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品聚(宋朝盗版书籍猖獗)

  • 人才百科
  • 2023-12-16 22:00
  • 龙泉小编

众所周知,但凡是文化作品,都逃离不了被盗版的命运,不论是现在的电影,音乐,还是小说,文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盗版的成本与难度也越来越低。

然而盗版并非今天独有,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比如一代大儒朱熹某天外出逛街,走了没两步就在书摊上看见熟悉的字样,越瞧越不对劲,索性走近一看,嚯,好家伙!

果然是朱老爷子自己的著作《论孟精义》,但这本书多年来始终是他自印自销,有人订多少他就卖多少,他搭眼一看就知道地摊上的书根本就是盗版,这可把他给气坏了,可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著作被盗版书商偷着印刷,他却也毫无办法,思索良久也只能仰天长叹,无可奈何的说一句:

由此可见,即使像朱熹这种把学问做到天上去,又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家,面对盗版书商却也是束手无策,他只觉得盗版商是因为贫穷走投无路,才会选择盗版别人的书来牟利,因此想到背后原因,便觉得可以体谅。

朱熹

就连朱熹这种大文豪面对盗版都没办法,更不必说寻常的宋朝作者了,但凡是有点儿名气的书,基本上也早就盗版横行。

然而追溯源头,盗版其实是在宋朝才逐渐兴盛,那么在宋代以前,为何古人没有盗版的困扰呢?

原因自然是由于宋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印刷术。

在印刷术还未发明出来的年代,比如秦汉时期,人们写字留存的方式,还只是用兽骨或者竹简,虽然也是“写”,但实际上却是用刀刻字,想要刻成整整一本,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要大量的竹简或兽骨,比如当年汉武帝执政时期,司马相如只是想上奏,就刻了整整一马车的竹简,试问若不是在朝中为官,民间百姓谁能有如此殷实的财力?

这一时期的盗版成本,可谓相当巨大,即使是用“绢帛”这类丝绸物来书写,价格也是相当昂贵,根本不会有盗版书商花费大手笔采购大量绢帛去盗版,否则肯定亏的只剩裤衩,绝对血本无归。

战国竹简

所以我们就能得知,在宋代以前,由于没有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盗版成本非常高昂,就算费力盗版出来,可也无法赚回成本,因此在宋代以前,虽然不能说盗版一点儿没有,但也是极为罕见。

直到印刷术的出现,盗版书的行业可谓如虎添翼,开始走上一段腾飞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宋朝,有一种多功能性的出版单位,名为“书坊”,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印刷厂,一般书坊的后半部是印刷车间,前面的门头则是书店,正是所谓的“产销一条龙”。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书坊

当然开在汴梁城内的书坊,正所谓皇城脚下,兜卖盗版的概率比较低,所以一般像这类正规书坊,都是经过原作者搜权后进行印刷销售,这时候的印刷术已经非常成熟,甚至能达到“日传万纸”的程度。

由此可见宋朝的印刷术之发达,所以如此强悍的印刷术,必然导致印刷成本相当低廉,于是各路盗版书商纷纷摩拳擦掌,盗版之风从此昌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盗版书因为有了印刷术的发明而逐渐兴盛,那么宋朝的盗版书商都会采用哪些方式进行盗版呢?

第一种盗印方法,十分简单粗暴,正是直接盗印作者原稿。

这种盗版方式是最为令人不齿且愤怒的行为,首先咱们来回顾一下初中课本里学到的历史知识:

开宗明义,宋朝时流行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那时候不是已经有活字印刷了吗?

有的确是有,但因为自从唐朝发明出雕版印刷以后,作为主流的印刷技术而在唐朝中后期全面普及,所以延续到宋朝,还是依旧使用成熟的雕版印刷,对于新问世的活字印刷,远没有已经延传上百年的雕版印刷成熟。

所以当时的大小书坊进行印刷,仍旧采取唐朝时的雕版印刷

而那些盗版书商呢,正是先通过各种手段把作者的原稿范本搞到手,再请能工巧匠尽量临摹雕刻出原作者的字迹雕版,接着再用这些雕版,能印刷出以假乱真的盗版书籍。

所以大家明白这种盗版方法,最令人深恶痛绝的原因了吧?

因为这是一种完全不尊重原作者心血的盗版方式,即把原稿直接盗来雕刻成雕版,而丝毫不经过原作者同意,更不会考虑原作者发现之后的心情。

鼎鼎大名的苏东坡,便曾亲眼发现过这种腌臜事儿,怒气冲冲的吐槽道:

这段话说的其实非常愤怒,首先苏轼指出某个书市的人为了谋取暴利,经常把我的文章拿去盗印,我恨不得把他们的雕版都给砸了!

而且更可耻的是,他们还四处收集我的旧诗,汇总之后印成新的诗集进行销售,而且不光有我的,还有其他很多作者的,他们也毫不留情的盗印!

这可把大诗人苏轼气的够呛,我相信很多朋友应该没看过苏轼怒斥过谁的诗文,但这篇送给好友的信中,他却罕见的显露出自己的愤怒,可见当真是对盗印者深恶痛绝。

第二种盗印方法,也是最为卑劣的一种,是直接找到市面上的书,也不管是谁印的,直接拿来再印一遍。

这就相当于,别人吃过一次的饭,他也不嫌弃,直接倒进自己的碗里,再吃一遍,这样比喻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我想说的是,这种盗印方法几乎就是最不讲技术含量的,上述第一种好歹是直接盗刻原文,工匠都会尽量往作者本人的字迹上靠拢,以突显其笔法个性,但这第二种就是把可能是别人盗版的,或者已经被盗版好几次的书,直接拿来再盗版一次。

可想而知这种书的质量,最为要紧的还是对待原作者心血的态度,俨然丝毫不重视,只是简单的印刷一遍,就直接开卖了。

这种盗印方法,也被称为“翻印”,当然翻印的范本,不局限于其他盗版,也有可能是作者本人出资印刷的首本。

这也是为何我开头所说,朱熹看到市集上的书会大发雷霆,因为他所见到的那些书,就是通过他自己花钱印刷的版本进行盗版,这不仅严重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更严重侵犯了他的商业利益,但手法却极为拙劣,因此朱熹起初的反应正是:

就连一向儒雅随和的朱熹都忍不住觉得可笑,可想而知这种翻印的手法,即使在宋朝的盗版圈里,也是位于鄙视链最低端的那一种吧。。

第三种盗印方法,说句难听的,就比较不要脸了,咱们美其名曰,叫移花接木,而说句骂人的话,就是赤裸裸的偷梁换柱,答案正是直接署名,而书的内容却不是该位作者的,所侵犯的正是作者的署名权。

可能我描述的有些绕,那咱们来举个例子,打比方有本小说叫《张三穷游记》,作者就是张三本人,在宋朝很有名气,结果某些盗版书商看中了张三的名气,私底下悄悄写了本《李四富游记》,但是没人听说过这本书,要是发行出去,肯定不好卖。

那好办,于是盗版书商就在《李四富游记》的扉页,写上三个字:

张三·著。

这么一讲,大家就明白了吧?

所谓偷梁换柱,就是把一本没有任何名堂,甚至不是某个作者写的书,强行署上名气很大的作者姓名,然后向外销售的时候,就打着作者的“羊头”,实际卖自己的“狗肉”。

这种是最最可恨的,比前两种方法更令人发指,说句不好听的,万一当朝皇帝是个昏君,某书商想害人,直接秘密自写一本骂皇帝的书,然后署上某个作者的名字,那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这侵犯的就不仅是作者的个人权益,还包括社会名望与声誉,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没有比这种方法再为低劣的,而且那些书里的内容,作者完全不知情,基本都是书商自写自印。

为的当然是盗借有名作者的名字,使书好卖,然后大发不义之财。

类似的例子在宋朝简直不胜枚举,比如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gòu),就曾遇到过这种荒唐事儿,他先是写了一本《退居类稿》,共十二卷内容,涵盖了毕生心血所学,然后刊印发行,然而万万没想到,在出版了三年以后,江湖中突然传出一本《退居类稿外集》,上面的作者署名,正是李觏

李觏雕像

可李觏本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一脸懵逼的,因为他是写过《退居类稿》不假,但从来就没有写过这本《退居类稿外集》,这完全就是某些盗版书商,自编自印了一本《外集》,直接毫不留情的盗用了他的名字当成作者,以此获利颇丰。

而且最搞笑的是,这本《外集》中有多达一百篇文章,李觏心想,可能有两篇是我写的呢也说不定,但当他翻看以后,却被气的七窍生烟,因为全书总共多达上百篇文章,竟没有一篇出自他的笔下,更为荒谬的是,该书的刊印竟然错误百出,很多字与字都是错的,简直不成体统。

为了表达对盗版书商这一低劣行为的憎恶,李觏便把这种不满与愤恨,写在了后来的著作《皇续稿序》中:

我想,通过“刻印既甚差谬”,大家便足以体会到李觏的心情了吧,他觉得这种行为实在无法理解,荒谬至极。

如上所述,这就是宋朝盗版书商惯用的三种盗版方法,足以可见印刷术背后极其猖獗的盗版现象,长此以往,盗版书商对于作者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巨大,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更严重侵犯其个人利益与社会声誉,而碍于古代信息交流的局限性,作者想要维权,更是难如登天,不像现在,一经发现盗版或抄袭内容,第一时间就可举报,或直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然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误)”,由于盗版实在太过猖獗,很多作者为了杜绝自己的权益被侵犯,便跟这些盗版书商斗智斗勇,想出了各种令人捧腹的妙招进行应对,我就简单列举两个:

一个是在印刷出版的图书上,做一些特殊标记,一般是将书坊地址与正规出版商的姓名印在书尾处,现代书籍也均是采用这种方法,相信大家看书看到最后,都能看到一大串的出版商和出版单位的信息,而在宋朝,这种特殊的标记,时人谓之“坊号牌记”,虽然与现代的刊号等出版信息有些差别,但本质上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有的书坊为了防止盗版,还会把具体的出版时间标注出来,方便读者认知,然后会在书坊内进行备案,以便于较真的读者前来核对,比如熟悉当地书坊的某读者,买了一本《退居类稿》,一看出版时间,他感觉印象里该书坊没在那个时间印刷过该书,于是他就跑到书坊去查验,书坊工作人员就拿出记录,为他指明这本书的确是在某时间段内印刷,这样一来,就能确定这本书是作者搜权印刷的“正版”,而非盗版。

另外还有官府亲自出来发声明,勒令对某些书籍进行版权保护,但这种防盗版的方法,恕我直言,在侦查技术并不是那么完善的古代,要想通过某本盗版书直接找到刁钻狡猾的盗版书商,并非朝夕之间的易事,很可能他刚盗版印出,紧接着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所以即使官府会帮助维权,并发布公告警示盗版书商,但实际上收获的维权作用却非常小,当然也不排除能够成功保护版权的可能性,只是我个人认为,相比于各种客观条件并不完善的宋朝,要想以此将盗版现象完全杜绝,几乎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事情。

首先比较大的一点阻碍,就是读者也并非人人愿意掏更多的钱去买正版,而这也是盗版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古还是今,文学作者们对于盗版的态度始终一脉相承,均是深恶痛绝,随着近几年的文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现在对待版权意识的逐渐加强,盗版现象已经呈现出惊人的消失速度,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再看到过盗版书籍流通。

这其中的原因我个人向书商朋友了解过,据他们讲,一是盗版书的利润空间与销售渠道,随着国家打击力度的加大,而不断压缩,以前可能两三毛钱做一本盗版,然后三五块钱就能从地摊上卖出去,但现在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创城活动,导致书摊逐渐被取缔,这就进一步导致盗版书的渠道减少,没了销售渠道,自然书也就不好卖,而为了好卖,只能以低价销售,那么利润空间又会压缩,同时还由于国家大力打击盗版,加强人们的正版意识,现在即使买书,更多人还是会选择不管刊印还是质量都更为优秀的正版书籍,盗版一般都有错印甚至是不全的情况,这就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盗版的困扰。

当然我并不否定现在仍有盗版的现象存在,且大多数都直接是在线上,维权难度也不小,但相比于古代信息交换并不高效的时期,现在打击盗版的效率,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而我坚定不移的相信,随着全社会对正版意识的逐渐普及与公民正版意识的加强,不光是图书,如影像资料等文化各类载体的盗版,最终都会不复存在,而全国上下都会更加尊重原作者的智慧成果,虽然这个美好的愿景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有很大的困难要克服,但我无比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我相信在国家不断加大力度打击盗版,并逐步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享受到正版书籍的美好与快乐,也使原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最终使我们的文化更加安定且繁荣的传续给子孙后代,共创文化辉煌。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晦庵集·卷三十三》:此举殊觉可笑,然为贫谋食,不免至此,意亦可谅也。

《李氏山房藏书记》: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与陈传道五首·之三》: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板,矧欲更令人刊邪!当俟稍暇,尽取旧诗文,存其不甚恶者,为一集。以公过取其言,当令人录一本奉寄。今所示者,不唯有脱误,其间亦有他人文也。

《皇续稿序》:庆历癸未秋,录所著文曰《退居类稿》十二卷,后三年复出百余篇,不知阿谁盗去,刻印既甚差谬,且题《外集》,尤不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89801.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