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1193万高考生走进考场,期待大家乘风破浪,金榜题名!
过去,养猪代表这“脏、乱、差”,环境很差且没有前途,小孩子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去养猪”。
而现在,养猪业逐渐智能化、科技化,员工福利和工作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投身畜牧养殖行业。农财智库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猪场场长的薪水以20万元为分界线,约40%的场长薪水在20万元以上;33%的场长薪水在15-20万元之间。
猪场场长2021和2022年薪酬情况
近几年巨头扩张,许多新建猪场急需劳动力。区别于过去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力,现在的猪场要的是高质量、专业、有学历的饲养人才。
曾经,牧原股份2万元月薪招大学生养猪的话题登上热搜。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养猪行业这一月薪并没有夸大,甚至不算很高。
“年薪50万?60万?如果你有水平,这些都不是问题。”某业内人士表示,2万元不算太高,很多技术总监和场长比这高,关键看是否有水平。
这足可见专业养猪市场的人才缺口,大规模自动化生猪养殖工厂扩产和专业人才不足的结构矛盾。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大环境的推动,知名企业的布局,还会有人觉得,大学生毕业去养猪,是一种浪费吗?如果再给你一次高考选专业的机会,你会选畜牧业吗?
今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认定,教育部等三部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现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给予公开警示的首轮建设学科,应加强整改,2023年接受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3所农业院校榜上有名。具体名单如下:
结束了一个猪场的巡查之后,陈雪宁终于回到了宿舍。
这是陈雪宁到新公司的第一个月,她也很快完成了从驻场到巡场的角色转化。步入社会快两年的她,正在努力适应第二份猪场工作的节奏。
2021年下半年开始,猪价的持续低迷让整个行业面临寒冬。裁员风波不止,降薪哭声一片。像陈雪宁这样的毕业于“风口浪尖”的应届生很多,转行的也很多。一位老师曾告诉记者,2021年,有将近80%的畜牧本科生都没有进入畜牧行业工作。
这20%是否真如外界所说,薪酬待遇不及预期?
“工资下调没关系,更愿意提升技能”
网络上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工作中吃不了苦,一不开心就炒老板鱿鱼,个性十足。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之所以有“个性”,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加年轻的资本,他们可以果断地做出选择,他们倾向于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陈雪宁是在猪场很少见到的女性。在猪场这个需要吃苦耐劳的环境下,男性的体格特征更为吃香。相较于未婚女性,猪场更愿意招聘一些夫妻组合,相对来说更稳定。
陈雪宁在2020年毕业之前就已经知悉女性在猪场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问题,但她仍然选择进入了猪场。
起因是她毕业前两段猪场实习的经验。
陈雪宁读的是兽医专业,第一次去猪场是在大学时期,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瘦了十几斤。辛苦之余带来的意外“减肥”收获,加上陈雪宁对实践生产的强烈兴趣,她“没有考虑太多”就为自己找了一份猪场的工作。
“无论我将来会做什么工作,去猪场的生产经历肯定是不能略过的。如果略过了,之后很多事情都做不了。”陈雪宁坦言,猪场的工作比较符合她的个人性格,她更喜欢劳动与收获成正比的行业。“你平时努不努力,没有领导会管你。因为你所有的工作结果都会体现在猪场的生产成绩之上。猪养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你工作有没有做到位,例如猪屎有没有铲干净,疫苗有没有打好。我非常喜欢把猪养好的成就感。”
但陈雪宁的第一份工作,并不符合她的预期。
2020年,陈雪宁本科毕业进入猪场,从事的是人工授精方面的技术员工作。原本公司答应的轮岗制度,两年过去仍然没有兑现。2020年,猪价较高,陈雪宁每个月能够拿到7000元的薪资,加上年终,分摊下来每个月大概1万元。
到了2021年下半年,猪价的低迷导致了猪场的“变相减薪”,陈雪宁每个月1500元的补贴直降500元,年终奖也不如往常。
但导致陈雪宁离职的,并不是薪资。
在承诺的转岗没有实施后,陈雪宁感觉自己在岗位上已不能接触更偏向兽医和生产的知识,“一眼就能够看到未来”,陈雪宁在紧缩的学习空间内选择了裸辞。
猪价低迷期的跳槽让陈雪宁的家人不解。
“其实猪场工作很好找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吃苦。再不济我就重新回猪场养猪呗。”陈雪宁十分豁达。2022年3月,陈雪宁入职了另一家猪场,生物安全巡查的工作让她不用驻场,但工资也相应地减少了。她告诉记者,“在猪场外部工作每年顶多能拿到13薪,每个月也是7000,一年最多也就8万多。工资下调没关系,关键在于能不能学到新知识,我相信做生产一定有发展空间。”
入职的一个月里,陈雪宁的兽医知识终于有了发挥空间。在巡场的过程中,她也能够从与猪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益,享受学习的乐趣。
“其实我妈妈劝过我不要辞职,猪场工作本来就不稳定,她更希望我能够工作几年后从猪场跳出来做行政。但如果我转行,就意味着我这几年的努力都是白废,我积攒的所有经验在别的行业其实一文不值。”陈雪宁告诉记者。
更重要的是,她在新公司的直属上司就是女性,这也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职场可能性。
“工资虽然没变化,但我心态快崩了”
不满意就走人,陈雪宁的选择更像是当下年轻人选择工作时的缩影。比起工资,他们更在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没有得到满足,当下的工作状态是否符合预期。但由于行情低迷,行业里也不乏不敢轻易跳槽的人,唐文涛就是其中一个。
唐文涛毕业的时候,正是猪价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2021年,唐文涛所在的猪场给出了1万元以上的薪资,职务是生物安全督导。一年过去,唐文涛的工资并没有因为猪价的下跌而发生过大的变化。
“我们公司并没有降薪。但我听说一个同学在另外一家公司薪资已经降到了8000-9000元,要知道一年前他们公司承诺的可是18000-19000元。”唐文涛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不过很奇怪的是,去年我面试过的一个大公司当时给出的薪资是12000-15000元,今年反而涨到了15000-18000元。我推测,现在猪场管理仍然需要抢夺优秀人才,毕竟人员素质与猪场的生产成本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唐文涛自觉幸运,但他目前的工作状态显然已经失去了激情。
与陈雪宁不同,唐文涛是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毕业。在实验室与研究陪伴了3年的唐文涛,和猪的相处似乎并没有那么融洽。
“读书的时候,总听老师说一定要在猪场沉淀两三年。我沉淀了8个月,每天都在铲粪中沉淀。”唐文涛讲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
硕士毕业但如今却在猪场里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是唐文涛对现状最大的不满。他的成长似乎已经停滞,目前的他只能在日常开会或者组织的培训中获取一点新知识,但也仅仅是纸上谈兵,猪场并没有给予他实践的环境。
他告诉记者,和他同一时期进入公司的有70人,如今只剩下50多人。“给领导发消息也不回复,即使回复了也是敷衍了事。”他形容目前的工作状态,“我在这里看不到什么希望,心态都快崩了。工资是没什么变化,但他们可能也不介意养着一堆闲人。”
“好歹是个硕士,也升了一个储备干部,等猪价好起来,拿起来就能用了呗。”电话那头传来唐文涛的苦笑。
“薪资不是主要矛盾,照顾家庭更重要”
猪价高企的两年,也是猪场招聘无比内卷的两年。本科学生转行多?没关系,各大猪场加大马力招聘硕士以上的人才。如唐文涛那般,进入人浮于事的猪场的硕士不在少数,但博士仍然比较稀缺。
博士毕业后进入猪场,往往会得到更高的薪资和更高的职位。这些在畜牧专业里浮沉了至少十年的群体,一般也不会轻易地选择转行,养殖场也就成为了他们择业时的首选。
对于这类群体来说,他们会更多地在工作、家庭二者中纠结,也更渴望能够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2019年,“稀缺人才”周源博士毕业,也为自己找了一份去猪场历练的工作。
博士学位让周源的起点高了不少,很快他就从生产督导晋升到了生产经理岗位。2020年全年,他的年薪达到了30万,年终奖甚至超过了30万元。猪价下跌的2021年,周源的薪资自然受到了影响,但也在他的意料之中。“只是象征性地减少了一点,其实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不过年终奖多半没戏了。”
已是中层领导的周源,身上背负的不仅有猪场生产成绩的压力,还有管理人员的压力。
去年四季度,周源所在的公司与他们签订了对赌协议。公司称,只要非瘟淘汰比例低于某个数值,就可以归还本金及对赌规定的倍数。但数月过去,他们的生产成绩达标,也仅仅等回了本金。
承诺没有得到兑现,公司内部的人员流动一度变大。周源称,猪场里有部分员工对行情已经不抱信心,觉得赚不到什么钱,辞职的不少。“对于一些基层员工来说,猪价高的时候工资至少也有7000来块,但猪价低迷期,生产成绩一旦变差,到手可能只有3000-4000块。”
对于周源来说,他只能尽量稳定人员,但人才的流失率仍然较大。
“去年的某个月,我们接连离职了两个博士。”周源告诉记者,“但我也能理解,因为我们公司对于博士的培养方式确实不如预期。就我的感受而言,公司好像并不知道要怎么培养博士,怎么去定位博士的角色、岗位。有可能那两位离职的博士就是觉得专业技能无法提升,比较空虚,所以离开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周源主动选择了去猪场轮岗,避免自己也变得空虚,希望能够从猪场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管理层之外的东西。
尽管周源的薪资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动,工作也还算顺风顺水,但周源告诉记者,最近他也在重新评估这份工作。
刚刚度过而立之年的他有一个小家庭,妻子工作并不在猪场所在的省份。虽然周源每个月都有6天假期,但也抵不过分居两地的思念。更重要的是,周源的妻子刚刚怀孕,他想陪她度过孕期,亲眼见证孩子的出生与成长。
猪场的封闭显然给不了他想要的生活。许多毕业之后没有留在本行业的应届生,也恰恰是因为想要逃避“封闭”而逃避了整个行业。但诚如陈雪宁所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做好接受所有苦累的准备,积极调整心态。
目前来看,刚入行猪场的员工似乎还未真切地感受到薪酬的剧烈变化。猪价低迷期带给他们的困扰,更多来自于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和目前技能提升、生活状态之间的矛盾。但行业寒冬之下,其实谁都不好过。员工如何调整心态,管理者如何给予员工更多的学习空间及生活体验,仍需要不断地磨合。
(注:本文所有受访者均为化名。)
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严秋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