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故城县三里口村,村口有一条河缓缓流过,听父亲说那就是京杭大运河。小时候,我常常喜欢坐在运河边发呆,看着这条运河,我总想着运河那头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呢?
大学毕业后,我终于有机会去北京游玩了几天,品尝了北京胡同的炸酱面、看了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还参观了北京故宫琳琅满目的珍宝展。
这本《观朝追梦》,再次翻开了我脑海中对北京的记忆,更是从历史、文化、经济的层面对北京城,对北京朝阳门进行解读。与众不同的是,这本书在每一处文字介绍后面,还附带一个二维码,可以扫码观看小视频,能更直观地感受那些前世今生的故事。
1.朝字的意义
朝,是个多音字,读zhāo的时候,指早晨,意思是一天的开始。
“朝”也读cháo,古代早晨百官议事的地方称为“朝廷”;由朝廷这层意思引申开,把君主统治的时期称为朝代。
北京城始于七百多年前忽必烈的元大都,其后明清两朝的紫禁城、内城、外城都是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并保留至今。
本书名中的“朝”,又特指朝阳门、朝阳区,因为这里是秦始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必经之路;亦是近代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明、清三代漕运水系亦汇聚于此……,现在更有大家熟知的热心助人的“朝阳群众”。
2. 京杭大运河----七百年前的生命线
“通天下粮草,惠古都民生。守人间正道,敬天下苍生。”
1271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南北运河通航,从南方运来的漕粮物资,层层叠叠“挤”到了通州。
假如走陆路再到京城,不仅效率低而且损耗大。此时有位名叫郭守敬的科学家,挺身而出,用智慧解决了由通州至元大都这段运河如何逆水行舟的问题。
他运用海拔高度测绘方法,并带队施工,引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水西流,再折向南,汇合榆河、玉泉,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转积水潭,入金闸河,再向东汇入白河。
全长82公里,每10公里设船闸一处,共设置24座船闸。完成了船可以由低处往高处走、逆水行舟的神操作。
这段运河可以直通元大都城内,解决了南粮北调的问题。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有将近二三百万石(约3000万斤)的粮食从南方直接运到京城。
这段人工运河就像是一条连接起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的大动脉,当南来北往的船只越来越多,运河沿岸的经济也不断繁荣,运河沿岸的城市也不断兴起。
1.运河文化开端----举人赶考
从2500年前,古人们就开始了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通航,不仅加速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也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对于南方赶考的举人来说,乘船走大运河那才是标配。到达京城后,不仅能感受到京师的繁华,还能与全国各地的读书人相互切磋文章才艺。
在历经1300年科举制选出来的357位状元中,南方省份的状元数量将近是北方的一倍,这也可能是从大运河一路北上赶考所带来的好运!
这条运河为我国古代南北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运河的烤鸭文化
以前每次去北京,总爱去全聚德给家里人带几只烤鸭回来,一直以为这就是北京特产。
可看了《观朝追梦》,才知道原来北京的烤鸭不是起源于北京,而是地道的南方特产。
起初是大运河的船工自己带些鸭子在船上吃,一路行船,到北京城后,吃不了的鸭子就拿出来卖钱。后来被商人发现商机,让货船多带鸭子来,慢慢北方就有了鸭子交易市场。
也有人说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爱吃烤鸭,将南京宫廷烤鸭技术带到了北京。只不过北京城的烤鸭,是根据北方口味,将甜口烤鸭改成了咸口烤鸭,并搭配半透明的荷叶饼、葱丝、黄瓜丝,蘸上甜面酱,鸭皮中的油脂混合酱香,别提多美味了!
除了烤鸭,还有老北京人爱喝的花茶也是由运河“漂来”的,还有山西的“六必居”、苏州的“稻香村”、沧州的“东来顺”,大运河把家乡的风味传递到北京,这些美食铺子后来也慢慢在老北京扎根,并传承到今天,成了北京城融汇天下的见证。
这些是南北饮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同时也打造了一条令人难忘的舌尖上的大运河。
这本书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旅游攻略,它所介绍的那些老街巷、老建筑,可能是我们每天走过的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胡同,亦或是擦肩而过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建筑。
我们从这本书穿越时空,跟着作者一起探寻朝阳门内的历史文化秘境,从那些厚重的历史故事中重新认知这里,追梦未来!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