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未来农业产业研究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乡村振兴平台,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实践机构。研究院以未来农业发展视野,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情,提供全新模式和解决方案,整合校友及相关资源,服务农业企业、各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
在宁夏西海固,他整整坚守八年,住草房,奔田头,让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在滇西边境山区,他引入最新的葡萄种植技术,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他创新果粮套种模式,为农民增收创立新途径。颠覆传统理论,推动技术变革,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有着“葡萄王”美誉的王世平。
王世平一直投身于果树种植技术的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他创立了果树根域限制理论,完全颠覆了沿袭几千年的“根深叶茂”传统果树栽培理论,推动了葡萄等果树栽培技术的变革,这项科研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葡萄领域首个国家奖。
他领衔的果树学团队也一直致力于葡萄栽培技术的推广,研究成果在全国辐射面积达130多万亩,提升了南方葡萄产业的生产水平,催化了南方葡萄的高速发展,打破了葡萄栽培‘南不过长江’的历史格局。
作为一名农业领域的科学家,王世平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在了解到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低的问题后,他不顾辛劳,考察多个地方地形地貌,最终创造性地研发出果粮套种技术,通过限制葡萄等果树对小麦肥水营养和光照状况的影响,套种果树可以保证粮果双丰收,大幅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
这项技术为我国秦、晋、冀、鲁、皖、豫等冬麦产区保护粮农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创出一条新的途径,在河南漯河、江苏连云港等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
虽然在科研领域频频取得创造性成果,但王世平从未停下脚步,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农民的脱贫和增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王世平就选择了贫穷的宁夏西海固作为自己科研事业的开端。在这个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王世平一呆就是八年。这八年间,他常开着拖拉机往返与各个地头和农户的家里,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也和他们一起在地里劳动。经过八年的时间,王世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个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也和这里的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13年,王世平课题组的张才喜教授被委派至滇西边境山区的洱源挂职副县长。在他的陪同下,王世平也多次实地考察,并发现了宾川县在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上的潜力,于是,掌握专业技术的他选择了主动出击、
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瓶颈,王世平引入葡萄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环境友好、节水节肥的新型葡萄栽培技术推广,协助宾川县成功获得省财政厅1200万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依托华侨庄园开展葡萄科技推广和示范助力宾川葡萄产业技术“二次革命”,辐射带动当地近20万亩葡萄生产,直接经济价值70多亿元。
除了在技术上进行升级指导外,王世平还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带给农民更多的实惠。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他和示范基地一起,建立了宾川县大营镇萂村产业扶贫新模式,村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00元以上,比以前翻了几番。
近20年的时间,王世平始终穿梭在各个城市的郊区,免费指导葡萄种植农户。不管是步行几个小时,还是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他坚持将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帮助果农脱贫致富。在王世平的心中,“ 比起农民的增收,自己是否有收入并不重要。”
来源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湖北省未来农业产业研究院
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