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车帝原创 常思玥
[懂车帝原创 行业] 6月17日深夜,一则重磅新闻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这意味着在香港上市的吉利回归A股进入倒计时。
6月18日开盘后吉利的股票高开近8%,虽然具体计划仍未出炉,但距离吉利回归A股恐怕只剩最后的临门一脚,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不时传出的回归,即将照进现实。
市值已经破千亿元的吉利回归A股,无疑给业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吉利在资本市场的动作,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了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思考。
2005年,吉利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成功登陆港交所,也让其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汽车制造商。
当时的吉利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为什么要做第一个?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一次采访中我们能够看到些许端倪:“这对吉利意义重大,吉利将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在国际化道路上再迈出重要的一步……”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彼时,凭借自由舰等产品在国内刚刚站稳脚跟的吉利,开始着眼国际化,登陆港股无疑为其在海外资本的扩张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后,我们看到了吉利在海外市场的大肆扩张:2006年入股英国锰铜公司(伦敦黑色出租车的制造商);2010年在几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汽车;2013年全资收购英国锰铜控股的核心资产与业务,并将其改名伦敦出租车公司,同年2月,吉利汽车欧洲研发中心(CEVT)成立;2017年,收购宝腾与路特斯,以及美国太力飞行汽车公司。同年完成沃尔沃集团8.2%股权收购,成为第一大股东;2018年收购戴姆勒9.69%股份,拥有其表决权并成为第一大股东;2020年2月,吉利与沃尔沃正在筹划整合旗下业务……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
2017年,吉利收购宝腾、路特斯。
15年时间,耗资远超1000亿元人民币,吉利的海外收购之路能够如此快速的推进,离不开其在香港市场资本层面的灵活运作,这也是吉利当时登陆港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吉利宣布回归A股,既有外部因素驱使,也有内部规划的推动。
首先,虽然在海外进行资本扩张,但吉利最重要的业务仍然在中国大陆。
吉利官方也表示:打通境内A股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多元化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提升公司资金实力,补充公司未来布局“新四化”等战略发展所需资金。
2007年,吉利提出“宁波宣言”:从“低价战略”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的战略转型,标志着2.0时代的开启。
2015年4月,吉利博瑞的上市开启了其“3.0精品车时代”,从2016年到2019年,吉利的销量从765,851辆上涨到1,361,560辆,市场份额从2.7%增长到5.3%,自主品牌排名从第3上升到第1。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持续上扬,吉利此时回归,能够进一步挖掘潜在投资者。
其次,港股目前的状况已经无法满足吉利在业务上的投入以及版图上扩张的需求。
吉利业务版图
此前港股在为中国企业在与外界资本对接层面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但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日新月异,这种作用已经被逐渐淡化,港股的股价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
以长城汽车为例,目前A股的股价为8.14元,市值746亿元左右;而港股的股价仅为5.39港元,市值494亿港元左右。
另外进入到2020年后,疫情对全球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反而让A股显得异常稳固,抗风险性已经并不弱于港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3月时表示:与境外市场相比,中国金融市场总体比较平稳,A股市场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A股市场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投资者的行为更加理性。
一切看似水到渠成,但根据此前的一系列事实来看,吉利在资本市场的动作与其企业战略方向密切相关,那么此次回归A股、登陆科创板又有哪些意义?
不妨先来看下此前从港股回归A股的几家车企。
2011年6月,比亚迪宣布回归A股,对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融资发挥巨大作用,两个月后,长城汽车也回归了A股,为其最近几年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3月,广汽集团同样回归了A股,为广汽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上述3家A+H股的上市汽车公司,在回归A股后都绘出了一道可圈可点的发展轨迹,而吉利登陆的科创板,还与传统A股有所不同。
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该公告中明确:已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的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或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企业可试点在科创板上市。
这一公告对吉利这样的红筹企业来说创造了有利的回归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创板与传统A股有不少的区别:1.科创板采用注册制上市;2.科创板对投资者有较高门槛,因此这些投资者中投资机构的比重比较大;3. 日涨跌幅从10%上升至20%。
吉利全球研发布局
此外,科创板最重视的就是创新能力,一个企业如果符合国家战略、拥有核心技术,并且企业本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性较强,那么国家将优先扶持这类企业。甚至尚未盈利的公司也可以登录这一板块。
但与之相对的是,科创板的退市标准同样非常严格,例如“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市值均低于3亿元”就会被强制退市,并且不再适用于暂停上市、恢复上市、重新上市等程序。
联想到吉利在上周刚刚宣布进入“4.0全面架构体系造车时代”,选择回归科创板显得恰逢其时。
根据规划,未来吉利旗下的所有产品或都将在架构体系下生产,而在中国汽车品牌中,还没有一家能够做到将架构造车大范围应用,这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产方式显然符合科创板对于创新能力的一大要求。
吉利CMA架构
通过科创板,吉利也能够进一步优化其资本结构,利用好资本的力量去推进企业发展进入另一个阶段。
除此以外,就如同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在社交平台上说的那样,“在A股和香港同时上市,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嫁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资源,助力吉利科技转型与未来长期发展。”
这对于志在全球市场的吉利来说,无疑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吸引因素。
吉利目前在港股的市值是1236亿港元,参照比亚迪(港股1585亿港元,A股1820亿元人民币)、长城(港股494亿港元,A股746亿元人民币)、广汽集团(港股678亿港元,A股945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吉利在A股正式上市后,市值可能很快会突破一千亿元人民币。
届时,一家超过两千亿元市值的汽车集团将留给我们怎样的想象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