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古城校尉
编辑 | 简佳
3月16日,斯瑞新材上市仪式上,当刘兴胜、寇晓康、折生阳、王文斌、胡立人、王亚龙、薛蕾等人站在一起的时候,校尉君不免有些恍惚:这种“产业新势力”就是陕西民营企业群体未来的模样吗?
我们正在酝酿一个突出结论:“短缺经济”下的60后企业家基本退出舞台,“过剩经济”下的70后初露峥嵘。
这种“大国迭代”的缩影,终于映射在陕西民营企业家群体之中。
(提示:60后、70后均为概数,主要依据其创业特点)
早在2017年7月,我们即刊文《陕西民企:老将撑局,后继无人?》一文中流露过此种预测。今日看来,似乎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我们设定的标准是:成名早、雇员多、有上市公司,且深刻改变过陕西商界等。
让我们稍稍回溯一下。
荣海:1957年生人,1991年第1个代理“康柏电脑”,1992年第1个推出利乐包的荣氏果汁,1992年第1个在西安建立连锁的“海星超市”。
吴一坚:1960年生人,1997年开出西安第1个高规格的国际球场亚健高尔夫,1998年开出西安城内最高档的世纪金花钟楼店。
郭家学:1966年生人,其赚到第一桶金非常坎坷,例如摆摊、修电脑、卖医疗器械,转折点是1996年通过收购一家负债累累的医药国企,最终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狂人。
刘建申:1956年生人,以“一枝刘”保健品创业,2002年以民企身份入主陕西第1大卖场开元商城,建立中国第1个民营三甲医院,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第1只民营医院股。
那么,今天这些创业者呢?
荣海自2008年脱手海星科技(600185)控股权之前后,历经了海星超市从停业被并购、深陷河南高速纠纷,普通公众虽然还能见到荣氏果汁,但荣海本人已从“本土一线”淡出,最近的新闻是2021年度担任安康商会名誉会长。
吴一坚的新闻在近来非常密集,旗下世纪金花(00162)已被曲江金控收购,另一上市公司金花股份(600080)已经易主,作为曾经唯一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本土一线”以此种方式淡出,令人感慨。
郭家学则在2007年遇到重创之前,几乎是“超一线”的存在。其后通过广誉远(600771)重拾声誉,但2021年已将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于山西国资委,详见《郭家学昨夜“退位”广誉远:朋友圈拒绝“英雄落幕”!》。
刘建申则是硕果仅存,出售开元商城之后果断回归医疗主业,并建起了投资几十亿的国际医学中心(在事实上通过“自我升级”重新界定了竞争门槛)。虽然当前遭遇了众所周知的困难,但仍拥有上市公司国际医学(000516)控制权,且如果没有这个众所周知的意外,2022年度就是转型之后的赢利之年。
观察这些起落,其实初步结论已经有了:
1:本土60后企业家赢在了“短缺时代”:大家创业的方向基本是消费品,无论是电脑、商城还是药品,都是“供给不足”提供了创业机遇。
2:本土60后企业家赢在了“年轻时代”:上述四位获得“上市公司”的年龄分别在42岁、37岁、33岁、46岁,在彼时资本市场上,中间两位确实是少时成名。
其实,我们撰下今文是受刘永好2020年公开发言的启发:
“以前只要有胆量,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因为商品供给不足。如今时代变了,市场饱和,什么东西你想做人家都有了,创业压力大,所以(今天)创业的第一要素是创新。”
机遇往往以另类面目现身,例如科创板与北交所,让许多“一头扎下技术的理工男”获得了历史的垂青。
▲图:刘兴胜、寇晓康、折生阳、王文斌、宫蒲玲、胡立人、王亚龙、薛蕾
王文斌:1968年生人, 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39岁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2岁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王文斌在16日的IPO仪式上说:27年前,斯瑞新材(688102)诞生于一所大学实验室,我们租赁西安理工大学铸造实验室进行了三年的研发、中试,然后搬入鱼化地区建设工厂进行产业化。
成功之日回看这些过往,其实与“60后企业家”摆地摊的辛苦程度没有差别,差异是:斯瑞新材的拳头产品“中高压电真空触头材料”无论技术、专利,还是产能、市场占有率,都处于全球领先,2019和2021年连续两次被工信部评为单项冠军。
王亚龙:1971年生人,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外贸专业,从2010年创办莱特光电(688150)起“迷恋技术驱动”,通过自研,打破发光功能材料依赖日韩的现状,成为巨头京东方(000725)发光功能材料中唯一的国内供应商。
刘兴胜:1973年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2001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其后5年在美国康宁等公司任高级研究科学家。2007年,联合西安光机所成立炬光科技(688167),专业从事中国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和生产。突出成就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芯片倒装技术的980nm单模半导体激光器模块。
薛蕾:1980年出生的薛蕾是最年轻的代表之一,从西工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博士,副教授。铂力特(688333)所依托的技术核心黄卫东教授,不但于2001年申请了中国首批关于激光立体成形技术的源头创新专利,还在2007年研制并出售了国内第一台大型金属3D打印机商用化设备。
上图中蓝晓科技(300487)的寇晓康(1967年生人)、康拓医疗(688314)的胡立人(1971年生人),也都是手握科技优势的代表性人物,前者在果汁、头孢菌素分离、拜耳母液提镓、盐湖卤水提锂等多个领域开创行业第一,后者主打的PEEK材料颅骨修补产品连续占据国内该产品第1大市场份额。
这些新面孔,在以下三点上与“60后”企业家展现了非常大的不同:
1:手持专利是杀手锏:斯瑞新材专利243项,莱特光电专利153项,炬光科技专利306项,铂力特专利245项。
2:成名多在中年之后:54岁、51岁、48岁和39岁是王文斌、王亚龙、刘兴胜和薛蕾登陆资本市场的年纪。(薛蕾略具特殊性,公司实控人折生阳在铂力特上市时54岁)
3:较早想通共同富裕:蓝晓科技、铂力特均向大量核心人员做了股权激励,其他公司高管持股早已通常。
当然,其间最具明星效应公司是隆基股份(601012)李振国,1968年生人,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靠“技术驱动”成了“全球一线”大佬。
在我们的纪录中,“不以成败论英雄”与“时势造英雄”是核心史观,我们关切的是,这一次迭代的大背景。
先说为什么60后成功在一个“短缺时代”。
如上图所示,改革开始以来,中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爆发式增长是90年代中后期,从1996年的5000元已经增至3.6万元。如果换小数据,可以看到1990年到2002年,中国大陆家族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速是8.7%,居同期全球之首。
压抑多年的消费热情与供给不足相碰撞,使得刚刚告别票证记忆的中国人,无论是面对荣海的果汁或吴一坚的商场,都报之以热烈的消费支持。因此这一阶段的企业家,只要抓住机会,甚至是“克隆”东部沿海城市的一些商业模式,在陕西“不屑于”经商的大环境下,确实拥有巨大的成功几率。
但今天70后的成功则是一个“过剩时代”。
中国做了40年的“全球工厂”,我们实在是太卷了,虽然成了“发达国家粉碎机”,但这种全球产能输出的结果,从环境、成本、前途上说大概率是不美好的。因此从2016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呼啸而来,紧接着2017年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就意味着风向标变了。如果说此时还属于“中国主动进行产业升级”的话,2020年华为事件升级之后,就属于被迫加速“创新驱动”。到了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已经没有退路的印证了“什么是改革进入深水期”。
在这些大家谁也没见过的情况下,中国迎来了“大国迭代”,民营大佬们开始意识到:“科技为王”才是出路。
好的信息是,在《“蚁象之辩”:陕西有没有“产业新势力”?》一文中,我们强烈的呼唤业内确认:陕西已经出现以科创板上市公司群体为核心的“产业新势力”,手中有绝活,赶上大风口,跑出快节奏是其典型特点。下图,即为我们彼时所做的部分统计。
面对民营企业家个人,我们还有一个感慨:
新常态下,“成名要乘早”的逻辑已经打破,埋头几十年去坐研发的“冷板凳”,才可能成就自我,这是“创新驱动”在黄金时代对“人性”的要求,也是我们前文引述王文斌“租用大学实验室创业”的原因。而70后这批企业家的成功,正在“反作用”于陕西这座科研大省,否则“秦创原”怎么会汇聚众多理工男?“专精特新”怎么会一下子翻倍?
最后,我们要清晰的表达:无论是60后企业家,还是70后企业,尽管有起有落,但这些人都是非常出众的创业者,在大时代写下了自己的英雄故事。
因此,我们信奉“时势造英雄”的规律,宣扬“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