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欧普拉(欧普拉)

  • 职业人才
  • 2023-12-28 17:00
  • 龙泉小编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以下表现:

  • 感觉周末和假期一晃而过,来不及感受就过去了
  • 经常丢三落四
  • 吃到撑,才想起之前本来想控制饮食的,不知不觉又吃了这么多
  • 感觉生活单调而平淡,每天重复x点一线,没什么意思
  • 缺少耐心,即使没什么要紧的事,也感觉自己一直很急躁
  • 总是沉湎于过去的回忆、或是对未来的担忧中
  • ……

如果在上述表现中,你发现自己有好多条都可以对号入座,那么,你可能正过着一种不够正念的生活。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问题的产生,其实都与这种不够正念的生活状态有关,包括:

  • 在身体方面:体重失控、睡眠紊乱、内分泌失调;
  • 在精神上:经常感到压抑、焦虑;快乐很少、遗憾很多;经常觉得自己在虚度时光,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 在工作或学习生活中:很难维持注意力,效率持续走低;完全提不起兴趣,“上班/上学如上坟”,总是在煎熬中度日;
  • 在关系方面:总觉得现在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不够好,对伴侣厌倦,感觉和朋友相处越来越无聊。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我们所说的正念是什么意思,以及不够正念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的问题。


01.正念:一种越来越流行的生活方式

近十年来,正念在逐渐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

  • 超模Miranda Kerr就是正念的一名“老粉”。在一次采访中,她提到正念不仅帮助她日常保持清晰的头脑、还陪伴她走出了抑郁。



  • “瑞秋”Jennifer Aniston提到,自己每天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正念训练。



  • 除此之外,基努里维斯、Oprah Winfrey、麦当娜、科比、Katy Perry……Ta们都是正念的支持与爱好者。



  • 连影片《星球大战》当中,绝地武士都在通过正念的方式进行“修炼”。



而在硅谷,正念不仅早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减压方式,也帮助人们更好地激发创造力:

  • 谷歌自主研发了交互式培训课程“探索内在自我”,带领员工进行正念练习,提升幸福感、领导力及修复力;
  • 已故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生前也曾长期实践正念,以保持冷静、理清思路,更好地进行创造。

Google、Nike、LinkedIn、Facebook、Twitter……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设正念课程,配备瑜伽室、冥想室,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

可以说,正念作为一种受到各界名人精英推崇的生活方式,正在这个世界上大流行。

正念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比如,如果你是苹果手机的用户,打开苹果自带的“健康”功能,你就能看到记录正念练习的页面、关于正念的简单介绍,以及APP Store榜上有名的一些相关的APP。


在心理学领域,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也建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围绕正念开展科学研究。而多项实证研究表明,正念会为我们的心智、认知能力及情绪健康带来诸多益处

正念在全球如此风靡,但对很多国内的小伙伴来说还很陌生。在后文中,我们会为大家详细讲解,什么是正念,以及正念的生活方式。

02.正念的头脑状态是什么样的?

正念,指的是对自身体验的一种时时刻刻的、没有评判的、不立即反应的觉察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觉察

觉察,指的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能够去关注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当我们觉察自己的体验,我们其实是在主动关注,在这一刻,自己究竟有哪些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毫无觉察。我们任由自己重复固有的、僵化的思维定势和情绪反应,却从来没有真正“看到”内心正在发生什么。

那,没有评判的觉察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评判。很多人对自己总是有很多负面的评判,觉得自己的某些想法是不好的,或是习惯性地指责自己,比如,“我怎么能这么自私”、“这想法太卑鄙了吧”,等等。

当我们去觉察自己有哪些想法、感受的时候,这些关于“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就像是给我们看到的画面加上了一个个滤镜,让我们的觉察“失真”。

正念需要我们在觉察自身体验的时候,先停下评判,不去预设哪些想法、情绪是好的或是不好的。

当我们拿掉那些滤镜,我们对自身体验的觉察也就随之变得更真实、更完整。这样,我们才有了机会,去看清那些从前忽略的、关于自己的部分。而看见更多,是正念的开始。

同时,只有允许自己看见,我们才可能会真正觉察到正在发生什么,而不是像平时一样,立即做出反应。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一瞬间被情绪绑架,像条件反射一样,做出自动化、无觉察的反应。比如,和他人发生冲突,前一秒感觉“气炸了”,后一秒伤人的话已经说出了口。

至于愤怒情绪的背后是什么、说的话是不是具有破坏性,在当时,我们都没能来得及看清楚。我们也看不到除了出口伤人以外其它的选项,即使它们实际上一直都存在;而在做出反应之后,我们也就失去了选择其它行动方式的机会。

正念需要我们先不做出反应,只是去觉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受。当我们拥有这种“不立即反应”的能力,我们实际上也是拥有了思考的选项:

发生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里面有没有什么误解?我要不要反应?我要做出什么反应?这样一来,我们的行动也就有了选择的余地。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依然可能做出和原来一样的行动选择,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为匆忙做出反应而后悔的可能。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能够明确我们的行为真的是自己想要做出的。

最后,我们想简单谈一谈,为什么说正念的觉察是时时刻刻的。

我们最终希望的,是可以一种正念的方式去生活——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头脑状态都是正念的。我们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现在该切换到‘正念模式’了”;时时刻刻的觉察意味着,每一个此时此刻里,我们已经是以正念的状态存在着了。


03.正念理论推崇的生活哲学是什么?

在了解到什么是正念之后,你可能会好奇:以正念的状态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吗?

正念减压的创始人乔·卡巴金博士曾提出过7项“正念的态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正念的生活状态。

在下文中,我们就结合这7点,来和大家讲一讲正念理论所认可和推崇的生活哲学。

正念提倡保持“新手心态”的生活哲学。不假设自己知道,放下过去形成的偏见和既定认知,用一种纯粹未知和好奇看待生活中的体验和信息。

时时清空自己,对于所有的经历,都怀着“第一次“一般的好奇和“全无假设”,我们才给了自己机会去体会到更多。


正念鼓励人们超越非黑即白的评判,从而看到事物更真实、也更复杂的样貌

当我们发现内心中存在着一些评判时,也不要慌张,觉察到这些评判的存在,不去进一步评价或用力消除它们。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holding on”:总是牢牢抓紧那些令我们感到愉悦的想法,抗拒那些让我们不愉快的念头。

在这样“抓紧-抗拒”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套有关自我、他人和生活的固定概念。比如,“我一定要拿第一名”、“失业了人生就完了”,等等。

Letting go指的是,我们需要放下这些固定的概念;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无论是我们想要的或是不想要的,都保持开放的心态。

正念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去觉察自己的愿望、欲求、依恋、执念和情绪,不去抓住其中的任何,而是允许它们自然地出现,也允许它们离开。

很多人都活在一种“不接纳”的状态中,试图强迫事物成为某种(它们明显不是)的状态,比如,期望父母以我们想要的方式来爱我们、期望恋人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等等。

而只有“接纳”,我们才能看到人、事、物本真的样子,获得更充分的信息。

正念鼓励我们看到、承认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不是花费更多的力气抵抗它的存在。

因此,如果在头痛的时候正念,我们的目标不是“不要头痛”;在焦虑的时候正念,我们的目标也不是“不要焦虑”。我们首先要承认头痛和焦虑的存在,才能做到接纳。接纳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平和、更平静。

特别是,你需要留意并相信你的身体带给你的线索。你的身体感受是什么?它在告诉你什么?信任这些感觉,往往是迈向关于自身真相的第一步。

正念鼓励我们感应自己的直觉、并相信它。如果某件事、某个人令我们感到不适,不要无视这份不适感,而是信任它的存在有其原因,并愿意探索它来自何处。

即使这些直觉有时并不完全准确,我们也能够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我了解、加深与自己之间的联结。与其向外求索,不如相信自己。

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当我们缺乏耐心,我们是在丢掉感受当下的机会,也是在丢掉我们的人生。所以,即使此刻感到紧张或害怕,也不必着急,不要失去对自己的耐心。

正念提倡我们保持耐心。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本来就是需要时间去完成的,就像面包等待发酵、蝴蝶等待蜕变一样。这需要我们在紧张焦虑的时刻、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允许事情发生。

许多人拼尽全力奋斗,是在追求成为某个“应该成为的样子”。但在用力追求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告诉自己,“我们此时此刻是不够好的”,并因此感到焦虑。

为了逃离焦虑的状态,我们可能会操纵自己或他人,或强求某些事发生以实现特定的结果。最终,我们可能会感到身心俱疲,分外耗竭。

正念倡导一种“非用力追求”的生活哲学。它鼓励我们放下那些用力追求的执念,只是和当下的自己待在一起,留意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深深地倾听自己(而不是马上行动)。

当觉察到自己需要休息时,可以允许自己安然地休息;当觉察到需要进一步行动时,再做出适当的行动。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讲解了正念究竟是什么,以及正念理论推崇什么样的生活哲学。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说我们需要更正念地去生活,以及如何实现正念的生活方式。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7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94028.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