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为《空间歌剧院》的AI画作,在获奖后引发关注,甚至一度冲上热搜。
AI生成的画作,已经能在艺术比赛拿大奖了?
没错,这是真事!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古典、又略带太空感的歌剧场景,细节精湛、色彩浓丽、构图宏大。
目前AI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尚未与创作者划清关系边界,但这似乎并不影响AI创作的作品屡获大奖。
由爱尔兰艺术家主导、使用OpenAI工具生成的短片《乌鸦》,今年获得戛纳短片电影节的评委奖。
在这个动画中,人工智能将舞者变成乌鸦,跟随乌鸦在后世界末日的贫瘠景观中,通过短暂的舞蹈,直至其不可避免的消亡。
从专业角度来看短片获奖的原因,肯定不是简简单单的“AI动画”,现有的AI动画技术是帮助辅助合成,不是从什么都没有到艺术品,它需要作者给于方向以及素材。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ai动画作品风格都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是ai还是人做的。
2D动画师 Eric Lefaure 和 AI 爱好者Remi Molettee 共同合作,他们将 2D 手绘动画与 人工智能绘画工具 Disco Diffusion 相结合,描绘了各种蒸汽朋克外观的机器人,它们相结合变形创作出了各种精彩的动画效果。
除了2d动画,就连3d动画,ai都有着令人惊讶的的效果,现在交给AI,输入几句话就能搞定。
此前,AI控制的3D人体模型,基本只能“每次做一个动作”或“每次完成一条指令”,难以连续完成指令。
现在,无需剪辑或编辑,只需按顺序输入几条命令,3D人物就能自动完成每一套动作,全程丝滑无bug。
新技术的导入依然可以让我们看到,未来在动画制作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无限可能性,甚至会从不断的技术积累,引发一次行业的革命。
当中间画都可以轻而易举的用人工智能去自动生成,是不是这给一些艺术创作者,也带来了"可能被AI替代"的焦虑?
波兰概念艺术家格雷格·鲁特科夫斯基为此感到忧虑。他以油画风格的恢弘奇幻作品闻名,最近成了Stable Diffusion中最受欢迎的模仿对象之一。
他在网上搜自己的名字,蹦出的都是AI的画,自己的作品已经被淹没了。仅仅一个月,他的名字被AI作为关键词使用了93000余次,而米开朗琪罗、毕加索、达·芬奇只被使用了2000余次。最近一次采访中,鲁特科夫斯基感叹,他的职业生涯受到威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认为,AI会取代一些水平不是特别高的那些画家,但是如果要AI往高层次来进行一个攀升的话,它的难度就会非常大。现在基于重复模仿的AI技术,是缺乏对于意义内容的深入理解,在这方面人类是可以完全和机器一较高下。
知名AI绘图神器Midjourney的创始人大卫·霍尔兹,对AI艺术保持着清醒的谦卑姿态。他认为艺术往往是关于故事和情感的,但AI艺术不具备这些,AI艺术里的故事和情感,来源于使用它的人。
不过无论如何,AI美术的兴起和在商业化上的探索,都在说明这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已经进入了展开期,会在各行各业创造丰富多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