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及胶河缘,先言胶莱河,这是我儿时最为亲密的一条大河。胶莱河下游东畔,距河岸约4公里,离莱州湾河口约30公里,是我的家乡平度市马戈庄镇,胶莱河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养育了我和我的父老乡亲。
这条大河有多条支流,最长的支流当属胶河。胶河发源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境内的铁橛山北麓,河道弯曲北上,经胶州、穿高密,在高密、胶州东北乡与平度交界处,汇入胶莱河。
今之胶河,古时谓之胶水,历经时代的变迁。今天,我们说胶河是胶莱河的支流,在历史却是干流之上游。据考证,古之胶水即今“胶河+胶莱河北段”,胶莱河北段又名北胶莱河,故北胶莱河是古胶水的下游。
儿时,每每到胶莱河边,看着这条胶东半岛上富有历史感的河流,不仅遥想联篇,数百年前,这条河曾有过帆影点点而去、纤夫抵肩前行的短暂辉煌。
先是下游变为运河的一部分,称运粮河,又称为胶莱河;后谓“水”为“河”,上游渐称为胶河。
元朝,为使江浙稻米沿海路北运元大都,开挖了通海运河,南接沽水(大沽河)北接胶水,胶州湾得以连通莱州湾,命名为运粮河,又渐被称为胶莱河。因受海潮影响,河口极易淤塞,维护困难,元朝又只好开挖通惠河、会通河,贯通京杭大运河,运粮河即废;明代又疏浚使用,仍为淤塞所困,不几年又废。
自铁镢山胶河源头至莱州湾北胶莱河河口,“胶河+胶莱河北段”几乎纵穿了山东半岛的南北。“胶东半岛”、“胶西”、“胶州”、“胶澳”都因她而得名。
近代一些发生在胶莱河畔的历史事件,也以胶河而命名,如解放战争中发生在平度境西胶莱河畔、扭转胶东军事局面的阻击战,被称为“胶河战役”(又名三合山战役)。抗战时期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也发生在胶莱河畔,为文学家莫言写于小说、搬上银幕,为天下所闻名。
这条大河也见证了当代的发展。家乡有一条公路,名为昌平路,西去昌邑城、东到平度城,在大河上有一座石桥,原址处在解放前有一座老桥,为胶东青威烟诸地往来潍坊、淄博、济南的必经之地,老人们讲,旧时有商贾车马来来往往。我上初中时的1980年代,还有两班长途客车,每天经昌平路来往于潍坊青岛两地之间,后来长途班车都改走南面5公里处的国道308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享有国道308线地利之便的明村镇,逐渐兴起壮大,而马戈庄镇的发展则相比式微,随着乡镇合并的步伐,于2012年合并到明村镇。
河东的平度与河西的昌邑、高密乡村,因河而兴起、因河而分界。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儿时赶集,河西腔、河东腔的乡亲们聊谈交集,对方一开口就能听出是哪乡的人,河对岸的风俗习惯,也经常成为人家闲时聊谈的话题。在河东河西的集市上,昌邑下营的虾酱、平度店子的火烧、高密呼家庄的炉包,成了一方特产的代言…….
胶河风光
我是在家乡以北二十公里的新河镇上的高中,新河之名,是因明代胶莱河疏浚改道而得名。此镇紧临河岸,离莱州湾尚有七八公里,但镇北各村发展有对虾养殖。与本镇的同学聊谈,方知以北皆是渤海滩涂,河汊连通海湾,涨潮时海水可到达池洼,故能发展养虾业。
高中是山东省华侨中学,为1956年旅居印尼的华侨捐建,当时因印尼反华,子女无法上学,而共同捐资回乡建校,送子女回国内上学。华侨多为平度与昌邑籍贯,最多数的是平度新河与昌邑卜庄籍人,故学校建在隔胶莱河对望卜庄镇的新河镇,后经几十年发展,成为平度市属重点中学。
华侨中学里有着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楼和校史馆,这样的办学条件,在1990年代的县城中学也不多见的。最令我忘不了的是,图书馆楼前悬挂有额匾,题字为“兴学桑梓”,为华侨后人赠送,常令我品味海外游子思念故乡、由衷盼望民富国强之心情。
作者母校新貌
军校四年后,我来到胶东部队工作,期间某年,所在某部舟桥营进行交通保障演练,在国道308线胶莱河桥旁上架设浮桥,当时我身为军部参谋,到现地确定架桥点,得以在执行军旅任务中,又亲近了这条大河。
解放战争中的“胶河战役”,就发生在现在的明村镇国道308线周边地域,山东兵团在许世友、谭震林的指挥下,于胶莱河以东的三合山一带将国民党东进之敌合围歼击,几经转战,先后毙敌1.2万人,扭转了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的战局,从此山东战场转入反攻,胶东各地先后迎来了解放。
舟桥旅架设浮桥
五年前我脱下军装,来到胶河之源--青岛西海岸新区安家落户,又一次与胶河结缘。
那时区里尚未成立扶贫办,扶贫工作职责在区农工委,工作后,第一次分组下乡,我带小组到六汪镇和当时的胶河经济区,对省定贫困户情况进行核实,一周里走村入户,得以亲近胶河两岸的百姓,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行走间方知,铁橛山系乃胶南丘陵山地的屋脊,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胶南三大水系之风河、白马河和胶河,皆源于此。
铁橛山系绵延数十里,跨越新区六汪镇和铁山街道,东连小珠山、南接藏马山,山顶海拔595米,为区内第二高峰。铁橛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在抗战年代,得以掩护她的英勇儿女与日寇斗争,成为沂蒙山区与大泽山区的红色走廊,山区腹地的杨家山里是有名的抗日根据地。
六汪镇为山水胜地,有灵秀洁净之美。新区旧时属于胶州,镇内有古州八景之两景,“铁橛悬泉”、“胶河澄月”诉说着这里的胜名。
今天的胶河之源,亦然灵秀无限。沿国道341线进入镇内,入眼之处,皆是苍葱翠绿,高耸宽大的铁橛山如一幅秀美画屏,村落散落在如锦的原野里,清澈的胶河、白马河在山谷里蜿蜒流淌,金牛湖、山周湖一洼碧绿倒映山色,加上点缀山野间的白色风电机车,好一幅山川美丽画卷,令观者留恋不舍。
铁橛山风光
作为农业主产镇,六汪镇正呈现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五月里,千亩丹参园里花开姹紫,胜若薰衣草,引来数众花草爱好者、摄影家;六月里,成片的蓝莓园果实累累,游人们举家采摘,不亦乐乎;九月里,现代有机蔬菜园里,翠绿的胶河大白菜如婴儿列阵,一片生机盎然;隆铭畜牧场里,千头牛儿悠闲静养,享受着现代化的伺养……
前年秋天,得以完成对新区内胶河河段的遍访。作为区河长制成员单位人员,随省环保检查组,自铁橛山下的胶河源头,沿河岸一路踏勘,全程走到与胶州市分界处,虽遇连年干旱,但全河段河水尚存,足见河源植被茂密、保持水土的效果。一河清流蜿蜒北去,或见鹅鸭戏水,或见妇儿濯洗,呈现的是一派温馨的乡村水岸景色。
今年五月份,又有幸缘结胶河,成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来到六汪镇工作。原知胶河与胶莱河,来新区后,方知胶河边上还有个胶河村,因为“胶河”两字,便一直想前往驻足拜访,终于一了心愿。
胶河村,东到六汪镇7公里,紧临胶河西岸,村南1公里是国道341线,有2百多户人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村。离镇驻地较远和历史原因,村里的副业较少,主要是传统的粮油种植,村民多数到镇上企业打工,也有的进了城区生活。
夕阳下胶河
和我一起来镇上报到、负责包村工作的是区政法委机关工会主席宋文光,他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身份,两年内常住胶河村,与两委干部一起,为村庄的发展而尽力。
区政法委作为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两次来村了解情况,为村委立项修缮办公室,改善办公条件。宋文光属马,今年五十五岁,有时叫他老兄,有时叫他老宋,老宋多方努力,经与有关单位联系,村里获赠部分设备,开办服装加工惠民工厂,帮助部分妇女就近务工获得收益。
老宋勤快,进村里最爱拿起扫帚,先把大院打扫一遍。用他的话,打扫卫生,这是最简单、最应该完成的事,干干净净了,看着舒服,也给百姓带个好头,促进一下环卫工作。
我作为挂职副书记,每每参加镇党委会,除了研究落实日常工作,最多的议题是李书记带领大家围绕镇域经济发展而展开研究,在当下各地都在抢抓发展的形势下,设法找寻引进好的产业项目,尤为镇党委一班人费心。八月份,六汪镇引进了总投资7.7亿元的儒农家园项目,扩大中草药种植,并实现药材深加工,可带动五个村的村民致富。
让胶河村百姓高兴的是,十月份,镇上成功引进“大粮农业”粮油种植项目,涉及胶河和周边村庄共1万多亩的土地流转,打造高效粮油作物种植示范区,一期3千亩已经签单,项目采取“订单+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保护价收购粮食、吸纳农户参与,带动百姓种粮致富,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典范。这也正应了胶河村刘俊勋书记见面时常聊及的话“村民都盼望土地早日流转出去,既能得到流转费,又能就近打工增加收入”。
古时的胶河、现在的胶河,家乡的胶河、新区的胶河,说来道去、说东言西,絮叨啰嗦、意犹未尽,还真是舍不开的胶河缘哦。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于联军 青岛市平度人, 高考参军走入军校,在胶东某部服役二十一年,曾赴非洲腹地的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工程保障任务,2014年转业,现就职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平日里乐于笔耕,与友分享所见所思。
买海参请买“青岛琅琊野生海参“”
后六月简介:刘衍法,笔名后六月,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人。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十字会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热血情公益服务中心项目宣传推广人,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党小组成员,创办后六月公益。当兵十六年,喜欢写作、摄影、踢足球、旅游等,在知名文学网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近100万字。系青岛作家协会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其中长篇小说《墨城庵》、《琴岛爱情故事》发表签约《风起中文网》,作品发表于《中国散文网》《风起中文网》《文企联谊》《散文网》《胶南信息港》以及《青岛西海岸报》《宗初艺术传媒》《我爱西海岸》《家在黄岛》等媒体,受到读者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