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人均保单数也呈上升趋势。尤其90后进入婚育高峰期使得这批人群逐渐成为保险消费主力。根据90后保险大数据报告,90后人均持有5张保单,远高于此前平均水平。人均保单数量的提升使得一些问题逐渐暴露:
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纸质保单直接拍照上传,电子保单手机截屏就可以。让用户以最少最简单的操作完成数据的上传。
我们自主研发的针对保单的OCR识别系统,可支持140多家保险公司的5000多种保单类型,识别准确性高,可识别元素字段达到30多个,可多维度存储有效信息,为保单报告生成提供多维度的信息。
截止到现在保险数据库共拆解15000多个保险险种,最多每个险种拆解维度达到67个,底层数据可支持各类业务的数据需求,例如:保单托管、保险对比、计划书生成等各类场景。
根据OCR识别的用户保单信息,将用户的险种信息与保险数据库的产品一一对应,通过不同的险种类型,和用户年龄性别,调用不同的运算模型,从而得出计算结果。
根据费率运算模型,计算用户年缴保费,总保费,保费占比。
根据险种类型和用户年龄性别,计算得出,各类保障额度。
例如:
根据用户年龄性别,和险种信息,计算得出保障期间对比图,如下:
根据用户年龄,性别和投保的险种信息,计算得出用户的缺口信息,如下:
根据用户年龄性别和险种信息,将每张保单关键信息都明明白白的展示在客户面前,如下:
根据计算结果,生成托管报告,将重要信息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示给用户,使用户能够一目了然的查看想看的信息。即时生成的文档也利于用户保存。
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这是所有智能产品的必备演化路径,无法逾越,保单托管要想摆脱手工处理,必须先实现保险产品的数字化,首先要获取信息不同的保险类型获取哪些信息,哪些是通用的,哪些是个性的,哪些是必填,哪些是选填,必须对保险产品和保险行业充分了解和熟悉,才能完成不同公司的不同险种的模型定制。如何表达信息,能够让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何设计信息的存储结构,对应后续的信息的传输至关重要。
当数字化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数据化,数字化是死的,是一个个文本、字段、数字、编码的定义统一。而数据化是活的,当超过两万个保险产品被数字化后,数据化的能力就会显示出来。数字之间的趋势变得一目了然,这些数据就可以为后续的数字进行定义和纠偏,并且不断的完善模型。交叉验证提高准确性。
保险的本质是对冲整个家庭风险。并不是保障个人免于风险。所有保单托管只有以家庭为单位托管才有意义。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可以把整个家庭连接到一张托管报告上,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一目了然。家庭保单整理通常从:“交钱”、“领钱”、“赔钱”、“留钱”这四个维度进行。家庭一共买过多少份保单?每年交多少钱?每份保单何时交费?这些保单分别是哪家保险公司的?分别使用哪些银行账户缴费?谁能领钱,多少岁开始领,能领多少?一般家庭推荐保障计划包含意外险、重疾险、医疗险、寿险。按计划购买、配置了相应产品后,需要明晰各险种都有多少保障? 也就是能赔多少?
排版美观和即时生成直接本来是矛盾的,只有经过不断优化,不断调试才能使得生成的pdf可读性更高,不出现表格太长分页展示,缺少表头、表格内文本溢出表格,颜色失真、偏僻字字体不一致等现象。并且可以实现添加保单,重新生成可自动添加最新保单信息。pdf可转发可下载。方便客户留存。
现在有一些保险公司有在做保单托管,但是只支持自家产品,但是对于用户来说,保单可能来自多家保险公司,把保单托管在不同的渠道中就起不到托管的作用了。针对这个情况,必须有能够无边界托管所有保险公司的所有产品才能满足客户需求。这就需要底层数据库要全,更新要快。科技赋能,服务妥帖,这才是用户想要的。
老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AI产品经理,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领域。现智能保险创业公司合伙人,希望与人工智能领域创业者多多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