PPP项目金额及数量维持低位,承接PPP项目力度将不再高增,占用自有资金影响预计逐渐减少;此外,随着公司PPP项目持续步入运营回报期,项目权益回款将同步提升,公司现金流情况或将明显改善,参见本文2.2.2。

公司当前负债率已经降到了合理区间,现金流具备改善空间,2022年以来,国资委政策要求已从“降杠杆”变为“稳杠杆”,公司可凭借建筑业+地产业双龙头地位的高信用背书,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合理调配,将负债率控制在合理区间,获取较为优质的现金流。

2. 建筑:基建充分受益本轮稳增长,房建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1.建筑行业梳理: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从整体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2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行业发展韧性凸显;建筑业增加值超8万亿元,占到国内全年生产总值的7%。

建筑业的持续成长带动了建材、冶金、化工、家居、家电、物流等几十个相关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需求侧看:建筑业的运行情况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需求主要来自于全社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按国家统计局口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三部分,其中房地产投资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特征,而基建投资则通常会在国民经济承压时展现逆周期调节属性。

从产业链看:建筑业上游主要为原材料生产和工程设备供应企业,如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东方雨虹、三一重工等;中游为工程建设、设计咨询、装饰安装等企业,例如八大建筑央企、地方国企及民营建企等;下游包括房建和基建需求客户,如政府部门、地方城投公司、地产开发公司等。工程建设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中游,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为建筑业核心环节。

从竞争格局看:2021年建筑业CR8约为21.2%,属于垄断力较低、竞争度较高的低集中竞争型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建筑企业登记注册数量达到11.7万家,市场参与者众多。从新签订单看,2021年建筑国企/民企新签订单分别为16.6/17.9万亿,比例约为48%/52%,建筑国企占比较去年增加1.2个pct,市占率持续提升。

从当前时点来看,在整体经济环境承压背景下,部分地产公司信用风险或将逐步传导至行业中游,抗风险能力弱的建筑民企将面临巨大经营风险,订单承接也会愈加困难。

未来随中小型民营建企因经营不善而加速出清,未来建筑业订单将继续向龙头靠拢,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2.1.1.基建端:政策支持+资金倾斜+项目充裕,基建将成稳增长主抓手

从整体看,当前时点拉动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

1)消费受区域疫情压制相对低迷,2022年1-10月社零数据同比仅增长0.6%,其中 10月社零总额同比-0.5%,低于市场预期1.7%,前值2.5%,增速连续回落;

2)出口数据现隐忧,根据海关数据,中国2022年10月进出口总额5116亿美元,同比下降-0.4%,较上月下降3.8%;出口同比下降0.3%,结束自2020年6月起 28个月的正增长。随着海外发展中经济体供给端持续修复,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有所回落,出口端或将承压;

3)投资中地产投资疲弱,2022年1-10月房地产投资开发总额同比降低8.8%,10月单月下降16.0%,呈现加速下滑趋势。

叠加当前时点就业情况承压,失业人口问题亟待解决,或将催生“以工代赈”需求。故我们认为基建将成为近期稳增长政策的主要抓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在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持续呈现其逆周期调节属性。

从政策端看:2021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持续聚焦“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短板弱项等方面投资,不断提升国家新老基建建设水平。并且,从去年年底至今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多次提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流入基建领域,彰显了国家稳增长决心和意志。

从资金端看:国家稳增长政策导向态度坚决,政策持续引导资金流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资金充裕。

基建固投稳增:2022年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7.15万亿元,同比增长5.8%,基建(全口径)/地产/制造业投资完成17.0/11.4/21.1万亿元,同比+11.39%/-8.80%/+9.70%,基建明显加速,地产表现弱势,稳增长优先发力基建逻辑持续印证。

专项债资金加速流入:截止 11 月全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达 4.02 万亿,发行总额首次突破 4 万亿。根据浙商建筑组专项债周度专题统计,新增专项债中超过 63%投向市政、产业园、交通等基建领域。其中 6 月单月发行规模达到 1.37 万亿,创出历史新高。

信贷、金融债券资金倾斜:2022年6月1日,国常会提出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6月29日,再提出3000亿元金融债券支持基建;8月末两次国常会进一步为基建增量资金保驾护航。10月26日,国务院指出用好结存专项债,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相结合,发挥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

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配足融资。2)指导政策行用好用足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优先支持专项债券项目建设。

鼓励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等通过银团贷款、PPP等方式,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重要项目建设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进,我们预计将撬动更多相关社会资本金流入基建。

基建REITs加速发行:截至11月,沪深基础设施REITs数量已达23只,包括高速公路类型7只,产业园类型7只,保障房类型4只,生态环保类型3只,仓储物流类型2只,当前REITs合计募集资金规模已超600亿元,回收资金带动新项目投资额超过3300亿元,其中建筑央企发行有华夏中交REIT和国金铁建REIT,两者分别于2022年4月和7月上市发行。

根据7月13日国家发改委提出:要适当简化基础设施REITs新购入项目申报要求。我们预计未来基建REITs发行有望持续提速。

2.1.2.房建端:开工承压/竣工核心受益保交楼政策;新型城镇化催生结构化发展新需求

从开工端看:2021年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9.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1%,连续两年下滑。

2022年1-10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仅为10.4亿平米,同比大幅下降37.8%,降幅持续扩大,单月同比数据自2021年4月以来已持续18个月负增长,未来考虑到多数房企将迎来偿债高峰等因素,拿地、开工等投资活动在短期内较难实现实质性复苏,房屋建筑新开工数据预计继续承压。

过去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大兴土木”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然结束,房屋建筑行业面临新变革。

竣工端:我们认为,保交楼政策及资金的稳步落地主要利好房建行业竣工数据的边际改善,房建行业上游客户资金压力有望得以缓解。未来竣工端边际改善概率较大。

政策层面:自7月份停工停贷事件发酵以来,保交楼成为我国当前地产行业纾困的重要关键词。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明确定调“保交楼、稳民生”,随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推出稳地产政策。11月第二支箭、金融16条、保函通知、第三支箭等政策组合拳着重强调部署好落实好保交楼任务。

资金方面:7月以来,多地政府牵头,联动地方AMC、地方国企等多种形式的国有资本,共同成立房地产纾困基金。11月21日,央行及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在前期政策性行“保交楼”专项借款(8.29国开行保交楼2000亿专项借款)的基础上,将面向6家商业银行推出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1月28日,证监会决定在支持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标志着供给端“三支箭”支持政策框架基本形成,“保项目、保企业”并行,保交楼再获增量支持资金。

从总量和结构角度看,2021年我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总计40.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1%,系近五年首次增加。

拆分竣工数据看,房屋建筑可分为6大类:住宅、办公、商业、工业(厂房、仓库)、公共建筑(科研、教育、医疗)和其他建筑。

住宅/商业及办公/工业/公共建筑竣工面积占比分别为66.3%/10.3%/9.9%/5.1%,其中住宅面积较去年占比同比降低1.0pct,工业和公共建筑占比同比提升1.4 pct。

随全国房地产投资开发力度减缓,我们预计未来住宅工程竣工占比将持续走低,工业及公共建筑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从单位面积竣工价值看:据中国建筑业统计公布的2020年房屋建筑竣工价值数据测算,房屋建筑各细分类别差异较大,其中公共建筑(科研、教育、医疗)和工业建筑(厂房、仓库)单位竣工价值最高,分别达到2381/2305元每平方米,而住宅建筑的单位竣工价值最低,约1833元每平方米。

从需求端看: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同比增加0.83个pct。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我国城镇化率2035年将达到72%,2050年到80%,从65%到80%,后城镇化时代已然到来。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正以每年平均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每年有 1000 万人进入城市就业和生活,到2035年我国城镇人口预计将超10亿,必将带动城镇中公共服务设施、仓库储藏等方面产生的投资建设需求,相关房建市场蕴含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2022年2月,发改委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要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深刻影响房屋建筑业发展, 从细分领域来看,未来公共建筑(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科研、医疗、教育、文娱等)以及工业建筑(老旧厂区改造、高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将成为房建行业主要发展方向。

2.2.基建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投建营”全产业链运作持续推进

2.2.1.公司业务结构优化重要方向,斩获境内外大批重点项目

2021年,公司基建业务实现营收4099亿元,同比增长18%,2017-2021年CAGR+19%。2021年对应实现毛利润428亿元,同比增长45%,毛利率10.4%,较去年提升1.9个pct,盈利能力渐强。2022年Q1-3基建业务营收达2229亿元,同比增长15%。

2021年新签基建订单8439亿元,同比高增24%;2022年1-10月新签基建订单累计7326亿元,同比增长26.9%,在去年高增情况下继续延续扩张态势,表现亮眼。今年基建业务新签订单占总订单比例已达26.9%,去年同期24.8%,占比明显提升,系公司优化业务结构重要发力方向。

我们认为公司重点发展基建业务主要系:

1)基建毛利率高于房建业务,发力基建有望提升公司盈利质量。

2)基建项目多为“建设+运营”业务模式,有望增厚公司远期投资收益。

3)基建为近期稳增长主抓手,是国家“两新一重”的重点发力方向,作为大型建筑央企在国家稳增长背景下承担更多责任。

近年来公司持续开拓基建业务,聚焦重点领域, 2021年公司主要发力市政道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环保工程四大领域,新签订单额占比分别为28.0%、19.6%、8.2%、7.3%。

同时公司立足工程建设与项目投资并举,近年来承接境内外多项重要基建工程。2022年H1公司在公路/轨交/铁路/机场/生态环保领域新签595/583/89/289/346亿元,同比增长49%/39%/6%/57%/47%,公司全力践行国家稳增长政策,基建业务布局多点开花。

2.2.2.PPP业务逐步进入运营回报期,投建营全产业链运作促转型升级

公司当前在手PPP项目数量多,投资体量大,近年来全面清理整改存量PPP项目,合理控制PPP规模,坚持PPP业务高质量发展。

截至22H1,公司在手PPP项目权益投资额总计6304亿元,合计416个,按运营项目类型分类,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文体场馆、城镇综合和生态环保类等领域。

中国建筑的PPP业务开展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2015年-2017年,快速发展期:此阶段政府大力推广PPP模式,公司积极响应号召,三年累计中标PPP项目订单数超过300个,新增权益投资额近4000亿元。

2018年-2019年,清理整改期:2018年国家提出“严控地方政府新增隐形负债”,同期公司开始全面清理整改存量PPP项目,PPP项目订单承接数量和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2020年-至今,合理控制期: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合理控制PPP规模,坚持高质量发展,新增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出现大幅下降,PPP项目逐步进入运营回报期。

发展至今,PPP权益投资额已达归母净资产的1.8倍,未来PPP项目的权益回款情况将深刻影响公司经营。据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当前在手PPP项目416个,权益投资额6304亿元,约为公司归母净资产的1.8倍(截至2022H1,扣除永续债后归母净资产为3484亿元)。

目前在手项目中处于前期准备20个、建设期154个、运营期216个,拟提前终止26个;进入运营期项目权益投资额约3129亿元,占比49.6%,累计权益回款615.4亿元,达标率为99.1%,回款实现率94.7%。

随PPP业务逐步进入运营回报期,中国建筑多年在基建PPP项目的投资预计将逐步取得回报。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将真正实现从“纯工程建设企业”,到“投建营一体化”全产业链运作企业的战略性转型升级,通过持有优质运营资产,获得稳定收益,在建筑业存量竞争时代巩固龙头优势。

2.3.房建业务:稳健增长的房建龙头,结构调整+技术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2.3.1.领军者规模稳健增长,非住宅类订单持续增加

公司是国内房屋建筑领域领军者,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房屋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在公建、民建、工业、国防等领域承建了诸多地标性建筑。

2021年公司房建业务实现营收1147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达61%,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营收同比增长15%,五年CAGR+13%;22Q1-3公司房建业务实现收入9751亿元,同比增长20.4%,在地产行业景气度筑底时期,规模仍实现稳健增长,经营韧性凸显。

2021年公司实现毛利润897亿元,同比增长33%;毛利率录得7.8%,较去年大幅提升1.1 pct,盈利能力逐年增强,精细化经营策略持续见效。

2021年公司新签房建订单22506亿元,同比增长8.3%;2022年1-10月累计新签订单达19799亿元,同比增速13.8%,维持稳增态势,作为房建龙头,依托独特的集约优势和行业议价能力,继续抢占国内房建施工市场份额。

近年来,公司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经营策略,持续扩大在超高层、工业厂房、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中高端房建领域优势,对冲地产行业景气度下行带来的住宅类订单需求下滑影响。

近年来公司主动调整房建业务经营策略,持续优化订单结构,住宅工程新签业务订单占比逐年下降,2020年占建筑订单金额比40%,较2014年下降10 pct,非住宅类订单占比持续提升,业务逐步延伸至客户信用高、违约风险低、竣工价值高的公共及工业建筑领域。

2022 Q1-3,公司在工业厂房业务领域新签合同额2655亿元,同比增长96.6%。在教育设施方面,新签合同额1154亿元,同比增长48.0%;进一步巩固公共建筑类项目优势。

根据公司官网数据披露,2021年公司住宅工程新签合同额约9637亿元,同比下滑3%,占建筑订单金额比例约31%;22 Q1-3住宅订单新签合同额约5090亿元,同比下降24.9%,占房建业务订单比例降至28.6%,住宅类新签订单金额及占比均呈下滑趋势,房建类订单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公建及工业建筑类比例提升。

在房建工程行业,企业开展业务深度依赖融资行为。中国建筑作为国内房建龙头央企,在资金成本方面具备先天优势,2021年公司融资成本仅为2.56%,近五年来始终处于最低区间,显著提升公司盈利空间。

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公司房建施工业务市占率持续上升。2021年国有建筑企业在手施工面积56亿平方米,占总施工面积比例达35%;而中国建筑的房屋建筑施工业务市占率(按面积口径统计)已达10.7%。公司在房建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叠低资金成本优势,我们认为未来随房建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公司有望持续占据国内房建市场份额。

2.3.2.高新技术赋能房建业务,装配式建筑推动高质量纵深发展

公司始终坚持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绿色低碳建筑、智能建造等技术创新,自主研发ME-House装配式钢结构产品、MiC模块化集成建造产品、光储直柔产品矩阵、零能耗低碳建筑、高层建筑智能化集成平台(造楼机)、单塔多笼循环运行施工电梯、5G塔机远程控制系统、装配式智慧建造平台、智能建造机器人等等行业尖端技术并相继投入应用,持续赋能房建业务,构筑公司建筑产品深厚护城河。

中国建筑深度布局装配式技术全产业链,旗下拥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公司始终致力于推动建筑建造方式变革,深度参与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发、构件生产、房屋设计以及投资建造等全产业链技术领域,2022年H1更是承建我国最高最大的模块化建筑—北京亦庄蓝领公寓项目,完成1504个模块化箱房的吊装工作,彰显公司装配式技术的国内龙头地位。

1)在产能布局方面,截止2022年6月,公司投资建设的钢结构、混凝土构件生产厂超过40家,产能位居行业前列。公司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设计总产能达到400万立方米/年,旗下中建科工集团自2012年起,连续9年蝉联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力50强企业榜首,年产能超过120万吨。

2)在融资赋能方面:旗下中国建筑国际成功发行9.6亿元人民币中期票据用于MiC装配式建筑领域“科技+”战略的实施;中建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3亿元绿色可续期公司债券用于装配式建筑等绿色产业发展,公司运营多种金融工具赋能装配式技术研发。

旗下深耕装配式技术的重要子公司有:

1)中建科技:是模块化建造的头部企业,对标高端制造业。中建科技聚焦智能建造方式变革,在全国深度布局装配式基地,目前中建科技、中国建筑国际在全国重点区域投资建设了35个现代化的装配式产业基地。

2)中建科工:是中国最大的钢结构产业集团,在国内设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公司并设置五大现代化钢结构制造基地,打造“中建钢构”、“中建科工”两大品牌。

3)海龙科技:是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目前在全国拥有6个生产基地,40条生产线。海龙科技的MiC模块化建造法应用在了香港建设的三大战疫项目中,MiC的建造速度快、工程质量好的优势得以显现。

装配式建筑长坡厚雪,十年市场规模将超5万亿,有望助推公司房建业务纵深发展

装配式建筑在建材生产与建筑施工阶段的减碳降碳效果明显,系建筑业节能减排有效路径。

短期看:装配式建筑在建材生产与建筑施工阶段的减碳降碳效果明显,系建筑业节能减排有效路径。

短期看:装配式行业政策持续加码。

近年来,上海、江苏、四川、湖南、浙江等多个省份都提出2025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渗透率要超过30%。

长期看: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提速,给建筑业带来的建筑工人减少、工人老化、用工成本提升问题日益凸显,而装配式建筑在节约人工成本方面优势显著,故普及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

2022年7月14日, 住建部及发改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国家建筑业顶层设计持续助推装配式市场发展。

在我们的前述研报《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之五:赋能、节能、产能,建筑工程行业三层次助力新能源+》中,依据国务院、国家卫健委等对人口预测值和人均住房面积,我们推算得到2020-2030年期间,年均新增房屋面积中枢为23.0亿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根据住建部对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指标要求,结合PC/钢结构市场占比及单位价格,中性假设情景下:至2025年,PC构件制造、钢结构工程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2300亿元/年、2500亿元/年;至2030年,PC构件制造、钢结构工程市场空间有望分别突破3600亿元/年、6000亿元/年。

未来十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市场预计可达5万亿。主要测算过程如下:

总体看,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红利将逐渐消失,人工成本提升不可避免;传统湿作业施工模式污染问题严重,与国家生态环保要求背道而驰;建筑业绿色变革深化,装配式建筑减碳降碳效果凸显;叠加国家政策持续倾斜,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系未来建筑业的朝阳增量市场。伴随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中国建筑将凭借良好的装配式技术储备和成熟的技术应用,持续推动房建业务的纵深高质量发展。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藏经阁-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76107.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