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丝老丝,为什么是安徽民族民间音乐呢???
对呀,为什么呢?
安徽地处江淮,是我国南北文化交融和交汇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安徽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非常繁荣,民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花鼓、花灯等等。此地区民歌以南北过渡,兼容南北特质为主要特征,结构整齐,匀称;音乐刚柔并济,明快奔放之中透露出清丽气质。
(一)、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是安徽北部民间歌舞“打花鼓”中的一首歌曲。因这种歌舞形式最早流行于凤阳,所以称为凤阳花鼓。历史上,淮河流域常发生洪涝灾害,遇到灾害,百姓只能四处逃荒,在逃荒途中,身背花鼓,手拿小锣,边敲边舞,沿街乞讨。他们所唱所舞即凤阳花鼓。
该曲调共有四个乐句,每次唱完正词段落,都会补唱四个“咚咚咚咚呛”。前四句源自《妈妈娘你好糊涂》的旋律。
目前听到的大多是1935年安娥编词,任光编曲的《凤阳花鼓》也叫《新凤阳歌》
下面这首是凤阳花鼓另一代表曲目
《王三姐赶集》是凤阳花鼓调“双条鼓”中的一首代表曲目,“双条鼓”是安徽凤阳流行的一种节奏轻盈,姿态优美的民间歌舞,歌舞时用用两根长竹片击小鼓而得名。表演时一人独唱,边唱边舞,每段间奏会有伴奏人员充当过路人(吃瓜群众)问话,形式活泼生动。
(二)、号子
《舂米号子》属于安徽农事类号子,节奏规整有力,轻快活泼。
《喊秧歌》是安徽巢县的一首田歌,巢县秧歌是长江中下游种稻区最具代表性的田歌之一,又叫做“秧号子”“喊秧歌”等,是稻农在除草、插秧时为了调节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该曲前半段为领唱段,后半段为衬腔段,众人帮腔。
戏曲
(一)、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代表性戏曲剧种,因其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因此得名。“采茶调”流入安徽后,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等结合,最早形成“两小戏”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和“三小戏”(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形式。后又受到高腔、京剧等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代表性的剧目《天仙配》、《孟姜女》、《龙女》、《女驸马》、《红楼梦》、《风尘女画家》等等
《天仙配.满工对唱》是董永在傅员外家做工,百日期满,夫妻开开心心回家途中的唱段。
《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是根据【撒帐调】、【观灯调】等创编的一首新腔,活泼、轻快。
(二)、庐剧
庐剧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原名“倒七戏”,流行于安徽境内的长江以南、江淮之间地区。传统剧目分为花腔小戏、折戏和本戏。花腔小戏以描写劳动生活和男女相爱为主。折戏和本戏大部分家庭伦理和男女爱情的悲喜剧,也有少量的神话故事和公案戏。较有影响的剧目有《讨学钱》、《双丝带》、《打芦花》、《双锁柜》等。2006年,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