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吉林市食品厂招聘信息(吉林纪事)

  • 职业人才
  • 2023-07-18 12:00
  • 龙泉小编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夏天,每座城市也都拥有独特的夏天味道。吉林城亦然。而不管世间际遇如何千姿百态,只要想到夏天,大多数人都会忆起燥热难耐时,入口的那一缕清凉。


吉林城的水井旧影

喜欢冷饮的吉林人

无独中国人,放眼世界,越是生活在热带的人越在意喝热水,越是生活在寒带的人越喜欢喝凉水。这种习惯有气候的原因,有体质的原因,也有水质的原因,总归潜移默化着凭一方水土养成了一方的习惯和传统。

在中国,生活在纬度偏高的吉林人,守着水量浩大的松花江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自古无论冬夏都有喝凉水的偏好。旧时吉林城中许多住户会在庭院中开凿深井,汲取甘冽的井水饮用。那“生”井水自带甘甜,绝无杂味,在炎炎夏日执瓢豪饮,清爽之感顿时由喉咙纵贯全身,叫人瞬时畅快。那井水也有了“井白凉水”的名号,成为吉林城的一大特色。不仅井水会被生饮,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无井住户,甚至会把从江里挑来的水,简单过滤,直接生饮。然而随着江水污染加剧和卫生常识的普及,一些吉林市民开始把生水烧开饮用——城市里喝茶比较普遍,其中回族人更为普及(《昔日吉林民间习俗》),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市民而言,除了待客时沏茶热饮充门面外,盛夏时节饮用开水,还是习惯将热水倒入茶缸晾凉成“凉白开”饮用。


旧时东北的卖水人

民国十八年(1929年),吉林城西关外修筑了自来水厂,借北山配水池向城中供水。由于管道条数有限,这种自来水在城内几乎完全通过售水亭——水楼子销售。城内水楼子数量不多,许多距离水楼子稍远的住户买水不方便,这便催生了吉林城一个特殊行业“卖水”的。卖水的有两种,一是拉水车的,二是挑水的,无论那种都是从水楼子买水,再送到住户家中赚取辛苦钱儿(通常一担水3分钱,含劳务费2分钱)。住户从那些卖水人购买水牌子(骨制,一面刻有坑点儿,一面烙有卖水人独有的记号),结合需求适量购买的自来水存在家中水缸之中,吉林民间因而派生出“穷灶坑,富水缸”的俗谚——一个家庭是否能在盛夏管够喝凉水,成了生活质量优劣的标志。


五十年代的汽水商标显示,麦精汽水就是葛瓦斯

夏天的汽泡水

对于吉林城百姓而言,再清冽的白水终是口味寡淡,称不上夏日饮品。乐于尝试新口味的吉林人一直在努力通过冰糖水、果子露之类的饮料寻找着夏季“冷饮”的新形式。据《吉林市外事志》等资料记载,晚清时,俄国商人在新开门外路北设立了“秋林公司”,十月革命后,吉林城内白俄侨民巴芬杰夫、依芬前克等人相继开设了面包店、食品店,售卖各类俄式食品。而日本商人也在吉林东关商埠设立后,蜂拥而来,开设了各式食品工厂和商店。日俄商人在倾销各自商品时,也让汽水以洋玩意儿姿态进入了吉林市市民生活。日本的汽水,俄国的葛瓦斯,交替地占领着吉林市场(《昔日吉林民间习俗》)。

1925年,吉林商人许秋葵在北山前开设了东亚汽水厂,1927年,东大马路开设了三星汽水厂,北大街夹信子胡同开设了三盛汽水厂,西关柴草市开设了自来汽水厂。伪满时期,在大和街(今铁安里胡同)和迎恩街(今西安路)又分别开设了松江汽水公司和恒茂号合资会社。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汽水开始供应吉林市场。然而面对日本汽水的野蛮倾销,以及日伪当局对各种物资的严厉管制,伪满后期,除东亚汽水厂(聘用日本技术员)外,其它汽水厂只能遭遇倒闭的命运。


吉林市啤酒厂汽水车间与东亚汽水厂一脉相承

吉林市解放后,人民政府财政局接管了东大滩已经停产的吉林东亚汽水公司(即吉林市玻璃厂厂址),更名为吉林市实业汽水厂,生产汽水和发酵葛瓦斯。不久,实业汽水厂就并入吉林市食品厂,成为汽水车间。公私合营时,又有一些私营汽水厂并入食品厂,上世纪六十年代,食品厂汽水车间迁址光华路,定名吉林市汽水厂,1973年汽水厂原地建设吉林市啤酒厂,汽水厂又成为啤酒厂的汽水车间(《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28辑》)。


此后的近三十年里,吉林市啤酒厂生产的各类汽水,在吉林市百姓生活中打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记。与当时吉林市泛滥的各种小厂生产的甜而粘口的汽水不同,啤酒厂生产的汽水将比例适宜的柠檬酸﹑香精﹑食用色素等原料在2~3个大气压作用下,与二氧化碳气体一起封存在糖水里,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溶水形成碳酸的特性,在饮用时,单纯的甜之外,增加了一种刺激的口感,让人一旦沾碰,便欲罢不能。其中松花湖牌桔子汽水含气量高、口味鲜美、清爽宜人,凭精良工艺,在1983年荣获商业部和吉林省的优质产品称号(《吉林特产风味指南》)。当年,啤酒厂的研发能力也可圈可点,这个工厂将传统的发酵葛瓦斯改造成为无酒精的汽水饮料,变名称为麦精汽水,也在在吉林市民中大受欢迎。


此外,铁路部门在嫩江街成立的滋力宝饮料公司生产的汽水,在九十年代末的吉林市具有很大影响。滋力宝还借助电视媒体,播放了大量宣传广告,这在地产饮料中尚属首创。其中一段是钓鱼爱好者在酷热难耐的夏季湖边,钓上一瓶滋力宝汽水的画面,虽然有些滑稽,但喜感十足,广告语甚至成为一些淘气孩子揶揄小伙伴的常用语,品牌传播效果颇佳。

从八十年代开始,夏季的吉林饮品市场,传统的透明汽水之外,还出现了大瓶装葛瓦斯、雪梅露,以及各种四方果汁槽盛装的果汁冷饮。那时候,由于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还没有全面普及,一些聪明的商家,会把汽水“镇”在凉水桶中,借饮料温度赢得顾客关注;在一些有菜窖的家庭中,买回的汽水饮料会被放置在菜窖里降温,以求饮用时更加劲爽——咕嘟嘟喝下凉爽汽水,再愉快地打个长嗝,至今仍是吉林市民夏日里的一种难以割舍的小享受。


刨冰

夏天的甜冰雪

对大多数吉林人来说,酷暑燥热的夏天里,汽水只会带给人“爽”,而“凉”的感觉还得通过冰来实现。从晚清直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吉林城最受欢迎的冷饮是细碎的天然冰块。烈日当空,树静风止、鸟倦虫嘶的胡同街巷里,吆喝叫卖“大块凉冰”的声音最能提起人们的兴致。一些人从城市中的“冰窖”购得小冰块,放在提篮中,盖上保暖的毛巾,走街串巷,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碎冰——花上1分钱,就可买上一块,如同食饴啜蜜一般含在口中,将凉凉的融水咽入腹中,感受那难得的一丝清凉。

进入民国之后,吉林城内还出现了冰糕(日式刨冰):冰块被手摇式工具打成冰屑,盛到碗里,浇上甜豆沙,即成为夏天里的特殊祛暑佳品。已故吉林民俗学家潘起先生回忆:冰糕只是少数卖鲜果的铺子有,称为搅冰糕的(与东南亚搅冰棍不同),物以稀为贵称为贵重品

冰棍包装纸

在吉林城,纯粹的冷饮行业始终不很发达,直到伪满时期,能够制作冰果的店铺也只有三两家,而且都为日本人经营(《古城商韵》)。当时新开门外程记号果品店辗转购得一台专门制作冰果的设备,在三十年代末开设了吉林城第一家由中国人生产经营的冰果店。然而在日伪苛政重压下,吉林城百姓生活维艰,冰制品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极度萧条。等到解放后,借助数个一五计划大项目落户吉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冰制品才迎来发展契机。《吉林市副食品志》记载,1956年,吉林市有多家冰制品私营生产业户:北平路的程记冰果店,上海路的三盛冰果店、德胜路的和顺冰果店、民主路的福记冰果店、杭州路的合群冰果店、和龙街的联友冰果店、顺城街的胜利冰果店、船营街的兴隆冰果店、北大街的荣光冰果店、兰州街的志文冰果店、河南街的新民冰果店

雪糕包装纸

上述冰果店在公私合营后合并成立了吉林市公私合营冰果厂,1968年又改称吉林市奶粉冰果厂——与吉林火车站和七商店自营专业冰果店一起支撑起冷饮业的天地。改革开放后,冰果生产业户逐年增多,冰果品种也从传统的白糖冰棍儿、奶油冰棍儿、小豆冰棍儿增加了雪糕、冰淇淋等多个品种。吉林市的大街小巷既有游动的销售车,闹市中也设有经销点。大块凉冰的吆喝声,也逐步被报菜名一样的冰果吆喝声所取代。


八十年代,一些冰果店还会以堂食的方式销售冰糕。这种冰糕和解放前的冰糕不同,像没有棍的雪糕,却比一般雪糕更松软,大致是口感略清淡的冰淇淋。冰糕由小碟子盛装,木板勺挖着吃——吃的时候会自带仪式感,比吃雪糕高级多了。这种冰糕以红旗冷饮厂生产的为最好,至今仍被许多游动商贩热销。

说到红旗冷饮厂,就不得不说到“红旗大块”,那可是百姓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产冷饮品牌。这种松软香甜的雪糕物美价廉,可以直接食用降暑,也常被爱喝啤酒的人投入啤酒杯中,一方面为啤酒降温,一方面增加啤酒口感。甚至在冰箱极度普及的今天,仍有人保留着这个喝酒习惯。红旗大块最有趣的吃法是在九十年代末,许多人家会用刀把红旗大块剔下剁碎,打入鸡蛋,加入奶粉,重新搅拌,制成为一款风靡一时的简版冰淇淋……


作为一种特殊的副食品,冷饮与市民生活水平是同步发展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喝生水的习惯渐渐被大多数市民摒弃,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喝冷热两参儿水容易拉肚。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也不必再用“运动后喝水炸肺”为借口,委婉地向家长要钱买雪糕吃。冷饮成为各种夏季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食品或一道风景。

吉林人不会忘记那些街角荫凉处的冰果车,白色木制保温箱中,棉被下面就藏着裹有蜡纸的冰棍或雪糕。也不会忘记在电影《黑三角》上映后,头戴白帽子,身穿白围裙的卖冰棍老太太一下子变得倍受关注——许多小孩子甚至三五成群,对这些无辜的老太太指指点点,揣测她们背后的故事。幸好她们的冰棍生意得到炎热天气的照顾,冰凉、甘甜的冰棍和雪糕没有被孩子们盲目抵制。

时光荏苒,如今的吉林市,地产冷饮早已经寥寥无几,甚至冷饮受欢迎程度也早已大不如前。碳酸饮料、高热量冰淇淋甚至被一些家庭划入垃圾食品的范畴,面对盛夏,人们更在意营造“冷”的环境,反倒对从前盛行的冷饮食品敬而远之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本文所用商标照片均由吉林市著名收藏家先生授权使用,严禁盗图他用

在此对先生一直以来对本人的支持鼓励致以由衷的感谢!

相关阅读:

夏虫并非不可语冰——冰箱出现前吉林城夏季“冰”凉世界由何而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54399.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