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 职业人才
  • 2023-12-05 20:00
  • 龙泉小编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在《礼记 ·曲礼上》有这样一句话“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讲的是墓葬方面的规矩。尤其是“执绋”,指的是“送葬”寓意着对逝者最高的敬意,一般由下属或地位低的人做。

然而,在1954年的一场八宝山葬礼上,周总理则亲自作为“执绋”之人走在送葬的行列中,旁边还有彭德怀等多名开国将军,可见其葬礼规格的声势浩大。

这不禁令人好奇,逝者是谁?为什么能得到周总理等众多革命先辈们的特殊对待呢?

曲折的革命道路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1980年,洪学智出任解放军后勤部部长一职,这是他第二次担任。但是,在他之前,曾有一位闻名全军的人物,叫做杨立三,在后勤部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杨立三不同凡响的人生,竟然也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参军原因。

1900年,湖南长沙的一个佃户家中传出一声洪亮的婴儿啼哭声。很快,左邻右舍纷纷前来道贺,说:“杨家运气好,生个男婴,以后肯定福气多多。”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杨立三

杨父听到这些赞美之词,大手一挥,要给新出生的儿子办庆生宴,请在场的邻居们赏脸,还在宴席上,合议出儿子的名字,定为“杨立三”。

此时的杨父希望杨立三能够在未来继承家中田产,将家族发扬光大。不过,他想不到,儿子救国的集体精神要远大于管理家业的个人主义。

自杨立三懂事起,杨父将其送到私塾中学习。正因为接触知识,才让他从沉睡中醒来,明白旧时社会的黑暗,也了解百姓疾苦。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1921年,杨立三学成归来后,并未听从父亲的建议,回家照看田庄,而是毅然决然地成为家乡的教师,让更多贫穷家境的孩子能够接触到知识。

另外,他也没有停止自己对新知识与新思想的渴求,而是不断地阅读外国书籍。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封建社会结束后,百姓中依旧存在被地主与军阀压迫的悲剧。

思来想去后,杨立三决定“弃笔从戎”,参军报国。不过,当他将想法告诉父母时,不出意外地得到拒绝。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我们是普通人,你也一样。外面到处是匪患,你在家里谋个生路最安全,也能让我们安心。”

父亲苦口婆心,而母亲也梨花带雨地挽留。但杨立三心意已决,对他们说:“ 国家兵荒马乱,而我们一时的安稳又能持续到几时。不平天下,万千穷苦百姓哪能有太平生活过,我必须去,也不得不去。”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他向父母辞别,果断加入当地的湘军部队。不过,他并没有扛枪作战,而是凭借充足的文学能力,成为军中文书,此后担任过团司务长与军需官等职务。

虽然与战场上厮杀的战士们相比,杨立三的任务比较安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危险,他要带领手下人多次深入敌方领域,为军队获取物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杨立三在军队内待了不到一年时间,在察觉到个人才学尚浅后,再次回家深造。而这次家中的局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1923年初,军阀赵恒惕在湖南当地胡作非为,强取豪夺,多家赋税。各乡镇百姓们苦不堪言,而杨家也不例外,一穷二白,艰难度日。

杨立三看着赵恒惕的恶行,心中充满愤怒,随即加入到农民自发组织的抗议运动中,也因此接触到“初生”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游击支队的一员。

当谈论到选择加入我党的原因,杨立三总会郑重其事地说:“这是一支由农民发家的革命队伍,必将会为广大人民的安稳生活而奋斗。”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当时的杨立三仅仅是位名不见经传的游击战士。但是,与毛主席是同乡,也让更加深入地接触到共产主义,发展成一位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员。

然而,对我党造成重大伤害的“白色恐怖”也应时而来。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1927年,蒋介石为稳定在国民党内部的统治权力,肆意发动“四一二政变”,先后对我党成员与爱国人士展开大规模的迫害行动,而长沙作为革命的中心地点,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创伤。

当时,已经担任游击队队长的杨立三在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暴行后,立即展开反击行动,但是,由于敌众我寡,逐渐落于下势。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毛主席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与周总理领导并指挥的“秋收起义”给予蒋介石一记重击,也宣告着工农红军的成立。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与领导团体已经确定,但关于工农红军的军旗却迟迟没有规划。组织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这项艰巨又庄严的任务交给三人,分别是“何长工陈树华、杨立三”。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何长工

三人清楚这项旗帜对于红军的重要性。因此,不眠不休好久后,终于确定出以红色为底色,镰刀加斧头作为内容的红军军旗。

杨立三更是在这项任务中表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学功底。不仅亲自参与设计,还在军旗上写上“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样。

即便这副军旗在后来经过不断改动,但镰刀与斧头等模样始终未曾改变。这是中国军队的象征,也是当初革命者的理念传承。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此后,杨立三充足的后勤能力被我党看上,并委以重任。而他也不负所托,兢兢业业地在后勤部队上,为前方战士们的需求殚精竭虑。

1933年,红军大学在江西瑞金成立,各级干部作为第一批学生,入校学习。而杨立三也毫不例外地进校学校,并在不久后成为学校校务部部长。

他也因此,接触毛主席与周总理等党内领导人。但是,真正让她与周总理相熟的原因,是以命相救。

艰难处境下相互扶持的恩情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1934年,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反动第四次“围剿”,而我党由于组织决策失败后,只能暂时退出延安,保存革命的火种。

然而,这条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却是充满艰险与困难的荆棘之路。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再加上我党物资匮乏,只能作出过草地的决定,即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是青藏高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域。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毛主席

然而,尽管绿油油的草被覆盖,但并不代表着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可以利用。所有红军战士们都是强撑着身体,靠着顽强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

当时,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们也如普通战士们一样,缺衣少食,艰难地行进。可是,由于敌军的不断骚扰,再加上各军队情报的传递与分析,他们要承受更多的身体劳累。

1935年8月,周总理已经出现神色恍惚的情况,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要求休息。终于,由于体力不支,倒在了草地上。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当时,杨立三正好作为行进队伍中的后勤组组长,及时发现晕厥的周总理,连忙叫来队医为总理看病。

队医仔细检查后,神情沉重地说:“周总理因为长期的劳累与营养不良,已经出现高烧症状,必须尽快用药。”

杨立三听见后,立马跑去寻找药物,但是,这类病症的药物正好是当时红军队伍中最缺乏的一类。他只能带着遗憾回来,另外再找另一种解决办法。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右一杨立三

队医叹口气,说:“没有西药,我们只能靠传统方法为周总理缓解病痛。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周总理无法劳累行走,而队伍不能因此耽误前进策略,该如何处理呢?”

杨立三立时回答道:“既然周总理动不了,我们几个人抬担架,也要保证周总理的生命安全。”

在他的号召下,体力稍好的红军战士们组成抬担架的小队,轮流抬起主席。他们从未叫苦喊累,稳稳当当地走在泥泞的草地上。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周总理

很快,在队医的照顾下,周总理恢复了些许精神。当睁开眼睛后看到自己躺在人力担架上后,急忙挣扎着要下来。

一旁的杨立三看到周总理醒来后,兴奋地向众人报喜。而且还安慰周总理:“您的身体尚且无法独立行走,安心在担架上休息,不用担心其他事情。”

“不行,我的身体我知道,已经可以下地行走,况且还有众多比我生病更加严重的战士,他们都没有得到特殊待遇,我更加不能。”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即便周总理执意拒绝,但杨立三依旧坚定着自己的想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周总理是我们的领导人,一旦倒下,红军便如无主之兵,与敌人作战时恐怕会不战而败,得不偿失。”

周总理听闻解释后,深感杨立三的责任心,也不再婉拒。待身体彻底转好后,才下地行走。

而这次的“特殊待遇”也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始终对当初抬担架的战士们念念不忘,尤其是身先士卒的杨立三。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这也是杨立三离世后,周总理执意自降身份,为他扶柩的原因。不过,除了这份“救命之情”外,还有杨立三值得赞扬歌颂的红色精神。

卓越奉献令人敬佩

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先后在食品工业部部长与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不过,最令他感到骄傲的是,回到自己的老本行,也就是在解放军后勤部工作。

早在战争时期,杨立三主管军需后勤工作,曾经千方百计地为红军战士们寻得“三毛五”的军装。不仅起到保暖作用,还节约了军费开支。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因为走过那段艰难时期,所以他在建国后,也依旧保留着原来勤俭节约的习惯。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立三由于生病住院,未能投入后勤部的工作中。但他还是身体力行地为前线战争作出贡献。

这天,杨立三出院回家,进门看见桌子上摆着水果,心生不悦,让卫士分发给其他战士。而后接连几天,他都能看到水果,且饭菜也超出原来的制度,多了很多。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杨立三

杨立三当即发了脾气,吼道:“水果与开小灶的事情是超制度,也就是违法行为。我从未享受过,上级也没有这样要求,我希望立即恢复原来的做法,并找人给我汇报这些改变背后的原因。”

除了严于律己,杨立三也在其位谋其政,作出众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举措。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杨立三

1954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为了加大对工业化生产的资金投入,只能从其他地方节流开源。

当时,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属于“僧多肉少”。而担任部队后勤部部长的杨立三接过重任,不断在部队后勤中作出改进,为国家节约下一大笔钱。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杨立三

这些日积月累的财富,最终积攒成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力量。然而,在国家欣欣向荣之际,杨立三却承受着癌症的侵袭,患上严重的晚期恶性脑瘤。

周总理得知他患病的消息后,立即组织国内专家会诊,见众多名医手足无措后,又安排他飞往苏联,接受更高医疗水平的救治。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周总理

然而,杨立三的病情终究未能得到遏制,在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莫斯科。

周总理怀着悲愤的心情,把他的遗体运回国内,并提出以最高规格举行悼念仪式,送这位对新中国成立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者最后一程。

高域(1954年特殊葬礼)

图源网络

当时,总理在讲述悼词时,一度哽咽,足以见得他对杨立三的敬佩与尊重。

后记

杨立三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用生命保证红军的后勤补给,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保障,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世铭记与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85805.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