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掌控世界的欲望逐渐高涨,表现在建筑领域就是摩天大楼的数量不断增加,楼层的高度一再刷新,目前在世界排名前70的高楼中,我国占据了54个位置。
楼层越高,施工难度越大,所要耗费的资金也就更加惊人,因此中国的摩天大楼并非全部都能按计划完工,比如坐落于天津的117大厦。
这是中国排名第三的高楼,由广东富豪潘苏通投建,高达597米,包含117层,2008年开工时,潘苏通得意洋洋地向外界宣称“这将是中国第一高楼”,然而历时7年,耗资700亿,117大厦却变成了烂尾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粤系商人在中国富豪圈里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譬如互联网大佬马化腾、资本大亨李嘉诚、国美掌门人黄光裕、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等都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这些人里有些是高知分子,毕业之后主动选择创业,有些是出身贫苦,为了生活不得不白手起家,潘苏通则与他们完全不同,他的成长历程既不算是后者也不同于前者。
1963年,潘苏通出生于广东韶关,那时候漂洋过海到美国赚钱的粤商很多,潘苏通的父母祖辈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潘苏通的父母担心无暇照顾孩子,于是只能将他留在国内由奶奶抚养。
父母都在国外赚美钞,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在当地自然算得上比较优越,每年寄回来的钱完全能够让潘苏通衣食无忧。在金钱和祖母的溺爱之下,潘苏通从小就挥金如土、不思学业,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不过潘苏通无忧无虑的时光只持续到了他13岁,那一年天有不测风云,他的奶奶被诊断出了癌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临死前,潘奶奶通知远在大洋对岸的亲人,将潘苏通接到了美国照顾。
然而突然来到一个语言、外貌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环境,潘苏通难以适应,而且他当时正处于最叛逆的时候,照顾他的继祖母常常被气得不行,时间长了双方之间矛盾越来越大。
潘苏通上高中时由于说不好英语,经常遭人耻笑,再加上和亲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所以他死活不愿意再呆在美国,没等到毕业,他就坚决要求回国。
终于他18岁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回广东,为了他以后的生计还给他安排好了工作,就是在韶关市组织部当司机,而正是这份工作为潘苏通未来踏入商路创造了机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大量外国企业入驻中国,广东地处东南沿海,占据了地理优势,更是各大跨国企业争相投资设厂的重点区域,而韶关地区的领导对于招商引资、发展本土经济也非常重视,经常与外商交流。
司机在单位里的地位并不高,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能遇见各种各样的“大人物”,潘苏通为人善于交际,在与外商会见时常常借机打听一些相关的消息,了解到不少资讯。
那时候日本松下集团已经开始与中国合作开办企业,旗下的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潘苏通借着工作的机会主动跟松下集团的高层经理套近乎,通过种种努力最后成功搭上了人脉。
1984年,潘苏通21岁,彼时外货正热,不用愁销路,他凭借关系拿到松下的经销资格,之后从松下争取了大批家电产品,然后转销到市场上从中赚取差价,由此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或许是遗传了父母的经商本领,潘苏通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没过几年便积累了不少资金。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这点成绩,在他看来,经销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赚大钱就得有自己的品牌。
1993年,潘苏通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他决定离开韶关,到中国经济最繁荣的香港闯荡,并且在此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松日集团,观其名字就能看出其中有打擦边球的意思,而其主营业务同样是家用电器。
不过公司名字虽然是山寨的,产品的质量不是,潘苏通有以往的销售经验,对电器非常了解,他从各地引进高质量的零件进行组装,生产出来的电器很受市场认可,松日的名声就此打响。
随着松日电器在市场上的发展,潘苏通的财富进入了高速累积的阶段,但他仍未停止脚步,当时香港是中国的金融中心,那里富豪云集,见过了大世面的潘苏通知道,只有踏入股市,才能让公司更上一层楼。
2002年,潘苏通果断进军香港股市,并且利用从资本市场募集到的巨额资金,收购了英皇科技资讯公司,这家公司的前老板是杨受成,也是香港赫赫有名的资本大佬,潘苏通的这次收购行为不仅扩大了松日集团的规模,也是进军顶级富豪圈的门票。
不久后松日集团改名为“松日通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在家用电器之外,增加了视像电话、卡拉OK显示屏、手机、MP3、平板电脑等一系列3C数码产品。
与此同时,潘苏通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简单的产品装配之上,不断更新技术,在美国、深圳、台湾等多个地区设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化的生产制造基地。
21世纪初,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潘苏通对公司做出的改变恰好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旗下的产品深受那些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喜爱,销售额节节攀升,松日通讯也随之壮大。
在这期间潘苏通身价倍增,巨大的成功让他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露出了暴发户的一面,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潘苏通在娱乐圈也花名不断,他曾在多个公开活动中当众强吻阿Sa和阿娇,酒局上大肆搂抱刘嘉玲。
而且,他曾豪掷上万人民币要求厨师只做一道菜,花费数亿打造一支松日足球队,结果球队一再降级,血本无归他也毫不在意,而他最疯狂的举动还在于转战房地产。
要说中国商人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成功之后就热衷于买地,投资房地产,比如李嘉诚以生产塑胶花起家,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厂商之后便介入地产,建起工业大厦。
潘苏通同样对土地有着迷之热情,2007年开始,潘苏通在天津陆续买下几块土地,总面积高达189万平方米,次年,松日再次改名为“高银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可见其踏入房地产行业的野心。
房地产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但是潘苏通初入该领域不考虑稳扎稳打,却想要一步登天。
潘苏通描绘了一幅“新京津·高银天下”的壮丽蓝图,计划将天津的地产修建成一处涵盖办公大楼、高级公寓、独栋豪宅和购物中心的综合商业区。
而且还打算将其中的大厦建设成为中国第一大高楼,根据设计数据,高达597米,包含117层,因而被人们称之为“117大厦”。
然而理想总是需要金钱的支撑,2008年9月10日,“新京津·高银天下”项目开启之后,潘苏通很快发现高银地产的资金完全无法应对巨大的施工费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8年底,潘苏通收购了另一家上市公司广益国际,成立了高银金融有限公司。
地产与金融绑定之后,市场上源源不断地资金流入天津的地产项目中,建设进度不断加快,2012年年底,117大厦最重要的地上八层主体结构全部完工,一年之后,地上38层施工结束,高度已经突破200米。
2015年8月30日,117大厦主体结构施工完成,近600米的巨型建筑傲然挺立,成为了天津的一大风景。
根据建设计划,年底外幕墙封闭结束,次年八月份就能够投入使用,无数人在期待着这栋摩天大楼的敞开。
2015年无疑是潘苏通的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手持高银金融和高银地产两大上市企业,潘苏通的身价呈飞跃式增长,当时的财经杂志估计他的身价已经超过2000亿港币,俨然已经成为了粤港澳地区的顶级富豪。
那年年底,他站在高耸入云的117大厦顶楼指点江山,畅想未来的盛景,又花费25亿港币购置豪宅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比邻而居,当时的他或许以为自己再无敌手。
然而就在不久之后,他便从云端跌落不得不回归现实,因为高银地产的资金链断了,而金融市场已无力提供更多的资金。
事实上,高银集团的经济危机早就初显征兆,2015年5月21日,香港股市突然暴跌,全线飘绿。
高银地产和金融本就根基不稳,在这场动荡之中自然损失惨重,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两家公司的市值就蒸发了1277亿港币,潘苏通的个人资产也缩水了800多亿港币。
股市动荡本来是常事,一开始潘苏通并未在意,但是那年的股市整体低迷,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高银集团的资金链彻底被拖垮,117大厦后续资金不足,被迫停工。
地产金融绑定之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顺利度过这次危机,2016年3月,高银地产主动引入中国信达为天津项目融资,按照协议,双方各出资90亿人民币,涉及总金额达180亿元。
但是其后事情的走向却变得扑朔迷离起来,117大厦并未继续施工,反而是金融地产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重组,变成了潘苏通全资拥有的个人企业。
对于这一事件,专业人士分析称高银集团或许已经债台高筑,90亿不过是杯水车薪,如果继续投入到117大厦风险过高,只能将天津的项目继续搁置。
在其后数年间,关于潘苏通债务问题的消息越来越多,2019年高银地产由于资金不足,只能退出价值111亿港币的启德地块项目。
2020年,高银地产以34.77亿港币的价格卖出旗下的一处住宅项目抵债,同年6月,中国信达发布了一则关于天津项目的诉讼公告,要求高银地产偿还之前融资的本金及利息一共15亿人民币。
而到了8月份,德意志信托公司将高银金融诉至法院,要求对其清盘还债,为了保住公司,高银地产不得不以143亿港币的价格将手中的王牌项目——高银国际金融中心折现,用来偿还有关债务。
据估计潘苏通迄今为止还背负着上百亿港元的银行债务,2021年底,胡润富豪榜中,潘苏通以90亿人民币的财富值排在第802位,相比于前两年,跌落了近700名。
如今摩天大楼在全国各处拔地而起,真正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比117大厦晚开工一年,却高达599.1米,现已竣工,成为了当地的新地标。
中国第二的上海中心大厦高580米,与117大厦同样是2008年开工,但是早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对外开放,还入选了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行列。
与这两栋建筑相比,117大厦起步很早,但是未来的方向却不知在何处,曾经那些为了靠近商业区而在附近购置房产的业主都在猜测这栋“烂尾楼”什么时候会被爆破拆除。
有人会问高银地产既然背负那么多债务为什么不将117大厦给卖掉呢?原因是这栋建筑太贵了!
高银地产为了“新京津·高银天下”这个项目,耗费7年,投入了700多亿人民币,房产加上地产的总价格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因而潘苏通虽然想要将其折现,但很少有公司能够吞下,以至于只能继续沦为“烂尾楼”。
商界风云变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事例比比皆是,因而商人必须时刻保持警醒,量力而为,尤其是投资房地产,一定要谨慎,不然后继无力,便会向117大厦一样,不仅数亿资产打了水漂还会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
1、澎湃新闻:《李河君背后的千亿富豪潘苏通:在饭店要求“做个一万块的菜”》
2、山东频道:《“高银系”富豪潘苏通身家蒸发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