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无添加主义(为什么)

  • 人才百科
  • 2023-11-18 07:00
  • 龙泉小编

#财经新势力新春季#

理性分析:为什么张维迎的极端自由主义,不是中国最好的选择?

作者:萝纸臆

前天晚上,一位加了笔者微信的头条网友,从微信上推荐给笔者一个视频,说他很认同其中的观点,让笔者也看一看。

这个视频,是张维迎教授与王波明先生的一个对话,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增长模式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原本想看完视频后,与这位网友在微信中交流一下观后感。

但是,由于有感而发的想法太多,无法在微信中三言两语的讲清楚。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 关于本文的两点声明。

第一,虽然文章标题中用了“极端自由主义”一词,但这并非是在给张教授个人扣什么帽子,仅仅只是就事论事的观点之争——并且,是仅就张教授在这个视频中的观点而论。

第二,笔者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专家的学识水平,仅仅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待张教授在这个视频中的观点。所以,笔者之观点,既自认正确,又自认不一定正确。

▶ 为什么笔者认为,张教授的观点是极端自由主义?

笔者不是经济学家,所以对经济理论和相关名家没有什么研究。

在此之前,笔者对张教授的了解,仅限于两点:

一是,知道张教授是非常著名的经济学专家,水平很高——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不代表否定别人的水平。

二是,知道张教授曾经与林毅夫教授之间,有过一场广受关注的产业政策之争。

笔者曾经看过,张教授与林教授的那场争论视频的片段,感想有两个:

一是,个人认为,张教授的主张属于自由市场经济派。

二是,笔者支持林教授的观点,反对张教授的观点。

产业政策该不该搞,是方向问题,主要考虑的是逻辑;具体的哪个产业政策有没有起到作用,是方法问题,主要考虑的是可行性。

笔者认为搞产业政策的方向没有错,但具体该怎么做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一时或个别的方法错误,否定不了方向的逻辑正确。

为什么,笔者认为张教授在与王波明先生的对话视频中的观点,是极端自由主义?

因为,即使是在施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中,也是认为国家不能对市场完全不管的,也是有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的,也是有《反垄断法》的。

但是,张教授在这个视频中的观点,却是认为连“反垄断”都不需要搞,只需要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和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显然,张教授的这一观点,是比一般的西方自由主义还要激进的。

所以,笔者暂且将这种观点称之为,极端自由主义——在笔者看来,这并非对张教授个人的贬低与攻击,只是对其这种观点的一种客观描述。

▶ 张教授反对的“三驾马车”理论,是否真的愚蠢?

在视频中,张教授对“三驾马车”理论表示出了极大的不屑,认为是很愚蠢的。

虽然,笔者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也认为我们的许多经济政策是存在问题的——经济不是物理、化学,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普通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对于张教授的这一观点,笔者是不赞同的。

下面,笔者就简单聊聊自己对“三驾马车”理论的,个人理解。

如果,我们把一个落后国家的经济,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那么,第一阶段,起主要拉动作用的,应该是出口的“引进”作用。

第二阶段,起主要拉动作用的,应该是投资的“转化”作用。

第三阶段,起主要拉动作用的,应该是消费的“循环”作用。

⑴关于出口的“引进”作用。

要谈出口,就得谈进口。

因为,出口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口。

如果,一个国家光出口而不进口,只是用自己出口的东西换回一堆连擦屁股都嫌硬的外国纸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于先进国家而言,搞出口是为了用利润高的产品换回利润低的产品,从而实现国民生活的富裕。

对于落后国家而言,如果你想要发展,就不能只是用出口去换消费品的进口,而是要换回自己不掌握的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等,在本质上就是技术的一种承载形式。

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国家,哪怕再落后,都不会缺少资本(是钱生钱的资本,不是花了就没了的费用开销)。

因为,只要能够赚钱,如果没钱可以印,国家有这个权力。

所以,所谓的出口拉动经济,其本质并不是换回了多少外币,而是通过赚外币来进口自己没有的先进技术,然后先进技术在国内落地产生新的分工,从而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如果,出口只是换回了自己不能生产的消费品,这其实并不能算做真正的经济增长,而只是一种经济上的“虚胖”。

因为,一旦不能出口,你的经济就会被打回原形,不会有任何的实质性的增长。

⑵关于投资的“转化”作用。

在进口把技术“引进”之后,就需要投资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

所谓投资拉动经济,一方面是,进口回来的技术需要成立企业来使其具体落地,而成立企业需要有投资才行。

另一方面是,搞企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有基础设施配套。

并且,搞基建本身就是一种增加分工,而维持基建的运行也是一种增加分工。

然而,无论如何,投资拉动经济都是有限制性的。

当某一个行业开始出现生产过剩时,那这个行业对经济增长基本就没有多少新增作用了。

至于产业升级,只是替代,一般不会再新增多少分工,搞不好反而会减少就业数量需求。

当基础建设水平已经满足经济发展水平需求时,基本上再继续投资搞提升,除了能给承建商创造效益外,也不会再起到多大的经济拉动作用。

基建适当超前是必要的,但超前太多,就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或者是浪费,甚至是起负作用——基建过剩所产生的成本增加,反倒是会降低竞争力。

⑶关于消费的“循环”作用。

进口把技术“引进”了,投资把技术“转化”了,接下来就该靠消费来形成“循环”了——生产出来的被消费掉,然后再生产再消费,如此往复循环。

当一个落后国家的技术水平,追赶到再发展就是抢先进国家的饭碗,并且在内部开始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过剩之后,就意味着出口和投资所能起到的经济拉动作用都已经基本见顶了。

当技术水平发展到要抢先进国家的饭碗时,你再想引进技术,人家大概率也不会让你引进了,没有了技术引进也就没有了技术转化的投资需求。

而内部开始出现常态化的生产过剩,就说明出口基本到顶了,否则这些过剩产能自然会被出口消化掉。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拉动经济的重心就必须要转移到消费上了——通过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使得生产能够有收入去研发更先进的技术,从而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

当然,如何通过消费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并没有全世界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想办法。

对此,笔者个人认为,仅靠搞产业升级上的“供给侧改革”和没有具体内容的“内循环”,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至于可能的解决方向,笔者认为是,新理论指导下的全面体制改革——许多问题已经形成死结,单靠在经济上做文章,根本无法解开。

▶ 张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与未来的关键是,企业家对未来的确定感。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论据并不充分。

的确,在当下,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许多东西,使得很多企业家对未来产生了种种不确定感和担心。

因而,有人萌生退意,有人各种观望。

但是,笔者并不认为,这种情况会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

古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要人类对财富的渴望继续存在,就会有无数的人为之前赴后继。

这就像是有人冒充马克思说过的那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就算是笔者这种接触层面非常有限的普通人,也早在十几年前就见过一些老板的各种准备。

然而,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准备,而停止了发展。

至于张教授为了证明他的这个观点,所举出的改开之初的例子,更是对自己观点的否定。

因为,在当时,许多“做买卖”的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比现在要更大的,甚至是冒着坐牢风险的

到现在,笔者都很清楚的记得,自己的父亲是如何偷偷摸摸、担惊受怕的,从北京用鞋盒子装电子表坐火车回老家后,到周边县去卖,最后被人把货全都骗走的。

▶ 张教授找出了中国经济的病症,但开出了错误的药方。

张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在文化,解决办法是搞国家不做任何干涉的自由市场经济。

笔者也认为,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根源在文化,但不赞同张教授的解决方案。

因为,西方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走到今天,其种种弊端已经开始显现,甚至可能在未来走向崩溃——由国家不干涉或弱干涉,逐渐走向强干涉。

同时,人家已经领先你那么多了,如果你不改变游戏规则,你凭什么能赶上人家?

再者,西方国家的崛起和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屈辱已经证明了,国家间竞争的胜负靠的是科技,而许多科技的追赶和突破都很难靠企业在自由市场的条件下去实现,必须要有国家的强力支撑才行。

所以,笔者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最佳选择,应该是搞新计划经济——不是复制曾经的以行政计划为主的旧计划经济,而是建立在新的文化底层逻辑上的市场化的计划经济。

注:限于本文篇幅限制,这里就不对“新计划经济”进行详细阐述了,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名字,直接去阅读。

1、《①理性分析:为什么计划经济,才是中国未来最好的选择?

2、《②理性分析:为什么计划经济,才是中国未来最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79419.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