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杜马希(光与影)

  • 人才百科
  • 2023-11-24 16:00
  • 龙泉小编

摄影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法国,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之手。数年后由西方传入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摄影艺术在中国文化的土篮里生长,许多摄影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追求民族形式和东方神韵。中国传统美学的养分使中国摄影艺术根深叶茂。

摄影简史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1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

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数码相机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摄影体系,它不仅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业的经营观念 、经营方法、管理及服务质量,而且导致每一位摄影工作者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说,数码摄影是世纪之交摄影技术领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数码摄影为新闻摄影、图片等各类摄影开创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新旧技术的转型期,我们能否做出快速反应,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给人类提供的创作愉悦,也是我们摄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数码摄影的诞生,向传统摄影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来认识数码相机。而数码相机就是由无数个0和1在计算机里或电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点的讲,数码相机就是用电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胶卷作为感光材料并将其所摄物体记录下来的图像以数码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存储卡中的照相机。后边的事情就交给电脑(也称“电子暗房”)去完成。 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代时代,随着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趋势的发展,必将为新闻摄影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尤其在中国,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仍处在一个上升和发展的时期,新闻摄影将会充分利用电脑的强大优势,以崭新的面目和姿态在信息传播领域发挥新的独特重要作用。

中西方摄影差异

我们既应当看到摄影的本体特征是纪实,其瞬间的长驻性和纪实的逼其性的特征,表现在中国摄影家与西方摄影家的艺术创作时的方式上是相同的。但也应当看到由于中国与西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因而中国与西方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艺术理论产生了差异性。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理论对中国摄影家的审美意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理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反映在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主要表现对象是山水。中国的山水诗画成熟得早,出现在晋宋之际,即公元4世纪、5世纪之交。在西方,自然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17世纪出现于荷兰绘画,18世纪才在英国、德国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确定下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中国文化传统,至今影响巨大。

摄影流派

绘画主义

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流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风景摄影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等。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

印象派摄影

189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爱好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自然主义摄影

189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爱好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F64小组摄影组织中的摄影家,如亚当斯、坎宁安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

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 摄影作品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 婚纱摄影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催生该流派的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豆腐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西方人体摄影的嬗变 世界艺术史上,在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人体艺术的辉煌时期,其后诞生的摄影艺术,在经历了初期令人震惊的再现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力后,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摄影家就开始向人体摄影领域的突进。1857年瑞典摄影家、后来留居英国的雷达兰,拍摄了一幅在摄影史上奉为经典之作的《人生的两条道路》,这幅情节丰富,场面浩繁的画面,运用了大量的人体作品,主题是观善惩恶,以白鬓长者为中心,两边两组人物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人生历程。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攻击,说它动用那么多裸女,姿态粗野淫糜,流于色情等等。可见,古今中外,人体艺术无论它有多么积极的思想意义或高明的艺术处理,都会受到一些人的非难和攻击,这恐怕已成为一种规律性反应了。

西方人体摄影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在发展常规的传统的人体摄影的同时,也风行表达强烈的主观感受、现代摄影语言、创造多种流派、风格的作品,以至出现了畸形、切割、重组、神秘、荒诞、丑陋的意境。如杰瑞·郁斯曼的象征意味的人体摄影、罗杰·麦丁的《随意的人体》、托德·窝尔克的原始硕大造型的人体摄影、罗伯特·亨内斯钦及启德苏·俄克哈马等的切割重组的人体摄影、李思丽·克罗娜斯的荒诞意味人体摄影及宁达、康偌道尼·米切尔等的有性感意味的人体摄影等。

摄影是世界语言,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不同民族的读者一般可以通过作品的光、影、形、色来读懂作品内容。中国摄影家们运用摄影本体语言来捕捉瞬间,记录生活,叙述事件,抒发心灵,而民族传统深深地积淀于中国摄影文化之中,21世纪的中国摄影人将吸取世界其他民族摄影文化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铸造中国摄影文化之魂。

国际获奖摄影作品欣赏:

长城上的日出——摄影师Joseph Tam

中国广西桂林,漓江上的渔夫——摄影师Eng Loe Djatinegoro

埃塞俄比亚达纳吉尔凹地,运盐的驼队——摄影师Jorgen Johanson

孟加拉国,达卡寺庙周边的印度教社区庆祝为期三天的Rakher Upabas 节。”——摄影师Noor

俄罗斯亚马尔半岛,饲养驯鹿是当地一项古老的职业。——摄影师Sergey Anisimov

迪拜,朝阳下奔跑的马队掀起阵阵尘土——摄影师Lal Nallath

在孟加拉国火车站内,许多人试图爬上火车。——摄影师Noor Ahmed Gelal

一群男孩正在机场附近玩板球 ——摄影师Md. Khalid Rayhan Shawon

意大利萨勒诺附近的一个小镇,风暴即将来临——摄影师Vladimir Proshin

河流之上,中国丽水附近瓯江上的渔民——摄影师普罗辛·弗拉基米尔

缅甸蒲甘,祷告的小和尚——摄影师 Lim Chee Keong

中国广东电白渔村,渔夫和奔腾的洪水作战——摄影师Joseph Tam

迷你电车上,一个女孩向外张望——摄影师Stefano Mirabella

德国吕根岛,塞林浴场的“蜂巢”,“在我看来,德国北部海岸的这些海滩小屋就像蜂巢。”——摄影师 Mas

俄罗斯坎陶罗沃村,一个依靠别人捐赠为生的男人——摄影师Vladimir Proshin

意大利街头的流浪汉——摄影师Edmondo Senatore

在阿布扎比,骆驼赛是一项传统的盛大运动。——摄影师Mario Bejagan Cardenas

在炎热的夏季,法国南部的尼斯,年轻人在地中海上跳水。——摄影师Sebastien Nogier

乌克兰首都基辅,防暴警察部署在体育馆附近的公园里,准备对付反政府抗议者——摄影师Giorgio Bi

埃塞俄比亚奥莫河谷,小孩的身上满是伤疤——摄影师Fausto Podavini

印度亚穆纳河——摄影师Bruno Tamiozzo

「彩 色Color 」

《After》 摄影:陈志迪 获第三届克罗地亚DFA国际摄影展DPA铜牌

《一帘幽梦》 摄影:朱汉举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HPSC银牌

《惊梦》 摄影:易都 获2016年第18届纽约国际摄影展铜牌

《神秘园》 摄影:赵晋黎 获上海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金牌

《异度空间之篮球赛》 摄影:颜劲松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HPSC金牌

《窗外》 摄影:陈光驰 获第三届克罗地亚DFA国际摄影展沙龙金牌

《守望》 摄影:宋持月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FIAP金牌

《女娃》 摄影:胡卫国 获第三届克罗地亚DFA国际摄影展沙龙勋带奖

《南通六县老街之百年私塾》 摄影:朱静仪 获2015全球年度旅游大赛街道组冠军+奖金1000英镑

《老茶馆》 摄影:卢敏强 获2016俄罗斯“我们与周围的生活”国际摄影展FIAP金牌

《外面的世界》 摄影:雷鸣 获第三届克罗地亚DFA国际摄影展DPA银牌

《织网的渔夫》 摄影:李光健 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荣誉证书

《奋力冲刺》 摄影:吴登采 获第44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FIAP勋带奖

《盛夏》 摄影:周建勇 获2015年度全球旅游摄影大赛多彩世界组 推荐奖

《土楼光阴》 摄影:杨胜华 获2016年第18届纽约国际摄影展勋带奖

《冬日村落》 摄影:吴凡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GPU勋带

《晨》 摄影:周立春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FIAP金牌

《大漠驼影》 摄影:范小林 获第三届克罗地亚DFA国际摄影展PSA勋带奖

《冬日》 摄影:蔡志平 获2015年度全球旅游摄影大赛瞬间光影组 推荐奖

《山连山》 摄影:周长军 获第44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GPU金牌

《溶化的色彩》 摄影:陈琳 获2016年第18届纽约国际摄影展银牌

《夕阳醉人》 摄影:图登华旦 获2016年第18届纽约国际摄影展银牌

《大动脉》 摄影:李彬 获第44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FIAP勋带奖

《银河》 摄影:余宁台 2016美国摄影学会(PSA)数码开放国际摄影展PSA勋带奖

《五只小豹子》 摄影:時建生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荣誉证书

《威》 摄影:汪明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征稿启事GPU铜牌

《出行》 摄影:吕学海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HPSC银牌

《缱绻》 摄影:陈芳 获第44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PNSY勋带奖

《擒获-鹗》 摄影:王建国 获2016美国摄影学会(PSA)自然数码国际摄影展PSA勋带奖

《蜂虎》 摄影:石城 获香港中华第57届国际摄影展CPA银章

《向右看齐》 摄影:佟德良 获2016俄罗斯“我们与周围的生活”国际摄影展IUP勋带奖

《休闲时光》 摄影:周民 获2016年第18届纽约国际摄影展勋带奖

《醉美箭扣》 摄影:刘虹 获香港中华第57届国际摄影展PSA优异奖带

《念湖秋色》 摄影:黄卫华 获第三届克罗地亚DFA国际摄影展DPA勋带奖

《仙境》 摄影:罗文杰 获香港中华第57届国际摄影展CPA铜章

《尼泊尔晨曦》 摄影:杜新伟 获第44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评委推荐奖

《安博塞利之晨》 摄影:李唐 获2015年香港恩典摄影学会国际摄影沙龙RPS勋带

「黑 白Monochrome」

《上下杭-2》 摄影:王昌庶 获2015全球年度旅游大赛街道组亚军

《山里娃-1》 摄影:陈瑞元 获香港中华第57届国际摄影展PSA优异奖带

《烟火人生》 摄影:杜文辉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HPSC金牌

《远山的呼唤》摄影:雷曦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GPU铜牌

《童年》 摄影:张晓萌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GPU勋带奖

《归来》 摄影:李铁强 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荣誉证书

《酿酒工》 摄影:李玉山 获2016俄罗斯“我们与周围的生活”国际摄影展FIAP金牌

《纤夫之歌-4》 摄影:夏学君 获2015全球年度旅游大赛黑白影赛组组照冠军+一套价值1500英镑

《沙海流韵》 摄影:徐立新 获2015年香港恩典摄影学会国际摄影沙龙GPC 铜牌

《蓝天下的罪恶》 摄影:张才政 获上海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铜牌

《觅食》 摄影:黄建军 获第44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PNSY勋带奖

(未经《书画人物》栏目同意,不允许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81761.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