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防治肥胖日,借此机会我们来聊聊被广大宝妈宝爸忽略的婴幼儿肥胖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0.4%,儿童肥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小孩胖点才好,婴儿肥嘛,长大了自然会抽条,胖乎乎的小宝宝营养好,不会缺乏营养。这种陈旧错误的观念,家长们一定要抛弃。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营养过剩”过剩的不是“营养”而是“能量”。过胖的宝宝,恰好因为“能量过剩”,反而更容易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
1、肥胖阻碍铁的吸收和利用
胖宝宝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超重/肥胖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7.19%,体重正常婴幼儿为1.67%。超重/肥胖的宝宝发生缺铁性贫血的概率是正常体重宝宝的4.3倍。[1]
对宝宝来说,缺铁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缺铁宝宝容易贫血、反应缓慢、脾气坏、注意力不集中等。长期缺铁,会严重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宝宝大脑变笨,学习能力下降,此外还会出现性格障碍、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等发育障碍。
2、肥胖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
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维生素D缺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维生素D具有显著的脂溶性,参与脂肪细胞的合成与分解,宝宝脂肪多,消耗的维生素D就多,导致胖宝宝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反之,由于维生素D具有抑制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可以预防肥胖,维生素D缺乏的宝宝更容易发生肥胖。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有助于骨骼生长发育。宝宝长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严重者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肥胖让宝宝更易缺钙
由于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肥胖导致维生素D缺乏,继而造成钙的缺乏。同时,缺钙的宝宝,体内的脂肪细胞合成更快,更容易发胖。
长期缺钙会阻碍宝宝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更容易出现佝偻病,年龄较大的宝宝容易出现抽筋等缺钙表现。
婴幼儿肥胖除了容易造成营养素缺乏,还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那么怎么让“胖宝宝”变成“健康宝宝”呢?
1、6个月以内的宝宝,尽量选择纯母乳喂养。
研究发现,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更不容易发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几率也更低。[2]母乳喂养的妈妈饮食应清淡有营养,不可过于油腻,以免导致母乳的油脂含量过高,喂养出“胖宝宝”。
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需要控制总奶量和进食速度。如选择奶头孔大小适宜的奶头,定时定量喂养宝宝。
研究发现,避免6个月内宝宝的体重快速增长,对预防婴幼儿超重肥胖有重要意义。[2]
2、6个月以上的宝宝,均衡饮食,控制总量。
4-6个月的宝宝开始添加辅食,要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少食多餐、不偏食挑食、避免过饱、细嚼慢咽等。
3、适当运动
大多数肥胖宝宝是因喂养不当和缺乏运动造成的,适当运动可以让宝宝更容易保持健康体重。但也有部分宝宝是因为遗传、内分泌或代谢等疾病造成的肥胖,此时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4、定期测量宝宝的体重和身长
每月测量1次体重,每三个月测量1次身长,监测宝宝的体格生长情况,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应注意宝宝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期,不能用饥饿、药物等影响生长发育的方式给宝宝减重。
5.11“我要1”,减肥要从婴幼儿抓起,长大了更难减哦!
参考文献:
[1]王琳琳,吴大吉.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与超重/肥胖的关系[J].上海医药,2020:57-59.
[2]陈笑征,李一辰.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研究[J/OL].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4[2021-05-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46.R.20210202.1456.034.html.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