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 职业人才
  • 2023-11-02 17:00
  • 龙泉小编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在孤山路28号浙江图书馆旧址的庭院里,不仅仅只有红楼和白楼两栋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穿过红楼西侧的碑廊,登上有一百多级台阶的高台,在孤山的南坡之上,还有一栋中西结合的别墅-青白山居。

青白山居为歇山式屋顶,铺着墨绿色的琉璃瓦;水泥浇筑的屋脊,粉刷成了白灰,轮廓清晰,线条分明,戗脊上也有仙人和小兽;屋檐下是传统的中式雕梁画栋、斗拱飞椽;主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高台之上外观为二层楼高,屋顶还有一层阁楼,而高台之下另隐藏了一层地下室。

青白山居当时是原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出资所建,“青白山居”的名字源于“月白风清”之意,该楼又被杭州人称作“杨虎大楼”。

1936年5月动工,费时8个月左右,总造价为当时的法币7万元,那时的门牌号为“外西湖26号”;施工单位是海丰营造厂,建筑设计师叫胡钊;整座别墅占地面积4亩6分5厘1毫,大约为3100㎡。这座三层楼的别墅,据说共有18间楼房,1间礼堂,3间平房,5间地下室。

这座宫殿式别墅动工之前,杨虎签订了一份有15页厚、包括80项内容的《杭州湖边博爱堂住宅工程合同和章程》。原来在动工之初,别墅并不叫作“青白山居”,而是冠以“博爱堂”的雅号。合同第一项便开宗明义:“本工程用意在宣传博爱二字,故有纪念性质,与平常之住宅工程不同,承揽人建造此工程时须以坚固永久为要旨。”

青白山居的三层阁楼上现为“浙江省古籍修复材料中央库”,被人们简称为“中央纸库”。保存有207种、63万张古法手工制造的古籍修复用纸,产地遍及浙江、安徽、湖南、江西、云南、台湾、西藏、新疆等等,几乎网罗了现在全国能找到的各种类型的古法手工造纸。包括起源于隋朝的纯皮树纸、明朝宣德年间的大红宣、创于明代的汪六吉净皮扎花四尺,比东汉蔡伦的造纸术还早的新疆桑皮纸、距今有1400年历史的龙游龟纹宣、盛行于清代的深色洒金宣......这些纸不仅供浙图本馆所用,还承担着浙江全省地县馆古籍修复用纸的配发。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因为樟木的气味会掩盖纸张原有的味道,纸库里采用特制的藏纸书架,使用不刷油漆的杉木,一样能防虫防蛀

2019年,青白山居作为“浙江图书馆旧址”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图书馆旧址青白山居的建筑之美

青白山居虽高处孤山南坡之上,但周边被高大的树木围绕,屋顶又与四周绿叶同色,山麓之前还有楼外楼的建筑及高墙遮挡,所以无论在苏堤或南山路远眺,还是孤山路或浙图孤山馆舍庭院内近观,都很难注意到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青白山居建在高台之上,依着山势坐北朝南,建筑四角的四个房间都向外凸出半间,建筑的平面结构犹如两边竖短中间横粗的大写字母“H”。屋顶整体为传统的歇山式屋顶,随着建筑的布局变化,屋顶四角戗脊延伸出了四个与主屋脊垂直的歇山式小屋顶。这样的衍变,使屋顶结构由一根横向的主屋脊,附带了四根竖向的侧屋脊;主屋脊两端为西式图案的正吻,山墙为绿底金色花枝图案,并开有两个圆形窗户;侧屋脊也有西式图案的正吻,小山墙为绿底金色十字图案;而四根侧屋脊又延伸出八根戗脊,每根戗脊端头上都有五个水泥浇筑的望兽,第一个很容易辨认应为骑凤仙人,中间三个小小的应为龙、凤和狮,但远看非常相似,最后一个略大的为戗兽。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也低于重檐歇山顶和重檐庑殿顶,一般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而绿色琉璃瓦,古代也只限用于王府、百官第宅和祭祀建筑等建筑。青白山居采用了绿琉璃瓦歇山式屋顶,可见建造者还是希望通过建筑表达自己不一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孤山南坡高台之上的青白山居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在西湖南岸九曜阁拍摄孤山之上的青白山居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在西湖西侧三台阁拍摄孤山之上的青白山居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在西湖东南侧大华饭店附近拍摄孤山之上的青白山居,隐隐约约只看见白色的屋脊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俯拍浙江图书馆旧址,中间红瓦顶为红楼,灰瓦顶为白楼;左下角屋顶铺着墨绿色琉璃瓦,白色屋脊为青白山居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这个角度可以清晰看到主屋脊和侧屋脊,屋顶大山墙和小山墙,以及屋脊端头的正吻和戗脊端头的望兽

青白山居高台前的登山台阶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山脚登山台阶前的地面有一副水磨石英拼画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青白山居登山台阶南侧正对孤山路的文澜书院大门,平时大门紧闭很少开启

青白山居主体建筑为西式两层高的楼房,而且层高比现代的普通建筑都高,窗户采用了铁框玻璃窗,室内的整体采光很好。屋檐下有传统的飞子、檐椽、撩檐枋、斗拱和套兽等木制结构,歇山式屋顶翼角虽保留了中式造型规格,但减少了上扬的角度。

建筑的一楼堂屋之前有抱厦,前侧共有六根对称但不均匀分布的红色檐柱。中间四根檐柱内侧为堂屋的入户门,居中为一扇略高的对开双门,两侧为略低的单门,双门和单门都是玻璃格栅木门;四根檐柱的上方,为类似垂花门的门头,不仅有四根垂莲柱,还有特别高的花板额枋,上下间隔画着精美的和玺彩绘及旋子彩绘。

四根檐柱外侧至抱厦两端檐柱的中间为外墙,各开有一扇四开的大窗户,墙体上方是同样很高的额枋,也间隔画着和玺彩绘及旋子彩绘。

抱厦中间屋顶之上为二楼堂屋外的露台,露台边沿有重檐悬山屋顶,同样是铺着墨绿色琉璃瓦,砖砌水泥包浆的屋脊。

二楼屋檐和一楼抱厦屋檐都有墨绿色的琉璃滴水和瓦当,瓦当的图案为一幅似人脸又像兽面的图案,高凸的脑门,圆鼓鼓的眼珠,大大的鼻孔,向上撅起的大嘴,加上两边滴水感觉有点像展翅的蝙蝠。

从建筑屋顶的结构特色看,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式传统建筑风格,也能多少体会到主人想通过建筑表达社会身份的设计思路。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在高台之上的青白山居正面,可以清晰看到建筑中式传统屋顶的结构细节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一楼抱厦中间四根檐柱上方的垂花门结构,四根垂莲柱,花板额枋上有精美的和玺彩绘及旋子彩绘

从不同角度看抱厦的屋顶及屋檐下方彩绘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似人脸又像兽面的瓦当,加上两边滴水感觉像展翅的蝙蝠;图中还可以清楚看到斗拱结构和檐角套兽

青白山居的建筑主体为西式的砖混结构,外墙贴着米黄色的条纹墙砖,这在民国时期的建筑中并不多见。外墙的屋檐、腰线、边角和屋基等部位,都贴着很宽的石板,从外观就很容易看出室内的分隔布局;而石板中间有传统的简单的四角内凹华板图案,个别几块石板还有雕刻精美的祥云图案。

窗户为铁框玻璃窗,中间堂屋抱厦的窗户为四开,其他房间基本上为三开,而且前后通透,所以屋内的采光特别好。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青白山居的西北角侧,可以清楚看到建筑的外墙结构

青白山居外墙的局部细节,雕刻着祥云的外墙石板非常精美

一楼堂屋内景,已经空置较长时间

屋前的平台没有遮挡,为孤山上极佳的观湖平台。平台沿着建筑东西两侧向后延伸,两侧的平台不宽,有水泥浇筑的中式石板栏杆围护。虽为西式材料制作的栏杆,但传统的寻仗、云拱、瘿项、华板和望柱等结构,都还是按照传统规格工艺制作。两侧平台后半截为台阶,向下连通建筑北侧下沉的庭院空地。

在建筑的朝东侧和朝西侧,都开有一扇侧门,门外墙侧为有精美花枝雕刻图案的条石门框,门前有窄窄的檐廊,檐廊顶上为二楼屋外的小露台。

建筑北侧为一狭长且下沉的庭院空地,地面与建筑的地下室半层高度齐平,中间有向后延伸至山壁的檐廊,檐廊下的后半截有内凹八字型的双向台阶通往地下室,檐廊下的前半截有上凸八字型的双向台阶通往一楼朝北大门。建筑朝北的大门之外,也有窄窄的檐廊,檐廊之上为二楼的屋外露台。

建筑的东侧,沿着山坡有一堵青砖叠砌的围墙,这些青砖为民国时期别墅建筑较常用的冠“倪增茂 荣记”字号青砖。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在青白山居主建筑南面的观景平台看西湖,平台边沿是水泥浇筑的中式栏杆

建筑东边的侧门及檐廊

建筑西边的侧门及檐廊,雕花的石材门框非常精美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建筑北侧下沉的空地,中间的檐廊,后侧的山壁

不同角度的北侧檐廊及檐廊下的台阶

建筑北侧二楼屋外的露台

建筑北侧庭院的山壁上,有木板铺设的栈道,可从西侧水泥浇筑的台阶登上观景

建筑东侧沿着山坡用青砖叠砌的围墙

青白山居的建造者杨虎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杨虎(1889—1966),字啸天,安徽省宁国县杨山乡人。原姓胡,年少时,生父无力抚养,将其卖与村邻杨允龙为嗣,取名德顺。少时曾入私塾读书,12岁到宁国西街魏天源药店当学徒,17岁弃店从戎,先后攻读于清军武弁学堂和两江讲武学堂。

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历任江苏军总司令、广州非常大总统府参军、上海警备司令和中国国民党第四至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授国民党陆军中将军衔。

1949年,拒赴台湾,留居上海,后寓居北京,并在6月初发表声明拥护共产党,解放后任政务院顾问。1958年,与台湾特务联系企图策动反共叛乱,事发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准予监外执行。1966年,在北京复兴医院病逝。

据传,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来杭,舟游西湖之上,一眼瞥见这座中西合璧的豪华建筑,惊讶地问道:“啥人的房子,介漂亮,好似一座宫殿!”随员据实告之,蒋即面露不悦之色,颇有微词。杨虎闻讯,情知不妙,这座耗费大量心血建造起来的宅子,他没有住过一次。

杨虎与青白山居的最后一次交集,是在1953年委托长子杨安国来杭州处理这处房产。1936年用七万法币建造的别墅,这时的省人民政府用人民币新币值7万元收购。

根据1953年1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解放前银钱业未清偿存款给付办法》可知,于1948年在银行中存入了1亿2千万法币,1953年时只可以兑换人民币新币值0.01元。查阅相关资料对比,1937年的100元法币可以买到两头大牛,到1948年时100元法币只能买到四粒大米了。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和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是何其的严重,这时省政府以人民币新币值7万元收购青白山居,还是给予了比较优厚的合理价格。


青白山居的历史往事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青白山居远景(网络图片)

青白山居自建成后,一直空置,无人斗胆入住。

1949年12月26日,浙江省文工团在青白山居主楼大厅举行成立大会,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入住者,之后一直由浙江省文化部门使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关部门将青白山居划归浙江图书馆,作藏书和古籍修复使用,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就曾藏于此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西湖文澜阁(网络图片)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文澜阁内的藏书柜(网络图片)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纂,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存放《四库全书》,乾隆效仿宁波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历经劫乱,七大书阁现存四阁,其中江南三阁仅存西湖文澜阁。而文澜阁《四库全书》命运最为曲折动人,落户杭州二百余年,经历了十二次搬迁。

1937年8月,日寇在上海金山卫登陆,杭州危在旦夕。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陈布雷的胞弟,为了防止阁书被炸毁,马上让总务组赶制木箱,以便及时搬运文澜阁《四库全书》及其他善本珍藏。8月4日清晨,由毛春翔全程押运140箱阁书和88箱善本书,由水路运往富阳渔山,并作为管理员驻守富阳渔山石马村赵宅护阁书安全。

随着局势恶化,存放富阳的阁书安全岌岌可危,而国民党教育厅此时已无暇顾及、撒手不管了,搬迁的经费和交通工具成了最大的难题。经陈训慈多方设法,在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鼎力帮助下,阁书得以从富阳安全转移,然后迁徙至建德、龙泉、贵阳,辗转数省,最后文澜阁《四库全书》被安置在贵阳地母洞,避免了这部国宝被劫掠。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民国三十一年浙江省立图书馆人员将《四库全书》转移至贵阳地母洞时所拍的图片(网络图片)

1944年11月,日寇入黔,接到毛春翔数度快函,陈训慈立马着手和教育部商量将阁书运往重庆。12月23日,阁书运抵重庆青木关,藏在教育部部长公馆隔壁瓦房中。《四库全书》保管在重庆之时,陈训慈等人发起成立“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当时是以保管妥善为理由,实际是预为以后原璧返浙之地”。

1946年5月,在保管员毛春翔等护押下,用6大卡车,历时50多天将这部文澜阁《四库全书》安全运回,于7月5日安全无恙抵达杭州。《四库全书》由西南迁回文澜阁后,因文澜阁是木结构建筑,终究难防火灾虫害。1954年3月,36000多册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再次搬家,青白山居正式成为珍藏四库全书以及善本书的藏书楼。

当时的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十分高兴,在《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史实》里写道:“解放后,由党和政府的支持,将青白山居拨归图书馆,房屋在山上,光线足,空气流通,材料是钢骨水泥,真是一所最合格的书楼,现在就请它住在里面。”张宗祥甚至建议,索性就把文澜阁的匾额移过来装到青白山居好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浙江省原省长李丰平的关怀下,经专家和巧匠的精心修缮,按藏书的严格要求,将楼面下沉、屋顶破损、白蚁侵蚀、年久失修的青白山居进行维修,改善和增设了防火、防盗、防虫、防湿等设施。浙江省图书馆将原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36000多册移藏于此,青白山居总算是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1998年,曙光路的浙江图书馆总馆建成,新馆建有现代化坚固耐久的地下书库。2002年4月,文澜阁《四库全书》被放在特制的樟木箱里,告别青白山居,全部搬入新馆地下的善本书库房。


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的历史

浙江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告成,乾隆皇帝“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允宜广布,以光文治”,“特发内帑银两,雇觅书手,再行缮写三分,分贮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内”。此即著名的贮藏《四库全书》的江南三阁。其中,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圣因寺内。按照乾隆皇帝的旨令,“全书缮峻分贮三阁后,如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陆续领出,广为传写”。

事实上,文澜阁具备了后来公共图书馆的初步功能,即对外开放,允许士子到阁抄阅,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委派有专人管理。该阁所藏《四库全书》等,后来划拨给了浙江图书馆,所以有“吾浙之有图书馆,清乾隆时已有萌芽”之说。

公共图书馆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传教士带入十九世纪末的老旧中国,对当时的读书人造成不小的精神震撼。西式图书馆所具有的“公共、开放、共享”的特质,颠覆了中国传统藏书楼“藏而不用”或难用的观念。由此,探讨强国之路的文化人形成一种共识:“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育人之道,计有三事:曰学校、曰新闻报馆、曰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创建于光绪26年,即公元1900年,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杭州藏书楼”,是具有维新思想的杭州士绅邵章、胡焕获得杭州知府朱启凤的批准,在城东菜市桥畔“东城讲舍”旧址上创办的。把藏书公开给学子阅读,是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今天浙江图书馆的前身。

邵章(1872—1953),仁和县人(当时杭州分仁和、钱塘二县)。他的祖父是著名经学家邵懿辰。邵章与知府林启为忘年交,创立杭州藏书楼之前,他辅佐林启创立西湖蚕学馆(即今天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和养正书塾(今天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

1903年,浙江学政张亨嘉及巡抚聂缉槻向朝廷奏准,将民营杭州藏书楼扩充为官方色彩的“浙江藏书楼”,在城中大方伯里(今解放路上)购得民房,改建馆舍,开放之日,门楣上悬挂的是光绪帝为之手书的匾额:“敦彝牗慧”。“藏书楼”对外开放,民众可定期前来借书、阅书,已经具有新式图书馆的特质。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浙江藏书楼旧照(网络图片)

1909年,在清廷预备立宪的政治潮流中,浙江巡抚增韫奏准,将浙江官书局并入,正式成立并定名“浙江图书馆”。

1911年,浙江提学使袁嘉谷认为,文澜阁与旧行宫相邻,可以扬朝廷之“文治”,地方又不远,出涌金、钱塘、清波三门就到,方便学子前往,而且地方清静。于是申请了文澜阁旁空地,给浙江图书馆建新馆舍,白楼就这样被盖了起来。之后浙江咨议局议决并经浙江巡抚核准,把文澜阁和《四库全书》划归浙江图书馆。

博爱堂(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浙江图书馆孤山路馆舍旧照(网络图片)

1912年,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白楼落成,为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专用建筑之一。时任浙江图书馆总理(馆长)钱恂,将《四库全书》移藏到浙图馆西面一墙之隔的红楼中。从此,《四库全书》的保护就成为浙江图书馆的常规。1912年6月公布的《浙江图书馆章程》第五十二条规定:“本馆每暑假逢阴历三伏晒书之期得为一星期以内之闭馆,预先定期登报通告,届时停止观阅。”从此,晒书作为一项常规制度,频繁见之于浙江图书馆的相关记载中。

1913年3月25日,孤山馆舍作为浙江图书馆总馆正式开放。直至1932年9月,大学路馆舍正式开放使用之前,孤山馆舍一直为浙江图书馆总馆。

1937年,抗战爆发,总馆迁至南田镇(今属温州市文成县),文澜阁《四库全书》迁至贵州地母洞等地;1945年年底,迁回复馆,以孤山馆舍为总馆。

如今,浙图搬到黄龙后,这里只剩下了古籍一个分部,全称为“浙江图书馆孤山路馆舍”,主要馆藏1949年以前的历史文献,包括普通古籍、民国时期书报刊(含缩微文献),现当代影印古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73790.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