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金霸王(被)

  • 人才百科
  • 2023-11-19 22:00
  • 龙泉小编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这句话,竟成为南孚电池命运的真实写照。

它在最鼎盛之时,沦落外资掌控,还被卖掉赚钱;它自己的专利,却被外企注册,自己使用还得付钱。

任由宰割10余年,重归国人手中时,虽未“亡”,却已不复昔日荣光。

“南孚聚能环,一节更比六节强。”

重新回归的南孚电池,还能重铸辉煌否?

01:崛起

1958年,最后一台蒸汽机车的车头在荷兰开进博物馆,标志着蒸汽机车时代结束,同年,在国内南平市的一个小山沟中,也有一家“南平电池厂”建成,它便是南孚公司的前身。

南平电池厂规模小,设备又落后,只能靠给北京、上海两家电池厂做代加工勉强维持,“弱小、可怜、又无助”。

到了1986年,还被两家上游电池厂嫌弃,惨遭“分手”,没有业务的南平电池厂,很快就濒临倒闭。

任职厂长的陈来茂,为保住工厂和员工工作,便想卖身给大厂当车间,哪知对方根本瞧不上。

“一个小山沟的厂子,能有啥用?”

生死存亡下,不甘心的陈来茂决定破釜成舟一次。

彼时在全球市场上,碱锰电池已然兴起,仅以美国为例,便占据70%的干电池份额,而在国内,大多电池厂依旧以生产传统锌锰电池为主。

“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来茂在出国考察后,就选择全盘押注碱锰电池。

1988年,他在没钱没设备的情况下,靠着一张嘴皮四处奔走,最后还真说服了中基、百孚等数家企业,一起筹资购买设备。

拿到钱后,陈来茂便跑去日本引进相关技术及设备,仅一条日本富士5号碱锰电池生产线,便花了5000万,看得旁人心惊肉跳。

但陈来茂的“狂奔”,还远未结束。

第一条生产线落地后不久,国内又开始流行起了BB机,七号碱锰电池需求量因此激增,为快速抢占市场,他当机立断:再引进一条七号电池生产线!

后日回忆中,陈来茂本人也坦诚自己是在走钢丝,“本就是借债生产,一步走错,南孚便会万劫不复。”

可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两条生产线的引进,让南孚电池一举占据技术高点,走在国内行业的前列,仅用10余年,便从昔日那个白送都没人要的小厂,成为了一家电池巨头。

最巅峰之时,这家民族品牌做到了中国第一、全球第五,产值高达7.6亿,总销量逾7亿只,是国人心中的骄傲。

02:外资

庞大的国内市场,早就引得海外企业觊觎,美国金霸王就一直想要分杯羹,可因为南孚的强势,始终不能如意,进入国内十几年,也没能打开局面。

但南孚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会被卖到美国,在这家手下败将下屈身数年之久。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风潮掀起,“用市场换技术”成为流行口号,全国各地政府也都在考虑如何引进外资。

彼时,南孚电池正值发展高峰期,固定资产超4亿,一群代理商住在总部抢货,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便是极亮眼的数据,引得各家银行争先放贷,完全就一不差钱的主。

可即便如此,当地政府还是将吸引外资的重任压了南孚身上,最终于1999年,中外两方正式签订协议,合资成立“中国电池有限公司”。

股份分配中,中方51%,外资49%。

“最糟的情况下,南孚会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曾对当时的南孚总经理如此告诫。

很快,这句警告就一语成谶。

就在次年,南孚的大股东——百孚,在香港投资遭遇重大失败,亏损数千万美金,就连老总都被拘捕入狱,为偿还欠款,就将旗下8.25%的股份转让给了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便是最早入股的海外投资企业。

到了2001年,又有一家股东将20%的股份转出,兜兜转转,还是落入摩根士丹利手中。

最后仅摩根士丹利一家,股份便高达72%,中方彻底失去了企业控制权。

再之后,摩根士丹利推动南孚上市失败,转手就将股份卖给了美国吉列公司,净赚5000万后欢欢喜喜地离了场。

南孚至此姓了“美”,陈来茂也被逼出走。

而更糟糕的情况,还在后面。

03:沉沦与回归

2006年,南孚又惨遭转卖,落入宝洁手中,与竞争对手金霸王“共享”一家母公司。

对于旗下两个电池品牌,宝洁显然更看重金霸王。

就在收购股份的当年,南孚提出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结果遭到宝洁否决,反观金霸王,却借用南孚的工厂和渠道,迅速在中国打开了局面,年销量超过1亿只。

南孚还曾在锂电池项目上取得技术进展,可宝洁得知消息后,却用美国企业名义注册,最后南孚使用该项专利还得获得美方许可并交钱。

更令人气愤的是,宝洁还要求南孚向金霸王采购锂电池设备,而采购价竟比公开报价超出30%之多,完全是在让南孚为金霸王输血。

直到2014年,南孚的命运才迎来转变。彼时,宝洁采取“瘦身”战略,选择将很大一部分数量的品牌砍掉,南孚亦在名单中。

中国鼎晖资本报价5.8亿,收购了南孚78.77%的股权,至此,这家漂泊11年、又5度易主的民族品牌才真正重归故土。

然而此时,南孚已不复以往的辉煌。如今在电池行业中,新型动力电池才是真正吃香的大热门,可南孚只能望着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后起之秀流口水。

南孚的悲剧,绝非个例。

大家耳闻能详的格力,也曾遇到类似危机。2004年,当地政府希望能拥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考虑将格力卖给美国的“开利”。

董明珠知晓后,一边断然拒绝开利的“8000万年薪”诱惑,另一边跑到省里汇报:“我们格力有未来。”

最终在董明珠的努力下,格力度过危机,日后也真正成为了一家世界500强的民族企业。

而反观其它名牌,就远没有这般“幸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大量民族品牌都有惨遭外资侵扰的经历,诸如饮料行业中的北冰洋、天府可乐、崂山可乐;啤酒产业中的青岛、华润雪花、哈啤等;日化用品中的大宝、中华牙膏等……

这些国产品牌,大多都在外资并购中损失惨重,甚至有些还被雪藏,直至销声匿迹。

不可否认,当时我国企业在技术及管理上的确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世界500强企业也仅有寥寥数家。也正因此,很多人担忧民族品牌会在海外冲击下不断消亡,于是便想到外资合作的方法。

但事实上证明,的确是我们妄自菲薄了,民族企业其实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强大,而时至今日,中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已在全球排名第一。

对于民族品牌,国民应当更有信心,科技与管理固然重要,但自信,也不可缺失。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向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80090.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