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 年中央人民政府将洛阳确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业建设城市,国家 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中 7 项安排在洛阳,有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热电厂、铜加工厂等,形成了以涧西区为主的工业基地。
第一拖拉机厂选址洛阳后,吸引了相关企业在此聚集,洛阳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由于建设的需要,国家开始安排全国范围内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支援洛阳进行工业建设。这种由于工业建设迁移来的工业移民使洛阳的人口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带来的技术工人及其家属使洛阳人口总量大规模增加,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武汉的大城市。洛阳市第一档案馆统计显示,1953 年,洛阳城市总人口为 154478人,到了 1956 年洛阳口达到了231216人。这显然不是人口自然增长所能达到的,而是人口迁移带来的结果。
30多省区,外省籍占涧西区总人数的34.11%左右
“一五”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为洛阳带来大量工业移民,就工人的来源,洛阳工业人口主要来自东北、上海和广东等地。根据杨晋毅教授的课题组在1990 年代对涧西区 8 个派出所 271407 人进行的籍贯统计显示,外省籍占统计总人数的34.1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落户洛阳的几个企业中最大的一个,其职工数量占涧西区 7 个重点落户企业职工总数的 40%左右,因此,筹建期间就聚集了最多数量的工业移民。同时其职工来源非常广泛,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区,各省人数所占比例相对平均。1953 年拖拉机厂开始筹建时共有职工 314 人,1954 年 1382 人,1955 年 1668 人,1956 年 6052 人,1957 年达到 9748 人。而且这些工人中的大多数来自外省外地,《洛阳拖拉机厂外厂调入及培训回厂工人统计表》清晰地反映出这个特点。
1958 年一拖共招收工人10216 人,其中在洛阳招收 268 人,仅占新招工总人数的 2.6%,因此,招收的工人中 90%以上是外地迁移人口。一拖退休工人的的访谈中了解到:“一拖是东北的技术人员(有文化)、上海的技术骨干(有经验)、河南的行政干部和工人”,笼统来说,其它几个厂的工人来源情况与拖厂大致相同。
根据杨晋毅教授的课题组 1990 年代对涧西区 8 个派出所 271407 人进行的籍贯统计显示,河南籍为 178837 人,占总人口的 65.89%。外省籍为 92570 人,占总人口的 34.11%。这部分迁入洛阳的外省人带来了原居住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而且不同地域的外省人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审美趋向、交流语言等生活中很多领域存在着不同,但没有一种地域文化占有主流地位,所有人都需要适应与创造新的生活,因此并不会为此产生冲突。于是各地域文化交汇,形成了洛阳兼容并蓄,相互包容的日常生活形态。这也正是洛阳作为工业移民城市的魅力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