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才刚上小班,很多家长开始张罗着孩子“幼升小”的相关事宜,各种特长班,英语、钢琴、画画、书法、围棋、跆拳道等等引发了家长的焦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更使家长产生了必须要让孩子去学点什么,好早点站在“起跑线”上的决心。但,什么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有人说,培养孩子走上社会的能力是一生幸福的基础,那孩子的社会能力又是什么?该怎样培养呢?如何为3-6岁儿童培养走上社会的能力?
相当部分的父母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多的要求,希望处处超过别人。事实上,过高、过严要求,只会让孩子经历过多的失败,导致自我怀疑、自卑,失去自尊和自信。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会影响对自己能力的判断;父母在孩子童年时代对他传递积极或消极的信息,也是孩子成年后形成自尊心的关键因素。因此,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领航员、助推器,而不能是带着孩子在起跑线上,逼着孩子参加竞争的人。
儿童走上社会的能力的发展,需要成人的鼓励和支持,儿童正是在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中,建立起对人类社会的爱和基本信赖,从而逐步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形成关键的社会能力,为他们的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愉快而自信地站到人生的“起跑线”上。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学会与他人恰当相处,成年后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走上社会的关键能力。
儿童如想与小朋友相处,必须学会理解对方、学会协商、学会让步,这一点从幼儿园时期就会显露出来。尝试与小朋友建立友谊关系,会为他提供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习一些交往技能包括:交流、解决冲突、建立和维持信任、建立亲密的关系等,这将为进入成年期后,与恋人、子女等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特别告诫广大父母们,儿童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无师自通的,需要父母的关注、理解和指导。家庭是一个孩子最初的生活场所,他们的社会化过程首先从家庭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与儿童在自我认识、情绪、认知、语言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而不仅仅是“交往技能”的学习,将带来儿童整体的、全面的发展。
由于年龄的特点,学龄前儿童常常会弄不清别人的状况和情感,难以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而4+1”、“6+1”的家庭模式的客观存在,使儿童经常处于被人施与、被人关爱、被人保护的情境中,而鲜有机会需要他们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成年时期,他们则很少会关心他人,缺乏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不易融入社会,很难寻求到帮助和合作。
针对此情形,造就一个热心、充满善意的人,就需要从学龄前培养。当然,父母要采用符合低龄幼儿认知规律的作法,如通过创设环境,让孩子感受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对别人的善意作出回应,培育感恩之心;让孩子理解别人的困境和需要,父母和老师要明确教育孩子应帮助哪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学会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等,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成为好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