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我们对整个中国经济,在疫情放开之后的复苏充满了期待,但是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盲目乐观。
2、在整个中国经济修复、爬坡上坎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面临一些挑战。
挑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内的房地产,另一个是海外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的总需求下降,会不会对中国出口带来阶段性的扰动。
3、根据我们的模型,用当前企业的市值除以常态化的经营现金流,进行趋势分析,跟出行链相关的细分板块的比值已经处于多年以来高位,意味着今天的股价可能已经过度透支了复苏带来的利好。
4、我们看好泛消费,但是一定要做好取舍,这里面可能只有这类个股能入我们的法眼。
它需要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
第一,基本面因为宏观、行业、疫情受损。
第二,公司自身经营能力保持良好,几乎没有受损,它的核心竞争力、护城河还在那里。
第三,股价已经反映了这种受损,明显下来了。
5、考虑到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包括新能源制造业内卷非常严重,真正能够通过核心竞争力保持细分领域,包括公司个体持续超额盈利的个案少之又少……(投资时)要更多的从供需两端同时入手。
以上是世诚投资创始人陈家琳,近期在2023年投资策略会上发表的最新观点。
陈家琳认为2023年各个方面都面临重启的一年,但他也强调今年是一个过渡的年份,不能盲目乐观。
其中疫情将仍会继续影响宏观经济。而2022年拖累宏观经济最大的地产板块今年将有所改善,但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结束。
投资上,世诚投资会规避一些与新房销售相关的板块。
展望未来,陈家琳表示好看的方向在于:
1、 泛消费板块,同时对消费亦持有谨慎的态度;
2、 泛医药板块,整个泛医药可能会接棒消费板块,成为2023年的投资明星;
3、互联网平台经济,平台企业逾越艰难的盈利冬天,会迎来美好时光;
4、先进制造业仍是世诚投资未来主战场,其中以能源革命为代表的制造业呈现了广阔的投资空间;
5、 发展与安全相关的领域,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信创板块。
世诚投资是国内最早一批阳光私募之,经历数轮牛熊市场。
在去年的熊市中,陈家琳反思道,在去年7到9月份,世诚投资一度将投资重点战略性收缩到整个新能源制造业。
但是投资的结果事与愿违,事后看并不是因为方向错了,而是时机把握不当。因此投资不仅方向要对,同时也要把握更加精准的时机。
听了多年陈家琳跟客户的交流,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老司机”说到的一些具体风险,尤其要多听听。
以下是整理的陈家琳交流内容,分享给大家。
2022年,我称之为叫极不寻常的一年,走过2022年,每个人感触都非常深。
如果把它放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2022年会是一个很短的片段。
只不过2022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疫情、地缘冲突、全球通胀,以及国际关系的打破重建等等。
过往发生这些事情,正好也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2023年应该会从暂停键向重启键进行切换。
不管是经济、社会生活,还是资本市场,都会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重启。
过去三年,世诚投资一直把疫情以及防疫措施作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以及股市运行的最重要的变量,事实也确实如此。
进入2023年,疫情的走势还是会继续产生影响。
因为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防疫措施一直在朝着科学精准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完善。
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相较于之前怎么预防感染,都是在讲怎样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整个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目前一些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地方第一波感染的高峰已经过去了,甚至有部分地区的重症高峰已经在往下走了。
假设我们闯关成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之后是不是就一马平川了?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Yes or No。
后面老年人会不会有感染的高峰期,还存在一定的未知数,如果有的话,那个时候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
其次根据海外经验,疫情不会感染一波就结束了,后面还有第二波,第三波。虽然每一波的冲击力是逐级往下走的,但不是就此结束了。
包括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异株,以及海外正在流行的病毒会不会很快进入中国境内等等,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要为这种可能常态化的感染,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023年,我们对整个中国经济,在疫情放开之后的复苏充满了期待,但是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盲目乐观。
最近公布的12月份金融数据是比较弱的,包括社融数据,10-12月连起来的社融数据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差的数据。
12月份的数据比市场预期还要低一些。
信贷数据方面,虽然中长期贷款的总量比市场预期稍微高一点,但是不排除可能有一些年末对中长期贷款的一些突击效应。
而且大家关注度非常高的中长期居民贷款,相对去年是一个减量。
对于今年,我把它定义为一个过渡期,不能盲目的乐观。
上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对2023年经济复苏有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定调。
经过三年疫情的扰动,真正做到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决策者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让经济和市场迈过当下这道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5个重点工作,分别是: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去吸引外资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我主要讲第一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之前提的比较多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一次定调发生了变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的结合起来。
所谓需求必须是真正有效需求,而不是无效需求,供给侧更多是要想办法创造、引领需求,带动新的需求。
我相信需求跟供给改革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的一个重大看点。
但是在整个中国经济修复,爬坡上坎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面临一些挑战。
挑战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国内的房地产,另一个是海外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的总需求下降,会不会对中国出口带来阶段性的扰动。
国内房地产毫无疑问是2022年经济的一个重大拖累项,不管是新屋销售,还是房地产投资。
这里确实有疫情扰动的原因,也有过往供给侧、金融条件收紧产生的累积影响。
房地产走到今天这一步,很正常,也很自然。
地产行业所处大周期的位置,决定了过去一年、两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表现。
去年底有很多供给侧的措施,所谓的三箭齐发,进入2023年,我们可以对于供给侧有所期待。
比如最近人民银行启动了按揭贷款利率跟实际房地产情况的联动机制。
这些需求侧的政策未来可能还会有,甚至不排除一些大城市进一步取消限购,诸如此类的措施。
但是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改变的,比如决定房地产中长期走势的人口结构。
另外,房地产还有一个特别的属性,就是买涨不买跌。
所以不能指望房地产因为这些还在路上的供给侧政策,马上出现一个大的困境反转,我们对此比较谨慎。
我们认为2023年房地产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拖累不会像2022年这么大,但是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结束。
投资上,还是会继续规避跟新房销售相关的一些行业和板块。
相应而言,二级股票市场,像家居、装修、建材这些细分板块,相对来讲有可能会受益。
所以我们看到挑战的同时,也要反过来看一下里面有没有所谓的结构性机会。
外部挑战主要来自于海外需求下行。
美联储连续4次75个基点的加息,历史上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力度。
我们没有过分担心海外需求,特别是美国总需求下降对中国商品出口的拖累影响。
美国经济的韧性肉眼可见,美国三季度GDP被向上修正到3.2%,刚刚公布的失业率低到3.5%,已经是本轮的新低。
美国薪资的增长速度,虽然比预期稍微低了一点点,但是环比也有0.3%,按照这个速度,全年接近4-5%,还是不低的。
美联储一再指出,美国通胀的核心问题已经不再是商品、住房、医疗,核心问题是除了住房和医疗之外的服务业,服务业价格的波动更多跟薪资相关,背后就是薪资通胀螺旋。
为什么会导致薪资上涨?有很多因素。
第一,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没有那么急着去工作了,更多的是继续学习,导致年轻的劳动力下降。
第二,还有一部分人提早退休。
第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近几年整个移民工也减少,也是劳动力市场非常的吃紧。
第四,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新冠的影响。
这几个因素导致供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
问题是我们根本看不到,接下来这几个因素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些供给侧因素根本就不在美联储工具可以掌控的范围内。
我开玩笑说,美国如果要治理通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量增加中国的进口。
中国在过去20年的时间,自从加入WTO后,基本上就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向全世界输出通缩,中国是最大的通缩来源地。
美国通胀如果像大家预期那样,从8%-9%一路降下去,到今年年底降到2%-3%。这种想法过于乐观,是非常简单的线性外推。
我们认为在今年年中某个时点,比如二季度、三季度,或者四季度,有可能出现一个通胀的高原平台,就是通胀达到4%-5%就再也下不去了。
这个时候,美联储可能就会妥协,不得不去放弃进一步加息。
在加息的节奏上,我们跟市场的看法是一样的,今年加到5%-5.25%之间会停下来。
对于港股和A股而言,主要矛盾更多体现在“内部事务”。
所谓的内部是指国内经济恢复的增长预期,上市公司盈利预期的恢复,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今年港股和A股表现的因素。
对于今年的港股和A股,特别是港股,我们可以看高一些。
因为去年不单单受流动性影响,去年还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国别风险溢价急剧上升。
这从股市下跌、北上资金不断流出以及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今天整个国别风险溢价在快速下降,离岸人民币汇率已经从7.3回到了6.8,有一部分原因是由美元指数导致的。
所以对于今年A股和港股,更多要看我们内部的事务,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情,股票市场才会迎来更好的表现。
在整个经济修复重启的过程中,消费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看好消费,但是在乐观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保持一份谨慎。
这次会议提到内需消费,举了三个方向的例子,包括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
这些都需要建立在预期和信心改善的基础上。
但是这种改善和提振是一个慢变量,更不用说疫情本身还充满一定的变数。
有人讲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大概至少有六七万亿,这个笼子一旦被放出来,会不会变成刺激消费很重要的一个物质基础?
有一定的可能性。
但是这些超额储蓄不是因为老百姓收入提高了,或者像美国一样直接发现金到千家万户,大家有钱后把它存起来。
它只是一个转移,从原本买理财产品的钱转移到储蓄里面,并没有真正产生增量。
能不能释放出来刺激消费,提振消费信心,只能静观其变。
经济的重启刚刚开始,跟出行相关的消费服务板块,在二级市场早就已经抢跑了。其中跟出行链相关的细分板块,包括航空、机场、酒店、景区、免税等等。
根据我们的模型,用当前企业的市值除以常态化的经营现金流,进行趋势分析,跟出行链相关的细分板块的比值已经处于多年以来的高位,意味着今天的股价可能已经过度透支了复苏带来的利好。
比如一家航空公司正在做一个增发,大概100多亿,假设能够顺利完成增发,结果就是可以把它的杠杆率降到6倍的水平。
疫情前,它的杠杆率是3倍,即便100多亿定增顺利完成,这家航空公司的杠杆率也比疫情前高出1倍,但是它的市值要比2019年多出了30%左右。
按理来说,对于这类重资产的公司,如果杠杆率急剧恶化,整个市值、估值应该往下走,但现在不降反升。
所以在这个时点,它已经过度透支了这些利好。
同时,像这些出行相关的消费股票,从交易结构来看,他们的成交金额占全市场的成交金额,也处在一个自身的高位。
所以这些热点板块可能已经比较拥挤。
我们看好泛消费,但是一定要做好取舍,这里面可能只有这类个股能入我们的法眼。它需要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
第一,基本面因为宏观、行业、疫情受损。
第二,公司自身经营能力保持良好,几乎没有受损,它的核心竞争力、护城河还在那里。
第三,股价已经反映了这种受损,明显下来了。
如果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就还在我们的优选范围之内,其中白酒板块可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正面例子。
相比较而言,我们更期待泛医药板块的重启。
整个泛医药板块之前因为增长预期太高,同时过去两三年不单单受疫情的影响,而且还有行业政策带来的负面冲击,包括集采、医保谈判等等,结果导致整个泛医药板块,在过去两年时间,都受到了非常猛烈的估值收缩。
有些个股,两年前市盈率可能是七八十倍,到了现在大概只有二三十倍,甚至更低。
结合最新的行业政策,外部商业环境的确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积极变化,我们看到已经充分回调之后的整个泛医药板块,性价比正在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吸引力已经大幅提升了。
当然,整个医药板块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也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反弹,涨的少的百分之二三十,涨的多的可能50%以上。
但是,现在整个交易热度还算比较温和,包括机构持仓比例还在过去几年的相对低位,并没有达到一个过热的程度。
2023年,我们很看好泛医药板块带来的机会,整个泛医药可能会接棒消费板块,成为2023年的投资明星。
同样顺着行业政策的思路,现在世诚投资也提升了互联网平台经济在新年度的投资评级。
过去两年,我们看到整个驱动互联网板块表现的唯一因素是行业监管政策。
两年前,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而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新的定调是要支持平台企业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支持他们大显身手。
从措辞里面,我们能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整个监管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后续应该会有一批绿灯案例落地,以此来重振市场主体的信心。
整个平台经济,在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包括他们还能够受惠于数字经济的战略,因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一个国家战略。
但同时我们也提醒自己,因为这些上市的平台型公司已经非常大了,大到他们跟整个宏观经济已经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这些平台经济毫无疑问也会受到增强。
一旦这批平台企业越过了盈利的冬天,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时光。
在整个经济重启的过程中,统筹发展与安全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宏观层面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面,二十大报告里面也重点提到了这点。
中观层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特别强调的五个工作方面的第二点。
其中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一个投资机会。
这里面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像去年七、八、九月份的时候,世诚投资一度将投资重点,战略性收缩到整个新能源制造业。
但是投资的结果事与愿违,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方向错了,而是时机的把握不当。
所以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有两个,一个是方向要对,同时一定要把握更加精准的时机。
另外,我们看到这么多所谓的高成长,但实际上“越成长越周期”,所谓高成长的另一面是周期。
今天你可以把它定义为高成长,可能到了明天,你眼中的高成长,一夜之间就变成周期了,这也是我们去年得到的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
考虑到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包括新能源制造业内卷非常严重,真正能够通过核心竞争力保持细分领域,包括公司个体持续超额盈利的个案少之又少。
我们看到很多昙花一现,最多持续个一两年,最后终点又变成了起点。
所以更多情况下,这种供给端的急速扩张,往往被一时对需求的狂热掩盖了。
未来我们吃一堑长一智的地方在于,我们要更多的从供需两端同时入手。
先进制造业肯定还是世诚投资未来投资布局的一个主战场之一。
但是我们会提醒自己,凡事更多要去思考周期属性,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进退自如。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