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楠茜 编辑丨覃旭
"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是一个架构松散的草根组织,由一群不愿忍受就业性别歧视的青年志愿者组成。他们尝试以点对点举报的方式,来消灭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现象。
而志愿者们自己,也不断深化对性别歧视的认知,关注女性的社会生存现实。在这场为理想中的公平而行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成长,也启发了更多人。
微博账号"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的头像,由四个几何小图形组成,寓意小游戏中吃豆人的形象。一颗红色小豆子仰头张嘴,不断发出声音——豆子指代招聘广告,前方的小怪兽,代表不作为的政府部门或不整改的用人单位,而两侧的绿色小三角形,代表理想中的就业公平。
从2014年发出第一条微博至今,"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已经发布了一万多条微博,累积了47万粉丝。这个账号的背后,是一群青年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有程序员,有学新闻的,有实习律师,还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因为关注就业性别歧视而聚到一起,简称这个机构为"大队"。
根据研究数据,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约为63%,高于亚太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女性,中国女性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大,为41%。虽然中国女性在职场上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仍然面临就业性别歧视、职场发展天花板、孕期社会支持等等严峻现实问题。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早在2017年,有招聘网站对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进行调查,全国近13万职场人士参与,76%的受访者表示感受到就业性别歧视,其中22%的女性认为就业过程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2018年,大智读本科三年级,秋招季找工作,辅导员将一条写着只招男生的文职招聘信息发到年级群里,她很纳闷,女生也可以做的工作,为什么要对性别进行限制?她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多,有的很让她吃惊,比如在男少女多的外语系的朋友告诉她,以前每年有部委来招聘,学院都只推荐男生过去,现在增加女生的推荐名额,但女生也很难通过。
在招聘网站关于女性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拥有硕士学历的女性群体中,高达43%的女性认为就业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而相同学历的男性中,仅有18%有同样感受。
另一位志愿者小帆在2017年加入"大队"。她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季在律协网站上点开一条条律所招聘信息,大都要求男生优先。小帆所在的法学院男女比例是3:7,找工作的时候女生却还面临性别的门槛。她和一位男同学聊天,男同学不相信现在连律所的招聘都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直到她把他拉到电脑前,男同学不说话了。
"好像找到了原因,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领导层的女性这么少,因为最开始去推荐去选拔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倾斜。"她们越关注这个问题,就越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2020年10月14日,"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发布的一条微博得到了两千余次转发,来信者举报湖北省公务员选调生招录性别歧视。官网发布的《2020年湖北省选调生第二批招录职位计划表》显示,包括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十堰市等地区招聘多个岗位、多个专业背景的选调生,明确要求男女性别,其中女生招录名额不到男生一半。
在"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微博上搜索关键词"公务员",可以得到很多结果,比如江苏省组织部门选拔2020年高校选调生,要求男生不少于50%,有志愿者不止一次向有关部门投诉此事,但尚未得到回复;江西省公务员局调剂多个职位,要求男性;辽宁省招聘2020年公务员,多岗位要求男性;内蒙古自治区招聘中央驻内蒙古机关公务员,多个岗位要求男性……
"大队"的志愿者紫叶一直关注公务员招录中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抱着好奇心,她做了数据整理和筛选,发现在2019年国考招录的9657个岗位里,3成以上岗位存在性别歧视,2成以上岗位歧视女性,偏好男性的岗位是偏好女性岗位的3倍。"如果连国考都存在性别歧视,其他它用人单位难道不会上行下效吗?"紫叶在《2019年国家公务员招录性别歧视调查报告》里写道。
从2017年至今,除了撰写公务员招录性别歧视调查报告,大队的志愿者也通过寄信,向国家相关部门投诉公务员招录中存在的性别歧视。2020年3月,她们收到人社部门的回复,"公务员招录性别歧视应向组织部门反映"。此前"大队"的志愿者曾举报国家消防救援招聘消防员,要求仅限男性、女性不得报名,收到人社部门回复,"学校招生(性别歧视)应向教育部反映"。
小帆列出了国家法律对平等就业的一系列表述,其中有《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都有明确规定:保护女性有和男性平等就业的权利。
虽然法律的规定健全,但当很多就业者遭遇歧视时,并不会选择法律武器来维权。志愿者在和求职者沟通时发现,一方面就业性别歧视违法成本低,因为侵犯的是一类人群的利益,另一方面选择起诉或者仲裁,时间和经济成本高,可能遭到报复、面临失业等等。
目前"大队"有十几个固定志愿者,包括行动组、传播组、设计组和技术组,还有上百名参与举报的志愿者。大家都是网友,没有见过面,在线上以松散而紧密的方式推进着工作。
从网上的曝光和议论,走向举报,和相关部门或用人单位沟通,意味着行动和改变。每天都有人值班,负责当天的举报,向上举报的部门从妇联、人社局到组织部门,等等。
举报的工作,最早开始于2014年,那时候白纸在北京读大三,在前程无忧之类的网站上,看到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招聘信息,大部分都明确有性别要求,很多是只限男性,或者男性优先。
因为读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白纸对平等、赋权等等概念比较敏感锐,她开始在课余的间隙投诉看到的各种性别就业歧视:就着招聘启事,查询工商信息,找到有关管理部门,又按着投诉的模板版写下举报信,去学校的便宜打印店打印一摞摞材料,招聘网站的截图就是证据。
"当时觉得不公平,法律是这么写的(保护就业平等),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想要发到网上,一方面是曝光,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样,去勇敢地举报。"白纸说。
因为经常向人社局下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举报问题,她们给微博账号取了个相似的名字,还曾经被误认为是政府机构,又特意在微博简介里加上了"个人"俩字。账号在2014年10月15日号发出了第一条简短的微博,"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在行动。"
在天津读书的小安关注平权议题,加入"大队"之后,跑过一段时间学校的招聘。她向学校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投诉性别歧视的招聘,学校老师出面让招人单位把歧视信息划掉,或者撤掉写有性别的广告牌。她和白纸一起寄过信,有时候在网上搜到的单位信息不太准确,信寄出去石沉大海,有时候回复期很漫长,一个月后突然接到回信。
小安的家乡内蒙古,有一个整改案例曾是"大队"志愿者推动的。2015年,内蒙古妇联权益部向人社厅"举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布的15个招聘岗位,全注明"男性优先"。沟通后,出版社删除了性别限制条件。
也是在2015年,国内第一起因性别歧视将国企告上法庭的案例出现。马户应聘北京邮政的快递员工作,面试、试用通过,得到签约承诺,但又被对方以性别为女为由,拒绝签署劳动合同,马户将北京邮政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令用人单位公开道歉。该案被评选为"2015年性别平等十大事件"之一,2016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定为"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2015年,法院门前,马户把自行车举过头顶,以证明她可以胜任快递员的工作
"大队"的成员和马户在那几年,一起做了一些反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线下活动,在高校里得到学生的响应和支持。2019年12月,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表示要坚决禁止就业性别歧视行为,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
但很多时候,举报石沉大海,据"大队"的月报统计数据,每平均十个举报能收到一个回复。
还有涉及公务员、政法岗位的一些限制比例的招聘启事,比如某县招聘扶贫村官要求限男性,某市招聘辅警仅限男性,某省政法单位招聘法学类侦查学等专业要求男性。志愿者投诉后收到的一些回复,用人单位往往会回复称,"出于对女性的保护",因而限制女生录取,并不认为是歧视。
在白纸的印象中,六年间他们投诉了几百起,只有两起投诉,真正走到企业被罚款阶段。
而有一些整改令她们哭笑不得。之前有志愿者投诉深圳市某律所的招聘存在性别歧视,而深圳律师协会的处理方法是,把其网站上的招聘信息中涉及男女性别的字眼屏蔽掉。直到现在,到其官网上查看招聘信息,经常会出现"xx不限"、"xx优先"等空白断句的岗位要求。
虽然多地的人社局都发布新闻称,要加大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执法和监督力度,明确人员招录不得设置性别要求,拒不改正最高处以罚款,但是"大队"的志愿者们仍然会收到这些人社局发来回复,称自己无权对用人单位进行处罚,甚至有的基层人社单位自己在招聘中也要求仅限男性。
"毕竟我们是很民间的力量,如果公权力没有严格去执法、去惩罚就业性别歧视的事情,我们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白纸说。
到底什么是就业性别歧视?在我国法律中,《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均提出: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国际公约中,"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对招聘启事白纸黑字地的写明限制,容易判断,但是一些日常的实际案例,是否属于性别歧视,志愿者内部也会经常进行线上讨论。每个人对于性别歧视的认知在不断深化。
小安记得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讨论,一个是,女澡堂招聘一个女的搓澡工,另一个是,受过性侵害的女性去寻求援助,要求必须女性接待。这两个案例,是不是歧视男性?
"第一个本职工作是和性别直接相挂钩的,不算是性别歧视。"小安说,"第二个从严格意义的法律上来说,是性别歧视,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要求也不算过分份,但这样说又会被人说是双标。"
还经常引发网友议论的是,男女比例一比一,算是性别歧视吗?"大队"的一位志愿者曾经举报台州学院招聘辅导员要求男女比例1:1,接到台州市信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怎么都不能理解志愿者所认为的性别歧视,更觉得,既然你不应聘这个岗位,举报就是找茬。
"两个岗位,一个给男性,一个给女生,怎么就不公平?"
"但是为什么要设置性别要求呢?如果不设置性别要求,可能是两个男性或者两个女性。"
"比如说需要男老师去和男学生进行沟通,女老师进去女学生的宿舍,如果是这种情况呢?"
"学校就没有其他男老师和女老师了吗?"
四分钟的通话时间,这就像一场短暂的辩论,你问我答,但双方都未能理解到对方的意思,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白纸则在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中,感受到性别要求,是存在灵活余地的。广西某县的法院招聘六个岗位,全部要求男性,她向当地人社局举报之后,法院的工作人员给她来了电话。对方语气亲和地说,和领导请示过了,把六个男性改成四男二女如何?"给我的感觉很震惊,仅限男性的规定,到底是对传统的沿袭,还是因为有人不想看到更多女性员工?"
一些用人单位则态度强硬,往往以"保护女性"为由,拒绝调整。比如2020年3月份,广东东莞市辅警招聘,仅限男性,被投诉后,东莞市公安局回复称,"招聘岗位工作环境艰苦,需长期在一线从事外勤及夜间值班,危险性高、工作强度大、对体质条件要求高,男性更适合;根据《劳动法》第五十九条规定,部分岗位会对性别进行限制,不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
志愿者们找到《劳动法》的第五十九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而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是在 8 小时工作日内,人体的平均能量耗费为 2700 大卡。相当于连续打篮球或者跳绳至少6小时,"而辅警明显既不属于矿上井下,也不属于第四级体力劳动"。
也有极个别的单位认真回复。武汉某单位在被"大队"志愿者举报招聘性别歧视之后,曾经详细列出工作流程,科学计算,得出这项工作的劳动总量超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志愿者们"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对此表示信服。"。
但是她仍然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大队",志愿者们很多都是大学生或年轻的上班族,凭着一腔热情和天真做事。
"大家都有自己负责的部分和话语权,不会刻意科层化。"白纸说,在"大队"里,每个人都得到了成长,甚至人生轨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大智的毕业论文和新媒体赋权相关,本科期间她采访"大队"的志愿者、研究"大队"的工作,到研究生阶段成为固定的志愿者。她的行动力变得越来越强,不仅在"大队"做志愿者,同时也加入别的公益组织,不断为女性议题出力。
当她越来越多地和身边人谈论起性别的议题,以前不太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室友,也越来越关注公共事务了,甚至会主动地聊起相关的话题。
而小帆也在争取将性别视角代入她所从事的律师职业。前不久的一次校友聚会,师兄师姐们作为前辈,分享成为一名好律师的经验,她在最后举起手提问,从一个初入职场的女律师的角度,希望律师行业也有一些性别视角。
虽然当即遭到一些反驳,"一些女律师是因为能力不行才被歧视","不能什么都扯上性别",甚至有人问她这样问是不是想找工作。时间有限,小帆没能来得及当场反驳,但会后,有人来鼓励她,提到自己也有同样的感受。
因为和"大队"志愿者的接触,小安关注到更多的性别议题,就业歧视只是千千万万女性会遇到的问题之一,还有职场天花板、生育的社会支持不足等等。她将研究生的学习转向女性学,希望将来不仅从理论上,也从行动上支持更多女性。
小安也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以前她在朋友圈分享文章,会屏蔽父母和同学,担心他们看到之后会和自己产生一些争执。随着她在"大队"里担任的工作越来越多,和一些志愿者成了朋友,也互相分享书籍、交流观点。
小安的朋友圈和观点越来越开放给更多人看。今年假期她回到老家,和一位高中老师吃饭,老师第一次主动和她聊起自己作为女性,家庭和职业上面临的压力。
她越来越觉得,"本来是没有错的,我不能因为他们的眼光,就动摇自己对这件事的信心。"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观象台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