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申达集团有限公司(A股再无申达系)

  • 公司招聘
  • 2023-08-11 06:00
  • 龙泉小编


文 / 极客君


2019年12月28日,历时四年多、历经四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终于出台,这次修订是证券法颁布实施20年来的第二次全面修订。

新证券法的问世意义巨大,它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迈进的重要一步,会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ST保千(江苏保千里视像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出一则并不“愚人”的公告:因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这意味着,保千里将成为2020年第一家被强制终止上市的公司,也是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后的退市第一股。

在资本市场,保千里的大名几乎是“家喻户晓”。

风光时,它是市值暴涨400%的大牛股,最高市值达896亿元,投资者趋之若鹜,创新工厂李开复还曾两度前往保千里“朝圣”,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却是一场“骗局”。

这家公司从借壳上市时就开始造假,上市两年后业绩大变脸,董事长已经失联三年多,竟创下连续29个跌停的纪录……

如今,在监管部门对市场的劣质资产把关日趋严谨的环境下,“股市混子”的日子将不再好过。申达集团曾实际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海润光伏去年7月刚退市,保千里也将步其后尘。

对股市而言,保千里退市或许只是优胜劣汰的开始,但对于申达系来说,可能是一个集团辉煌时代的终结。


01


中国的资本市场门户成堆、派系林立。除了国资背景的力量雄霸一方外,也存在着一些力量非常强大的民营派系,他们看似低调谦和,实际影响力举足轻重。

在江苏江阴,制膜起家的申达系,无疑在中国民营经济史上留下过浓墨淡彩的一笔。

1986年,当时34岁的张国平以生产队长的身份带领42名子弟兵,出资28万元在宋家圩村买下12.4亩土地建起申港装璜彩印厂,依靠电烙铁等简陋工具生产低档塑料包装袋。

灵魂人物张国平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做生意却是一把好手,他凭借对包装业的特殊敏感和独特理解,愣是把这个小厂做成了“参天大树”。

1994年,张氏家族成立了申达集团,当时的注册资本就有11000万元。到了1996年,在行业浸淫数年的张国平还和其团队自发研制烟膜技术,成功为企业创造利润数亿元。

然而真正属于申达集团的机会还是在1997年,南京塑料包装材料总厂、内江包装材料总厂、申达集团3家公司主导发起成立中达股份,该公司是我国制膜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在此期间,中达股份另两家发起人双双遭遇债务危机,一家因债务纠纷股份被冻结,另一家因欠款股份被拍卖。申达集团顺水推舟,购得1156.8万股由此晋升为中达股份第一大股东,且此后数年一直实际控制公司。

有了上市公司的加持,申达集团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年后建立全国第一家专业化包装园区,7年后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同时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中国软塑包装行业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为明细产权,申达集团进行改制,并设立了江苏申龙创业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江苏申龙上市,主营软塑彩印、复合包装材料的生产及销售。

张国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外贸加工、中外合资以及企业上市,到2005年底,申达集团已直接和间接控股两家上市公司——江苏申龙和中达股份。

在申达集团成长过程中,张国平为企业赢得了机遇,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集团年产各种软塑包装材料销量占全国用量的15%,产品还出口亚洲、欧洲、北美许多国家,生产的香烟包装膜产品替代进口,行销国内120多家烟厂,占全国用量的三成以上。



张国平本人也收获了诸多称号:“中国包装企业十大杰出人物”、“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国优秀企业家”、“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江苏省劳动模范”……

农民出身的张国平,与其兄张国兴和其弟张国伟构成申达系铁三角控制资产超过百亿,在2005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张国兴、张国平、张国伟三兄弟以11.5亿元的财产排在第160位。

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和成绩堪称辉煌,和许多企业家一样,当企业做大做强后,张国平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多元化领域,房地产行业、典当行业、担保行业、酒店业等。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催生出一大批优秀企业,然而不少企业在追求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却陷入一种盲目地为“大”而大的误区,最终欲速而不达,例如科龙、秦池酒、爱多电器等企业比比皆是。

盲目扩张,涉足并不擅长的领域,这也将成为后来引发申达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02


十几年前,在江阴这个县级市里,明星企业多如繁星,比张国平有钱的大有人在,但能手握两家上市公司的可能只有张国平兄弟。

在A股市场,相对高调的复星系、德隆系、中植系、海航系等资本大鳄,申达系在资本市场上要低调得多。申达系之所以相对低调,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控制上市公司的方式比较隐蔽。

根据江阴市工商局的资料,申达集团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只有中达股份,持有21.66%股份,而江苏申龙第一大股东为江苏申龙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两者看似乎并无关联。

但其实江苏瀛寰是中达股份第二大股东,也是江苏申龙原第二大股东,该公司总经理金玉媛任江苏申龙总裁;江苏申龙创业集团有5名自然人股东,控股股东为持有40.43%股份的符炳方,此人曾是申达集团内的副总经理。

根据媒体当时报道,张国平就是通过这种自然人控股的方式来实际控制两家上市公司,它们表面上与申达集团没有关系,实质都属于申达系。

那时的申达集团时代还处于鼎盛时期,头戴资本圈大佬的光环使得张国平的多元化扩张之路更加肆无忌惮。截止到2007年10月,申达系已拥有5大集团、52家骨干企业。

然而漂亮的市值需要好看的业绩作为支撑,即便是当时风光无限的申达系也做不到源源不断的“输血”。多元化扩张的钱从哪里来一直是张国平苦思冥想的问题。

出于申达系和两家上市公司的特殊关系,张国平盯上了“提款机”中达股份与江苏申龙。

在上市之初,申达集团就通过资本运作,两家关联公司进行大量的体系内担保和为数不少的对外担保。2005年末,中达股份担保总额占净资产的近七成。2007年末这一比例更达到173.84%。

本来,申达集团盲目涉足房地产和类金融行业,已经让它的流动性风险高企。

2005年4月26日,太平洋建设持有股份的江海建设向华夏银行贷款4000万元人民币,严介和个人以及太平洋建设集团等出面为这次借贷作担保,同时申达集团与太平洋建设存在互保关系。

按理说,申达集团为如此财力和实力雄厚的太平洋建设做担保本可以万无一失。可是谁曾想到当年年底,太平洋就卷入了共计3.82亿元的债务诉讼债务纠纷的漩涡之中。各地商业银行对太平洋集团的诉讼书纷至沓来。

法院于是依法对其进行强制执行,通过拍卖股权变现资产抵债。2006年9月,太平洋建设资金链断裂波及到申达集团。相关债权银行追究申达集团的连带担保责任,并抽走了申达集团数亿元流动资金,一下子引爆了申达集团内部的债务问题。

曾经实力雄厚的张国平及其“申达系”遇到了自创立以来的最大危机。


03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危急关头,申达集团不得不大范围的进行资本腾挪。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中达股份和江苏申龙再次成了申达集团的资本获取对象。

2006年9月7日,江苏申龙通过协议向控股股东申龙集团买土地、酒店、证券,申达集团一个月内就从江苏申龙获得资金近两亿元。

当年12月份,资金链紧绷的申达集团并未就此收手。江苏申龙又自筹资金2.65亿元向申龙集团收购其旗下公司的部分股权和商业房产。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上市公司江苏申龙为申达集团输血高达4.6亿元之巨,已超过江苏申龙当年的营收规模(2006年营收为3.23亿元)。

在向江苏申龙抽取资金的同时,申达集团运用同样手法从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达股份获取资金5亿元。

对于两家上市公司而言,被强塞进肚子里的大量资产只是“抽血”幌子,这些劣质资产根本不会化腐朽为神奇,反倒会引起消化不良,变成难以承受的包袱。

果然,江苏申龙和中达股份在随后的一两年里,业绩双双一路下滑,连续多年出现巨额亏损,截止到2009年,扣非后的亏损总额共计超过8.6亿元。

在此期间,中达股份与江苏申龙双双紧急停牌,宣布等待控股股东讨论相关债务重组及资产重组问题。江苏省金融办出面紧急协调,牵头成立债务重组银团。

历经如此巨量的抽血行为,两家公司早已陷入了亏损的泥沼之中,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走上卖壳之路。

对于一家年净利润维持在2300万元~2500万元之间的江苏申龙而言,首先撑不住了。

2011年8月26日,停牌达两年半之久的江苏申龙几度引进投资者失败后,经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江苏申龙重大资产出售及吸收合并海润光伏事项获通过。

海润光伏于2008年初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原本拟独立IPO,不过,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经营业绩不佳,于2009年停止IPO,拟通过借壳方式实现曲线上市。

当时恰逢江阴市政府牵头对江苏申龙实施重组,彼时的江苏申龙靠政府补贴勉强度日。海润光伏瞅准时机,这才借壳成功。2012年2月17日,海润光伏复牌后,申达系成员申龙创业迅速大手笔减持套现。

江苏申龙易主后,中达股份成了申达集团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2014年5月27日,中达股份牵手保千里,后者作价30亿元借壳,评估增值率超过10倍。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股价一路攀升,申达系则通过部分减持回收资金,全部还清过桥贷款。

通过重组,中达股份获得收益约8.92亿元,原银团债务得以清偿(部分被豁免)。至此,2011年~2014年,在近三年的时间里,申达系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双双易主。

跌宕十几年,申达系从巅峰走向陨落,旗下几家重点企业最终的命运不是被吞并就是被破产重整,中达股份的破产重组也成了江苏省首例上市公司破产重组案。


04


然而这一切还没有结束,这场闹剧还差一个句号。

虽然申达集团经历了破产重组,但重组过程蕴含巨大的利益输送,各路掮客趋之若鹜,在当初两家上市公司的重组过程中就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江苏申龙卖壳海润光伏过程中,紫金电子、上海融高、金石投资、杨怀进、吴艇艇先后获得了海润光伏近7.3亿股,持股成本约为1.5元每股。

而在股权转让及增资期间,海润光伏高管的入股成本转让价格均为5元/股。海润光伏借壳上市后,公司股东三个机构和两位自然人账面收益合计超过20亿元。

值得玩味的是,在中达股份的重组过程中,上述情况再次出现。

2014年5月12日,庄敏将其持有的保千里10%的股份以10000万元的价格分别转让给陈海昌和蒋俊杰。半个月后的在重组预案中,保千里的估值已达30亿元。上述两人收益合计已达2亿元。

不仅如此,借壳上市的海润光伏和保千里“股生”也并不平坦。

2019年7月12日,海润光伏被上交所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在退市整理期中,海润的股价创下0.12元/股的最低价,直接刷新了A股历史的最低股价纪录。

要知道,2012年上市之初,海润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之一,晶体硅一体化产能位居全球第七,国内第三。

早年间,海润的“光伏教父”杨怀进看准了光伏行业的行情,投入大量资金布局下游电站项目成就了其突飞猛进。但是在全球光伏经历金融危机、能源不景气的寒冬下,杨怀进却“迎难而上”,盲目扩张,最终导致海润深陷泥潭。



2015年,杨怀进伙同陆克平控股的紫金电子等三大股东设计了连环套,集体进行超过20亿元的“清仓式减持”,一时间股民有约50亿元的资金被套牢。

杨怀进被怒不可揭的投资者赶下了台,被二次“抛弃”的海润光伏又碰上了华君系的孟广宝。

后者对光伏产业一无所知,连股东都不是就被推上董事席位,当光伏产业再次迎来政策红利时,他却不断加注房地产和金融业务,在2016年和2017年合计亏了36亿。

最终,这个史上最便宜的A股陷入最绝望的谷底。

从2020年4月10日起,保千里也预计进入退市期整理期,预计大概在5月26号终止上市,目前公司的股价只有1.05元。

与现在的境况相比,2015年公司复权股价可是高达29.89元,曾出现过7个涨停,市值最高处曾有253亿。

保千里师从乐视:先把盘子摊开,再利用定增、担保等融资手段,吸引股民、金融机构填补资金缺口。在危机爆发前,立刻套现后一走了之。

庄敏在职期间利用投资的方式转移了公司大量的资金,合计侵吞了公司约67亿,占公司总资产的63%。如今,贾跃亭跑路美国继续圈钱,庄敏也学到了这招早就已经失联。



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是因为证监会发现保千里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在重组上市过程中提供共计9份虚假协议银信评估,导致虚增标的估值作价2.73亿元的违法违规行为,由此,多骗了上市公司约1.29亿股股票。

从山巅到谷底,保千里被实控人掏空,只能黯然退市。

21世纪初, 中国民营经济处在两极分化的三岔路口,有人选择盲目多元化做大做强,也有人选择相关多元化做专做强,企业选择哪一条路都无可厚非。

然而申达系的崩盘既有时代因素也有个人原因。于它而言,短贷长投、盲目扩张产能、脱离主业加大对外投资、对外担保不谨慎,注定了收获的不是同情,而是无尽的揶揄和嘲弄。

但是于时代而言,人终究无法跳脱出生活的时代,当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发展成不受控制的逐利者的狂欢,结局早已经被注定。

可悲的是,A股再无申达系。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故事还在A股不断上演。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来源备注:

①:中国商报,《保千里成新证券法实施后退市第一股》,2020年4月10日。

②:每日经济新闻,《太平洋建设2000万资产被强卖 严介和神话是否将破》,2007年4月28日。

③:e公司,《悲情申达系!*ST海润与ST保千里的无间轮回》,2018年2月18日。

④:投资者报,《申达系没落之路:三年两度卖壳 掮客借重组暴富》,2014年6月16日。

⑤:上海证券报,《申达系遭60亿资金乱局 福布斯富豪倒在牛背上》,2007年10月12日。

⑥:第一财经日报,《*ST中达退市边缘22亿负债死结待解》,2013年5月16日。

⑦:中国经济报,《中达股份困局求解出路在重组》,2007年10月31日。

⑧:云掌财经,《史上最便宜A股——2019年,A股退市之“退市海润”(海润光伏) 》,2019年12月23日。

⑨:中国证券网,《揭开申达系“神秘面纱”》,2017年10月12日。

⑩:新京报,《申达系两度卖子两上市公司被抽血 500强梦碎》,2014年6月23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60918.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