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东之澜(胡景翼将军的文化情怀)

  • 人才百科
  • 2024-01-08 07:00
  • 龙泉小编

(接上期《兴学》)

文/李问圃

胡景翼

胡景翼将军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胡彦麟常因自己年幼时家贫废学为一大憾事,因而对儿子的学习非常重视。为了使孩子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他把全家从偏僻的侯家堡迁至被称为“渭北第一名镇”的庄里镇。六岁的胡景翼被送入魏家祠堂私塾读书,开启了将军的学生时代。

将军的启蒙老师是富平县的杨志敏先生。他跟随杨先生读了六年书,把《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一些当时通行的启蒙课本读得滚瓜烂熟。他还别出心裁地把《百家姓》和《三字经》里的句子交叉背诵。杨先生在赞叹他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的同时,也深深感到他所教的启蒙课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个聪颖过人少年的求知欲望,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胡彦麟,建议他把孩子送到三原另择名师。

1904年初,胡景翼被父亲带到三原县城,拜师于赵如笃先生门下。赵先生举人出身,学识渊博,是享誉关中的一位名师。能在赵先生门下就读并非易事,而能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就更为不易。在赵先生指导下,他开始攻读经书。他把老师在 “四书” “五经”里指定的那些课文,都能熟练地背诵出来,因而受到先生格外赏识。不久,赵先生正式“开讲”,也就是一字一句地讲解经书的含义。但是这些“子曰”“诗云”之类的中国古代经典,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距甚远,几乎毫不相干。这使少年胡景翼感到枯燥、迷茫和困惑。不过,这些东西却使胡景翼打下了良好的古汉语底子,为以后博览群书,特别是研究中国古代兵法,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军在战争频仍的年代,戎马倥偬,读书几成奢望。真正开始自主自觉地读书,还是在被囚禁西安的两年间。首先,他提出請关中名儒毛昌杰為其讲经,希望获得名师指导,否则犹如“盲人骑瞎马”。 其次,制定每日的读书计划:“柔日读古文、唐詩、《论语》《孟子》,看《通鉴》;刚日读《诗》《书》《易》《春秋》,看关中张、李二先生集。”他还会在日记里记录执行情况,如“日课照常”,“因事书未读完,字亦未写,歉甚”,“本日功课读完,又看书多页,甚快乐”等。对自己读书的自我考评相当严格。另外,因为尝到了读书的好处,他也不忘劝人读书。如再三要求姜宏模“好好读书”。也写信给弟弟景铨,告诫他“不努力于读书修养,終久难成大器。”还指导夫人卢氏先从《古文观止》等书看起。

从《日记》记载的书目来看,胡景翼积累的阅读成果十分可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诗文欣赏。

胡景翼在原来的唐诗、古文外,后来又加上陶渊明、陆放翁、欧阳修、南唐二主、张瑞玑等人的诗词文章,读后常作一些简要的赏析。他尤其喜欢陶渊明诗,赞陶诗在“三百首外,得成绝响”, 连续在日记中摘录陶诗佳句,称其诗“清晖率真”“ 独步古人”, 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写下了囚楼读诗的感受:“皆觉予难得之时,读难得之诗,囚中自有乐趣”。

二是点评历史。

对清末史事的关注及与督署人员讨论史籍,足見胡景翼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他把《资治通鉴》排入日课,精心研读,并在日记中分析帝王治国理政和兴衰更替中的功过得失,如看到宋刘裕篡位史事,不恥其欺侮孤弱,以盜天下时,看晋、宋外患严重,內乱頻仍时,頗有感慨,于是写道:“予书至此,叹息者累日。”人物传记也是他特别关注的部分。如读《唐史》《李绛传》,对李绛谏君之言“忧先於事,故能無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并称赞其为“办事格言”。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历史的镜鉴对胡景翼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百尺楼,他不但读了《老子》《史记》《蜀史》《唐书》《清史》《隋唐史》,还读了《桃花扇》《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并写下了不少言简义赅的点评。如批评李世民“心胸狭隘”,“斩雄信已不应该”,而更不该“召窦建德部属,果真引起群疑”,“执政者应以此为戒”。读《唐书》《柳公轶事》后,称赞乡党柳公权“威震人主,柳公可谓强项矣。”他对《桃花扇》的评语是:“文字流畅,寓意深远,叹为观止。”对《红楼梦》的评语是:“可以看出作者不满时局,痛心欲绝。”

三是品性修养。

儒家孔孟之学对胡景翼立身行事影响大,他勉励自己效法孔孟,在戒指上刻有 “智仁勇”和“刚毅木讷”, 以当作座右铭。看王阳明的《传习录》,表示会深入研究,“以期一貫而有益身心,不欲如世人从事口耳之学。” 读曾国藩《曾文正公日记》时,他将曾国藩与自己进行比较之后,作了一番颇为深入的自我反思:“其刻苦自修处,予不能至;其好名、自大、懒惰、因循诸病,予未尝无一焉,可不儆惧乎!”此外,佛教信仰也是他拘囚时的心灵寄托。他曾花一段时日读刘仁航的《瑜珈学》,说:“数日来,觉甚益予心焉。”而《八大人觉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佛经的诵读,也让他受益多多,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四是政治理论。

胡景翼将军为陕西革命党出身,对近代政局演变与中国未来的走向和前途非常关心,这从他阅读《孙文学说》、章太炎的《国家论》《东方杂志》《万国公法要略》、小寺谦吉的《大亚细亚主义》、黄郛的《战后之世界》等书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是兵法武术。

将军既是一名武人,又任军中将帅。他历来十分重视学习强身健体、习武练拳、排兵布阵、指挥打仗方面的知识。选读了《历代战争集要》《百战奇略》《少林秘笈》以及平江向逵的《拳术》等书,又从《湘军志》《军事地理》《权谋学》等相关书籍中汲取军事战略经验。

忽然想起一副对联: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这不是跟百尺楼上的胡景翼将军颇为相像吗?

中国是诗的国度,富平自古就是诗的故乡,是《诗经》的源头之一。千百年来,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贾岛、姚合、郑谷以及明清以来无数本土诗人和外籍诗人留下了成百上千传世名篇。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震古烁今的将军诗人,如王昌龄、辛弃疾、岳飞、陆游、文天祥、戚继光等。胡景翼将军亦当为其中之一。他的诗篇气势磅礴,直抒胸臆,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正气。读他的诗,能感受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些诗,或题于庙院,或写于军帐,或吟于马背,或作于囚室,椽笔墨海,隐隐雷鸣,气吞山河,风云激荡,不失英雄豪气。

我想选出几首有代表性的诗赋以飨读者:

第一首诗是《药王山题壁》。

胡景翼将军的这首诗,写于1905年的夏天。那一年,将军仅仅十四岁。他和同窗好友王绍猷一起,来到距家二十多里的耀州城外的药王山。站立山顶,但见满山翠柏,铺天盖地,遥望关中,气象万千,顿时热血沸腾,激情难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便在药王大殿的墙壁上成诗一首:

我本一只猴,深山任我游。

他日成正果,定要反天宫。

这首诗,倾吐心志,一任自然,琅琅上口,不事雕琢。短短二十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含义。既有对现实的描述,又有对未来的向往,诗中接连运用三处比喻,抒发出这位少年英雄决心摧毁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社会的雄心壮志。在中国历史上,五岁能联、七龄会诗的“神童”似乎并不稀罕,但在十四岁的年龄段中,敢于在名山古庙挥毫题诗以向旧中国宣战的少年英雄又有何人?

第二首诗是《有感》。

有感

一九一九年三月廿六日

今日复昏,予成诗一首,一题《有感》。平仄不讲,惟言予心之所欲言尔。

大地山河有壮猷,起兵原不为封侯。

回首生灵涂炭甚,欲掣龙泉自刎头。

第三首是《哭张义安》。

哭张义安

阵云萧瑟月华寒,苍狗红羊劫未阑。

龙城飞将今何在?每饭难忘张义安。

这首诗,是胡景翼将军在张义安烈士牺牲后的锥心之作,具体时间不详。1920年12月22日公葬张义安烈士,将军以之勒石,自注:“义安阵亡后,予如失左右手。值颠沛之际,风雨之辰,未尝不痛哭流涕,反复三思。既入省,益无聊赖,感而赋此。今当公葬之日,书勒贞珉,内诸圹中,以垂久远。时庚申冬月” 。 有学者据此考察,又据原题条幅署时“乙未秋日”综合分析,诗作极有可能写于1919年秋。诗作声声含泪,字字带血,情真意切,如泣如诉。似见作者或仰天长叹,或捶胸顿足,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动容,是一首不可多得、足以流传千古的挽诗名作。

第四首是《赠日本友人佐佐木》。

赠日本友人佐佐木

一九一九年八月廿七日

早晚甚阴,亦甚热。日人佐佐木弥市由奉天(沈阳)为予寄来吴服一令,盖示不忘也。予拟为答诗。佐佐木随予在渭北甚为出力。马家寨用地雷轰开敌距之设,其功甚著。

故人万里赠绨袍,情义敢比云天高。

若非举国排日货,愿君赠我日本刀。

第五首是《登高楼歌》。

登高楼歌

登高楼而四顾兮,

南盼终南,

北望嵯峨,

西极毕原,

东尽骊阿。

俯首帝州,

忧心如沸!

忧心如沸兮,

身困网罗,

困网罗兮发悲歌。

呜呼!余之不利兮,

国将奈何;

国将奈何兮,

民将奈何!

将军诗篇流传至今的还有《囚楼咏雪两首》《感时七古》《致田玉洁、岳西峰兄》《闻李栋才被十哥裂杀》以及对联《身居百尺楼上,放眼万卷书中》等。

说将军诗文,还必须提及辛亥、丙辰两役阵亡烈士陵园。

陵园建于1917年4月,位于富平县觅子镇南门外青岗岭脚下,面积约为五亩。竖双合石碑一通,正面阴刻“辛亥、丙辰两役殉难烈士墓” ,背面为胡景翼将军撰文并草书的碑文:

辛亥、丙辰两役,吾陕诸烈士,从吾于旗鼓之下,杀敌致果,义尽归神......呜呼!铁血一生,金石千古,青山华表,感慨何如!

辛亥之役,即1911年胡景翼将军率部抗击清廷陕西总督升允之战。当时,清军分两路进犯陕西,来势凶猛。一路攻陷长武,兵临乾县城下,另一路进军已至旬邑、淳化之间,形势十分危急。胡景翼率部浴血奋战,大破清军于张户原,遂使陕西西路得以安定。丙辰之役,即1916年,胡景翼将军于富平老县城内,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陕西督军陆建章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的“中坚团”,并活捉其子陆承武的“逐陆之役”。碑文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堪称古今碑文中之上乘佳作。

最近看到一则记载,称胡景翼将军曾为河北邯郸武灵丛台题字曰:“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其内容紧扣邯郸十景之中最能够表现邯郸地理人文的滏河与紫山,不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十分准确传神。滏流东渐,静谧柔美,有通达之意;紫气西来,一反传统,寓祥瑞之气。一山一水,刚柔相济,描绘出在武灵丛台所见的古都邯郸盛景。这一刻石,至今竖于邯郸丛台城垣西墙,虽经风雨磨洗,日渐蚀损,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记得前些年携妻游函谷关时,曾见到将军亲笔题写的一副对联,是他当年在河南任上所题。可惜来去匆匆,未记下联句,深以为憾。

不经意间忽然发现,其中《有感》一诗所题小序,一语道出了将军写诗作赋的原则是:“平仄不讲,惟言予心之所欲言尔。”“诗言志” ,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写诗的开山纲领。将军所说的“惟言予心之所欲言尔” ,与此毫无二致;至于“平仄不讲”,绝非将军不知平仄,不懂格律,只是他更加注重诗义诗魂,不过分拘泥于诗联格律罢了。回头再看看将军诗联作品,哪一首不是琅琅上口?哪一副不是音韵铿锵?个别地方看似白璧微瑕,实则出于不能因律害义之考量也。

将军的诗,迥异于其他文人雅士的诗。他的诗不是用笔、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泪写成的,拿起刀剑刻成的。时隔百年的今天,我们重读其诗,总是感觉一种磅礴之势、英雄之气扑面而来,依然真真切切地听到一位爱国将领、一位民族英雄在一遍遍地哭诉,一声声地呐喊,一次次地表白。总会立马联想起遗照中那个身着戎装、威武神勇的民国上将形象!

这些诗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都不是要做一个诗人。郭沫若曾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 那么,胡将军呢?我说:将军本色是诗人,诗人本色是国士。他的诗歌是一杯杯在时代的大磨盘里研磨而成的豆浆,是一块块在社会的火炉里烧红,在社会的砧子上锻打,最后又投入社会的冷水中淬火的钢铁。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邪的搏击,爱恨的交织,文字的锤炼,感情的升华,这一切都在他的心胸中鼓荡、聚集、释放,最终转化为诗联歌赋。

这正是胡景翼将军诗心的真谛!(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问圃,男,1946年生,原富平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陕西省楹联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副会长、秦东“联坛十佳”。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征联中获奖,论文在中国楹联黄河论坛获奖。著有《李问圃文学艺术作品集》,主编《可爱的富平》《古韵钩沉》《新歌荟萃》等。2017年获富平县文学艺术功勋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97228.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