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zhonghuayingcai(重磅)

  • 公司招聘
  • 2023-08-22 10:10
  • 龙泉小编

近日,

《中华英才》半月刊刊登文章

《牢记重要嘱托 三明林改再出发》,

聚焦三明林改!

《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10月,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是中国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新闻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在北京出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主办。

全文如下:

走进福建三明

探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路径

牢记重要嘱托 三明林改再出发

无论是以林改历史为坐标,还是以林改精神为标识,三明都注定会在林改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明地处武夷山南麓,是千里闽江的源头之一。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和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三明的红色基因厚重而深远。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的8位和共和国180多位开国元勋都曾在这里战斗过。1930年,毛泽东曾在三明挥毫写下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以“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来描绘三明革命战争年代如火如荼的斗争场景。

如果说“红色”为三明种下了百折不挠的信仰基因,那“绿色”便成为新时代三明拼搏不息的奋斗主基调。

20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三明带入发展新契机。三明人从未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嘱托:“要抓好林业建设,把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统一抓好,否则,满目荒山,两手空空。”此后的漫漫改革路,三明人不动摇、不松劲、不止步,凝心聚力谋发展,久久为功抓落实,最终在“唤醒群山”的路上,绿了颜值,也暖了人心。

看生态的绿意

从三明市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图上俯瞰,三明就是一个被绿覆盖的城市,高达78.73%的森林覆盖率,超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森林蓄积量1.86亿立方米,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500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甚至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标准。饱受咽炎困扰一月有余的记者,竟在三明采访数日后,病症不治自愈,“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之一”的名头无疑是实至名归的。

看人心的绿意

三明是全国重点林区,林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2.7%。你很难想到,三明当年竟是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受制于僵化林业政策的约束,多山多林却无法让林农“靠山吃山”,苦闷的林农将满目青山称作“不开门的绿色银行”。林改后,从分离承包经营权,到让林地“变现”,再到林票、碳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出,三明将广袤的森林资源盘活,以“改”解题,点绿成“金”,真正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的康庄大道。如今,三明农民收入约三分之一来自林业,“靠山吃山”终成现实。

不止一次来过三明,可今日之三明,正如有人所讲,“让人不由得‘多看几眼’,甚至禁不住‘高看几眼’。”

三明之“名”,真正源于改革,林改自然首当其冲。林改之名,在于坚持,在于不断超越。

20世纪80年代初,三明探索集体林区改革试验之路,自觉担起解放林业生产力、兴林富民的历史重任。2013年三明新一轮林改启航,此次改革意在“深化”,触及问题也逐渐转入深层次。三明人深知,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随后,依然是立足林区发展现实,以问题为导向,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真正将老百姓的事当大事来办,向改革要动力、活力和红利,最终三明走出了林改的特色之路,也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明行动路径,这也是三明深化林改实践的基本逻辑。

三明当前的林改已进入深水区,如果说此前的系列改革均着力于阶段性的解决问题,那今日的三明,再度吹响“林改再出发”的号角,便是在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发力于系统化解决林业发展、林农增收等牵涉整个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其复杂性、艰巨性可想而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明林改工作得到了历届省委、省政府及省林业局的高度重视。

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先后3次到三明及沙县调研林改工作,对三明林改工作给予了有力指导。2021年9月,福建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会议,肯定推广三明林改做法经验。10月,福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全省及三明深化林改工作提出新要求。11月,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指出:“三明要深化林改、医改和教改,大力发展小吃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也是长期重视支持三明林改工作。2020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到三明调研指导林改工作,并为三明确定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授牌。2021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复《三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实施方案》。为推动试点市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杨超十余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

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让三明的林改工作稳步推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三明市政府还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作为林改顾问,并推出《三明市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林改再出发行动方案》,从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业金融、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林业产权融合发展机制、国有林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等八个方面进行创新,这些都是为推进三明林改再出发集智聚力。三明还拥有全国唯一一个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可以想见,三明林改将迎来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啃硬骨头,只要有利于林业发展和林农致富,我们就要大胆闯、大胆试,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取实现新的突破。”

这是三明市委书记余红胜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讲,也彰显了三明市党政主要领导全面深化林改的信心和决心。

在这个踏着时代节拍拔节生长的城市里,精神的力量滋养着深化林改的信念,当奋斗的韧劲前所未有迸发时,必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这是三明的选择,更是中国林改的希望之路!


上篇:三明林改,缘何备受全国瞩目?

三明林改的独辟蹊径和独树一帜,对福建林业乃至全国林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其最可贵的地方,是注重发掘、引导和总结群众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办法,将改革意图同群众自愿选择相结合。

如果自上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开始,纵览三明的林改历史,会发现三明林改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盲目、不跟风、判断独特、做法独到”。

20世纪80年代,全国分山到户时,三明不分山,却分股、分利;20世纪90年代,全国不准分山到户时,三明又开始悄悄地分;2008年,全国开始推动林权明晰到户时,三明在已经完成分山分林、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又逐步开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新时代,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林改,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三明却能始终保持不松劲、不回头的韧性,遵循中央要求迎难而上,从林权流转机制的创新,到林业金融机制的创新,到森林保护机制的创新,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三明总能独辟蹊径,在负重前行中创造接续的惊喜。

有人评价,三明推出的林改是独树一帜的,对福建林业乃至全国林业的发展,都是功不可没的。此言不虚。温饱靠耕地,致富靠林地,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乡村振兴,抑或脱贫攻坚,林改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必答题,显然三明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便不难理解,为何在解读三明林改现象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原副组长、福建省林业厅原厅长黄建兴用了两个特别的字——“奇”和“怪”。在他看来,三明能够做到与众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意愿,遵循经济规律。

媒体习惯用“三明经验”这样的表述来介绍三明的成就,也常常以“经济中等生”逆袭成为“改革示范生”的故事,来展示三明发展的韧性和不凡,其实,褒扬也好,推崇也罢,这背后展现的都是责任和担当的伟力。

1956年7月,三元、明溪两县合并时,各取两县原名的首字,合为“三明”,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老话常讲,做人要有“三明”,即明情、明理、明事。虽然此“三明”非彼“三明”,但显然,“三明”的字面含义,已在冥冥之中赋予了三明领导者对体恤民情、遵循事理的执念与期许!


群众的首创:

一以贯之的尊重

1980年,林业“三定”政策出炉,提出分山到户。

当时,沙县际硋村和三明其他1470多个村,却同步启动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组建起村林业股东会,所以,当后来分山分林后滥砍乱伐现象加剧出现时,三明却因没有分山分林到户而保护了森林资源。三明先于全国进行的林业改革探索,还被中央政策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列为典型之一。

为制止乱砍滥伐,1987年中央做出指示,要求当时还没有分山分林到户的地方不许再分,一些地方把已经分下去的林地又重新收回集体。

既然“靠山吃山”不能实现,那就砍树卖钱,三明永安的洪田村一度乱砍滥伐成风。胆大的白天砍,胆小的晚上盗,违法的发财了,守纪的穷哭了。为了“均山、均利、均权”,1998年7月,村民们在村支书邓文山的主持下冒险开始分山分林改革,同意分山分林的,就在纸条上郑重写下“同”字,最终80%的村民赞成,正是这个悄悄的动作,为后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后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得知洪田村把林地林木偷偷分下去,且分得好好的,管得好好的,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时,非常惊讶,并感慨地讲:“看来高手在民间”。

群众的首创精神不可低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沙县考察时会讲,“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在根本上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点,在三明的林改中始终一以贯之。

此次我们三明采访的第一站,就是沙县西霞村,这里是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林地整村托管给村集体经营的村。2005年西霞村实施林改确权到户后,在一定时期内村民发展的积极性得以激发。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新问题也逐渐凸显。

许多林农并不重视林地经营,西霞村共有412户1800多人,转向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的人口达1/3,很多农户将分到的成熟林采伐了、中幼林转让了,采伐收益和转让金分光用光,却没有预留更新造林抚育资金,导致出现采伐迹地抛荒失管现象。村集体也因此丧失了重要收入来源。同时,实行的50年“生不增,死不减”政策,出现了每年参与分红的人口和实际人口不符的矛盾,村民意见很大,各种矛盾不断发生。

2006年,在外经商6年多的林开明回乡,看到大量荒芜的土地,他开始琢磨规模化经营。被选举为村主任的他,随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由村集体牵头成立村级股份制林场,统一经营管理采伐迹地。同时对于矛盾争议较大的分配问题也达成一致意见,去世的人,从去世第二年开始取消分红资格,新出生的孩子,则在第二年开始获得分红资格。

“以前毛竹山零散承包,承包费每亩只有二三十元,成立林场后,规模化经营,承包费一亩最高可达170多元,毛竹收益每年增加接近40万元。”对当年的成效,林开明记忆犹新。

西霞村将林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的首创经验,正是沙县后来在全国率先展开林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础和模板。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会讲,“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西霞村农民开拓性的举措,点燃了西霞发展的星星之火,但发展的困难依然是现实的,林场没有法人资格,无法贷款,林业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为助力西霞村林业的发展,沙县林业局不仅向西霞村提供了专项奖励资金,并助力西霞村成立了新园林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是全省首家村级林业股份公司。村委会占股30%,全体村民占股70%,人心稳定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也实现了“双增收”。此后,沙县林业局还将西霞经验形成系统的示范材料汇编,进行推广和再实践。

由西霞经验衍生发展的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只是三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一个缩影,三明还有很多政策和顶层设计的创立实施,都是受基层经验启迪、进而扩展并总结出来的,比如“四共一体”共享经济模式、林票制度等等。

可以说,三明林改最可贵的地方,是政府除必要的法规宣传和自始至终抓好督察及相关政策落实外,一直坚持自下而上推进林改和推广林改经验,既注意发掘引导和总结推广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办法,又能坚持不折不扣地将政策措施交给群众,把改革意图同群众自愿选择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基层探索,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在这一点上,三明无疑做得很好。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林改工作时,现任三明市委常委、秘书长,沙县县委原书记杨兴忠陪同汇报,他饱含深情地回忆,“总书记讲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林改是其中的一项。林改是群众创造的,我们要把它总结好。我的理解,总书记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把老百姓创造的一些鲜活的经验做法,不断地充实到我们改革的过程中去。

习近平同志12次深入三明调研,“人民”二字讲得最多,分量最重。尊重人民的意愿搞林改,正是三明各级领导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践行。

政府的担当:

一心为民的情怀

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明已过去近9个月,可采访中,提及于此,三明上下依然振奋不已,特别是总书记对三明林改的寄望,更是让三明各级领导干部意气昂扬。

林改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更强调五级书记抓林改,从福建省委省政府到三明市委市政府到三明所辖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各级林业部门负责人,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林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林改问题上,不仅精准抓落实、落细、落到位,而且亲自抓、亲自过问、亲自推动。在采访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历届三明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林改工作,现任市委书记余红胜在担任分管农业农村的副书记时,就针对林农贷款难的问题,积极推动林业金融创新,推出了按揭贷、福林贷等金融产品;担任市长后,针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不畅的问题,他又牵头开展林票、碳票制度试点;就任市委书记的第一天,他就和李春市长一起重走了总书记2021年3月23日来三明的考察之路,重温了总书记对林改的重要嘱托,并提出实施林改的“八项创新”,以推进新时代三明林改再出发。


沙县是三明林改创新最突出的地区,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5次深入沙县调研指导,一直以来,沙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嘱托,一以贯之做好贯彻落实,让沙县发展日新月异。特别近几年,沙县林改成果备受瞩目,在沙县采访,热切感受到了沙县林农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和赞赏,在百姓心中,他们的“民生书记”杨兴忠功不可没。

2016年6月杨兴忠调任沙县担任县委书记,此时,沙县林改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一个个棘手难题,他一次次深入基层,大胆求解。

沙县百姓依然记得,关于“四共一体”模式的做法刚刚有些眉目时,书记、县长便深入高桥镇新桥村调研,组织现场会讨论、分解任务、推动文件的形成和落实……也正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四共一体”模式从早期的概念模糊走向系统总结,从初期的小范围实践走向如今的大面积推广,并成为保障林农利益、促进乡村振兴、提升森林质量和资产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正是基于“四共一体”模式,沙县又首创了量化林业收益权的林票制度,让林农又有了新的林业增收和发展路径。

由县委书记当组长推进林改,在全省都是少见的,沙县每年会结合不同情况出台相关林改文件。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林改、研究乡村振兴成为沙县每年的头等大事,在县委县政府看来,“我们是山区也是林区,只有林业振兴,山区乡村才能振兴,林改才具有时代意义。”

走在沙县,舒适感总会迎面扑来,500米一个公园,有种家住景区的闲适感,特别是城市中央沙溪河畔的七峰叠翠虬龙桥线道景观,是借助沙县林改优势和融合城市绿化美化特点打造的,可以说将整个城区的生态绿意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百姓生活,不仅擦亮了城市名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热门景点。

这个“一河两岸”的景观创意同样来源于林改所带来生态优势的启发。沙县作为生态经济强县,如何能够让百姓享受到生态带来的幸福感,除了要有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要有舒适宜居的满足,在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启动了这一工程。台阶高度、树木高矮、栈道出口个数等细节问题,只要群众有意见,他们便第一时间响应解决,真正做到用真心、动真情,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在沙县采访时,林农们用“很幸福”形容20多年来沙县的巨变。想外出创业,家中的土地、林地可轻松流转,交给专业的人打理;创业缺资金,只要信用良好就能获得贷款;要休闲健身,走出家门5分钟就有一个公园;要出行,“铁公机”一应俱全。

“十四五”开局之年,沙县撤县变区,从沙县人到沙县区人,始终不变的是“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如今,沙县林业产业产值提高到251亿元,林农涉林收入也从2002年的750元提高到2020年的6100元,翻了整整8倍。

《新书·大政上》上讲,“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只有具备如此使命感,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方、振兴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明各级领导常思常省,这也是三明林改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因素所在。


下篇:三明林改的路径选择与创新思考

三明始终立足林区发展现实,以问题为导向,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围绕“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来进行改革,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明行动路径。

2021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时,举了一个自己在福建推进林改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有些地方出现乱砍滥伐情况,中央暂停了分山到户工作。作为林业大省的福建,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

“20多年过去了,还能不能分山到户,大家都拿不准。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林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矛盾总有一天会爆发,还是越早越好,况且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乱砍滥伐因素减少了,只要政策制定的好,方法对头,风险是可控的。”

“决心下定后,我们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四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全面吸收了福建林改经验。”

这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公开场合回忆这段历程。正是在这次讲话中,他第一次表明了当年之所以冒着风险亲自抓林改的初衷,也第一次明确当年亲自组织的林改突破口的路径选择。

而这样的思路考量,即使在今天,依然涵盖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所牵涉的核心问题,而纵观三明,从林改之初到深化推进的总体思路,正是围绕着“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来进行并展开的。

“钱从哪里来”的三明创造

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

三明领跑全国林业金融改革创新之路

资金,是林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林业发展的大问题。

2004年,三明的永安率先开始了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林业要素市场,这让林农在确权发证后,第一次实现了将自有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通过抵押获得贷款的可能。此后,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林业融资改革,由三明开始向全省推广。

早期林权抵押贷款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缓解了林农的资金困境,但随后出现的林地评估虚高等问题,再一次让林权抵押陷入停滞困境。

银行没有专业评估团队,只能请第三方机构核定林地林木价值,但后期,一些大企业不断融资,以林权抵押贷款,贷款后再收购林子,然后再去抵押,如此循环往复,“当时监管不严,双方都有虚高的冲动。评估机构按标的收费,希望多拿评估费。贷款人也希望多获贷款,高估、虚估问题频现。一旦贷款人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呆坏账。银行收回林子,却无力处置,如果拍卖不出去,便成为不良资产。”三明市林业局林改科科长谢锦斌对于当时银行面临的窘境记忆犹新。

破解融资难的核心,就是要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否则林业发展无从谈起。

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改革方向。如何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林业部门工作的核心任务。根据三明林改的现实困境,三明林业部门将突破点放在了林业金融制度创新上。

林地林木精准评估是一切金融创新的基础,三明一改之前的按标的额收取评估费的传统,改为按实际面积收费,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

评估问题解决了,放贷后的森林火灾、病虫害、盗砍滥伐等林地风险如何化解?三明安排了全覆盖的森林保险,还邀请第三方监管机构全程监管。

林地林木风险解决了,但若贷款人无力偿还怎么办?三明又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对银行不良资产打包处理并拍卖变现。2014年三明组建了12家林权收储机构,如果出现两次流拍,收储公司将兜底收储,待资产变现后,将偿还本息后的剩余资金返还贷款人。沙县还于2015年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国有收储公司,对林农完全不收费,且用最简单的程序做收储承诺。沙县的“一评二押三兜底”机制,更是为绿色信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经验。

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快速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林权抵押风险防控机制,为银行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后三明的林业金融创新便势如破竹。

由于此前的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一般为1至3年,而林业生产经营周期却很长,“短融长投”问题随着林改的深入渐显。2015年三明借鉴房地产按揭做法,在全国首推15年至30年期的中长期林权按揭贷款新产品,新产品综合融资成本可以控制在月息0.7%以下,对于林农而言,可谓及时雨。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三明随后成立的林业金融服务中心,再一次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渠道。

此前的林权按揭贷款,需要有林权证作抵押,且林权流转中会出现买方资金不足,或变更登记过程可能出现纠纷等问题,2016年,三明又在国内首推具有第三方支付功能的林权“支贷宝”新产品,这是林权抵押贷款的再创新。据三明林业局副局长潘子凡介绍,“‘支贷宝’可以用拟购买的林木作抵押,像买房一样,不仅适用于各种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林权流转交易,也适用于苗圃地等各种林地使用权流转,最长贷款期限可达30年。”

一系列林业金融产品的创新,让金融的作为在林业领域发挥了积极效应。截至目前,三明累计发放林业信贷172.25亿元,约占全省的1/2以上。金融活水唤醒了沉睡的“绿色银行”,但三明人对林业金融创新的思考仍在继续。

林改后,三明市农民人均分林不足10亩,户均在30至50亩间,且非集中连片,这种零星分散的小额林权处置较为困难,金融部门想贷不敢贷,林农需要贷款贷不到。之前推出的一系列林权按揭贷款新产品,主要针对拥有林地500亩以上大户。摆在三明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盘活一家一户零散分散的林权?

基于此,2017年三明市政府与三明农商银行合作推出普惠小林农的金融改革产品“福林贷”。

由村委会牵头设立村级合作社,贷款林农按一定比例交缴保证金。贷款时,合作社提供担保,一旦出现不良情况,首先由合作社内部成员进行帮扶,帮扶不成,抵押物先在合作社内部流转,形成风险防控闭环。林农则以林业资产作为反担保。同时,立足普惠性原则,“福林贷”的贷款月利率由传统的8.7‰降至5.9‰,如果用于林业生产,每年还可再享受3%的贴息。

“福林贷”的推出,在林农中产生巨大反响,用材林、毛竹、果树、油茶、茶叶等都可以作为反担保标的,这不仅突破了林权抵押树种的限制,盘活了林农的小额林业资产,也促进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解除了银行“监管难、处置难”的疑虑。

目前,“福林贷”累计发放15.6亿元,以“福林贷”为代表的“福”系列信贷产品已惠及三明全市1421个村,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三明真正找到了答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以“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新矛盾”为题报道了三明的做法。中国银监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土资源部联合下文《关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将“福林贷”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向全国推介。

2019年,三明继续创新,对需要贷款的村民建档立卡,提供纯信用金融产品“振兴贷”,利率几乎打了五折。也是这一年,三明再度先声夺人,推出深化林改的重磅力作“林票制”。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林票制”首批试点村沙县夏茂镇梨树村。

梨树村桥仔坑山场有643亩林地,这片林地曾遍植马尾松,但因沙县人外出营生,大片林地常年失管,经营效益差。2014年到达砍伐期,近40年的林子每亩出材率仅为5立方米,160多万元的收入,扣除相关成本,每户村民只分到200多元。2015年,重新种上杉木,但依然摆脱不了粗放经营模式。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曹声链直言,“最大的困扰就是效益低”。

让曹声链没有想到的是,这片林地竟然被“林票制”激活了。

林票由国有林场发放,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共同出资经营集体林场,投资份额按股计算,村民也可认购。按照林票制度设计,持有林票的村民,可在交易平台上流转,价格以市场公允值为准,国有林场承诺按年单利3%对林票进行兜底,以此保障村民权益。

△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与夏茂镇梨树村场村合作基地,通过林场经营管理定向培育,构筑一道道生态屏障

梨树村将桥仔坑山场的643亩林地,与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进行合作经营,双方分别占股85%和15%,村集体将其中70%的份额量化给全体村民,共发行林票130万元,村民每人分到400元林票。根据协议,这片杉木日后采伐结束时,若每亩出材量少于13立方米,官庄林场将按每亩13立方米出材量测算利润,并按份额分红。以现有价值算,保底有600多万元收入,届时村民手中400元的林票就变成了近2000元;若超过13立方米,则按实际出材量计算利润。如果林农中途退出合作经营,林场将按照3%的年利率,对林票兜底收储。

林票的出现,让村民原本要等到二三十年砍伐后,才能一次性兑现的造林收益,变得每年可以兑现,更重要的是,原本经营不善的山头,引入国有林场的专业管理,便提高了造林后的出材率,让村民手里的“绿色银行”实现再增值。目前,林票制度试点工作在全市铺开。

从试点情况看,“林票制”改革受到基层组织和广大林农的普遍欢迎。目前,三明已有198个建制村开展“林票制”改革试点,覆盖林地面积13.1万亩,惠及村民14485户,试点村每年村集体收入可增收5万元以上。

但目前林票没有交易平台,只能作为质押增信,在村集体内部流通。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来沙县考察时,还专门询问“林票在什么地方交易?”当听到杨兴忠汇报说“中央和省上都很支持我们,下一步要建设合规的平台,争取在全国范围内交易”时,总书记肯定地点了点头。

在突围、求变、破局中,三明不断创新林业金融产品,改革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显然,三明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思路,让金融更好的服务林业成为可能,也为中国林改的再深化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样本。

“单家独户怎么办”的三明创新

专业人做专业事 实现多方共受益

三明创新高效规模化经营新渠道

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中国林业发展的常态和必然选择。

在今天,“林农”的概念,也从个体四年前到三明采访,印象最深的规模经营方式,还是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林业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主体,而此次深入三明,惊喜发现,国有林场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新林农”群体的主角,三明人将这种国有林场参与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总结为“四共一体”的“X+国有林场”合作方式。

“四共一体”模式最早源于沙县创造,是村集体的森林资源、林农的林地林木,交给国有林场共同经营。国有林场发挥自身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通过“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终实现“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享、收益共盈”。

现任沙县区副区长的夏永福,曾担任过沙县高桥镇党委书记,他发现高桥镇林场经营效益一直不见好转,便亲自前往国有林场“取经”,对比后发现高桥镇林场就是典型的“三缺”林场,缺技术、缺资金、缺管理。他当时便觉得,一定要走和国有林场“联姻”的路子才能改变现状。

随后的2016年,夏永福调任沙县林业局担任局长,开始正式推进这项工作,他与沙县辖区的三大国有林场——官庄国有林场、水南国有林场、沙县国有林场负责人,商谈如何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参与地方林改,这助力了“X+国有林场”合作模式的正式推进。

2017年3月,沙县国有林场和高桥镇林场开展了万亩林地合作经营,率先在全省开启林业合作经营新模式。随后高桥镇的新桥村,借助沙县国有林场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种植技术,打破了有山无林,有林无管理、无地得到专业的管护,30年培育期里,林农在不投资的情况下,每亩可以‘躺赚’1700多元。”

△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罗溪管护站马尾松 2 代种子园,无人机防治病虫害

提到“四共一体”模式的推广和总结,不得不提及官庄国有林场场长谢汝根。官庄林场是省属市管的国有林场,位于沙县,目前全县10万亩托管的林地,有一半都托管给了官庄林场,足见其专业性和美誉度。很多年前,谢汝根去东北出差,看到汽车都能以托管的方式被管护,这件事让他印象深刻。他想,既然汽车可以托管,那林子也可以托管。2017年,在完成国有林场内部改革后,他便开始以托管的方式,与村集体搞合作,只是小范围实践,后来有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后,合作力度便越来越大。

△全国第一个杉木 3.5 代种子园

国有林场能得到林农们如此的认可,原因就在于其专业化。官庄林场是整个三明最好的国有林场,也是“全国十佳林场”,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就有20余人。走进官庄林场,林海如画,令人畅然神怡。不同年龄段的杉木有序耸立,长势正猛。杉木下套种着楠木和红豆杉,空间利用毫无违和感。一批已达到40年的杉木,林场开始有目标的精准培养,据介绍,再过几年,它们就可以出材,按专用材培育的一棵杉木可以卖到2万元。

没有托管前,林农的林地一亩出材率平均只有6-7立方米,而官庄林场接管后,平均每亩可达12-13立方米,长的最好的甚至可以达到44立方米,林业的巨大潜力,让记者惊讶。据谢汝根讲,官庄林场始终在高效培育、高效经营上下功夫。记者所去的官庄林场区域,目前有两所大学在此进行林业科学研究,南昌工程学院正在做林木生命力的问题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在进行丰产增效的技术研究。

△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科技示范园区,包括高世代种子园、种质资源库等,为社会提供高世代良种

可以说,无论从管理上,还是技术上,国有林场都在提高单位面积林分生长量和质量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三明市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林改再出发行动方案》中,将国有林场绩效改革作为下一步林改的重点之一,原因就在于,要打破之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的格局,建立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薪酬制度,以充分调动国有林场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林改的深入推进助力。目前,三明13个国有林场都已开始改革试点,从合作经营森林资源核增绩效激励机制,到托管服务项目核增绩效激励机制等,考核标准详尽而具体,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林农,服务于林业。

兴林,需要新的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而适度规模经营,放活经营权是条件。当年,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在沙县发端,承包权依然属于农民,分离出来的经营权可以流转,正是这个举措,让开展“合作经营”成为可能。

2015年,全省第一本林地经营权证在沙县办出。此举促进了流转,让林业规模化经营之路更顺畅。

事实上,早在林地经营权证发放之前,就有以亲情、友情为纽带的合作经营出现,沙县金鸡山农林家庭林场就是2012年由周远妹等7位村民组建而成的,2014年6月正式挂牌,这也是三明第一家注册的家庭林场。此后,随着政策的愈加明晰,各类家庭林场相继出现,目前三明合伙制家庭林场815家,大户经营的家庭林场242家。

三明始终结合现实情况,根据不同村不同老百姓的意愿,来助力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林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就是同一时期出现的。

早期分山到户,有些分不到户,只能分到小组,成为“联户”,林地就由小组统一管理,但法律上这种管理主体不够合理,所以林业部门便鼓励成立合作社,这是演变而来的合作社。另一种是组建合作社,比如沙县金楠合作社,拥有社员50人,经营面积达4450亩,重点发展方向是花卉苗木及种苗培育,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社员人均年分红达6250元;比如尤溪县有17个村推行的林地转让经营期满后,村集体逐片收回,成立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集资造林,面积达7647亩。比如永安市虎山林业专业合作社有成员107人,注册资本1100万元,现有山林面积2.51万亩。目前三明林业合作社总计1586家,经营面积347.55万亩。

股份制林场也是三明新型经营主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前面提到过的沙县西霞村,是在确权分山后,成立的村级股份制林场,而沙县龙慈村与之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便成立过林业股份公司,但在此后10多年间,所有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弊端,形成了村委会大包大揽的局面,导致集体林分质量低劣、经营效益低下。据龙慈村老人回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村里前后组织村民代表大会小会不知开了多少场,经过一年时间,综合了所有群众意见后,最终确定林权改革方案,核心是成立龙慈村股份合作林场,重点在村民利益如何保障上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实行“均股均利”。村民在集体的山林权益中占有一定股份,每年按股份分红。这不仅放活了经营,也保障了村财与林农自身的收益。

在全国还处在分山到户的推进过程中,三明已完成明晰产权的改革任务。如何解决分山到户后的破碎化难题,时任省长的习近平掷地有声地指示,“单家独户怎么办?一定要走联合道路。”毕竟林业有林业的规律,林地破碎化、单家独户不利于林业发展。

2014年,三明在全国出台了第一个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的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联合发展。这个“联”不是产权不清的“归大堆”,不是行政命令的“拉郎配”,而是建立在群众自愿基础上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三明规模经营的林业面积已达62%,其能够根据城镇化加快、劳动力外出的现实,同时考虑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提出“大联合促进大发展”,这是三明的独到之处。如今,三明在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准,越走越有质感,这也为林改再出发打牢了奋进的根基!

“树要怎么砍”的三明作为

探索森林科学经营 实现保护利用并举

三明尝试建立多项与林改相匹配的采伐管理制度

据估算,三明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达2823亿元,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为社会提供服务价值高达2642亿元。

“如何挖掘三明林业的价值,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而我们林业人就要体现出自己的担当,既要掌握守住‘金山银山’的本领,还要掌握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的本事。”面对记者,三明林业局局长陈平表达了作为三明林业掌舵人的决心与信心。

“保护”与“利用”,是林业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采伐管理制度上,不少地方由于认识偏差,将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用行政手段干涉微观市场经营,让林农能种不能砍,能投资不能收益,这违背了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核心,“树要怎么砍”也一直是林业改革的堵点和难点,采伐放活,林业全活。

林改前,采伐指标下达到县(市、区),由县(市、区)分配给经营单位和林农组织采伐。林改后,林子分到户,由于“僧多粥少”,指标分给谁成为林业部门最头疼的事儿,一些急于采伐变现的业主常常会找关系、托人情。为杜绝暗箱操作,沙县开始用电脑随机分配,这虽保证了形式公平,却忽略了林木生长规律,很多过了成熟期的林木,因拿不到指标而无法采伐,如何科学采伐,成为新难题。

2007年,三明创新推出“份额分配、分类排序、三级公示、三方监督”的林木采伐指标分配机制,主要依据林木成熟度进行排序分配指标,操作科学,公平、公开、公正,得到社会好评。

自2015年开始,沙县针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开始实行“我出钱,你来改”,林权所有者要按林业部门的要求进行择伐,采伐收入归林权所有者;同时,采伐完成后按照50%的比例,补种由林业部门免费提供的阔叶树苗和针叶树苗。验收成活达标后,还可再享受每亩1000元的奖励。这种改造提升方式取得了多赢的效果,既满足了林权所有者采伐林木的合理需求,又加快了林分结构和树种结构调整,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人民日报》生态周刊版曾以《森林添绿,林农增收》为题报道了沙县的经验做法。

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云南视察时曾讲,“林业要科学经营,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这也是他对中国林业采伐机制的期待。2021年2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关键是要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采伐制度无疑是应有之意。

2021年《三明市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林改再出发行动方案》出台,已将“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作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受采伐政策影响,三明木材原料产量逐年降低,多数加工企业需要从外地甚至国外进口木材,生产成本增加。看得出,此次三明是要在采伐限额编制和采伐技术规程上动真格,目的就是推动解决流转有期限与采伐无期限的矛盾。

“让林农能够依据森林经营方案进行计划采伐,林业部门运用信息技术跟踪追查、监督实施,可控又省力。”黄建兴对采伐制度的疾与呼,让陈平非常认同,他支持三明先行试点,并寄望未来采伐制度能够更科学、更好地服务于林农。

据潘子凡介绍,目前,三明又出台了《三明市告知承诺制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个人申请采伐集体林地上的人工商品林,林木蓄积不超过30立方米的,精简采伐申请材料,审批部门按照告知承诺方式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对人工集体商品林按规定的最低主伐年龄下调一个龄级期,其中杉木从26年下调为21年,马尾松从31年下调为21年。对实施小班经营法的坡度由原来的30度以下放宽至35度以下。

绿水青山是为了人民,金山银山也是为了人民。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又要科学利用,不利用变不成金山银山,农民便没有获得感,也就丧失了绿水青山建设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对于采伐管理制度而言,这是需要一代代人努力突围和实践的时代课题,无论多难,只要心中装着人民,科学研判形势,统一思想,采伐管理制度改革都将在百姓的期待中呈现更优的效果。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明答案

搞活生态资源 实现共同富裕

三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举措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提出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考察时,特别寄予三明要“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事实上,在这方面,三明已经做了诸多探索性的尝试。

前面提到过,三明2019年推出林票新举措,目前已惠及6.07万人。2010年,三明又率先在全国营造了首片企业碳中和林,目前已实施林业碳汇项目12个,面积118万亩。

2020年9月13号,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拥有2850万亩林地的三明,开始思考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什么?

按照目前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生态公益林、天然林、重点区位商品林等都不能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碳汇适用范围的局限性,让三明领导者有了新的思考。


△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举行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从时任市长余红胜手中领到全国首张林业碳票

2021年5月18日,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在将乐县常口村和沙县俞邦村举行。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办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当日,福建金森碳汇科技公司以每吨10元的价格购买了3张“碳票”,相当于收购储备了18294吨的碳减排量,并以这些碳减排量作为质押,获得兴业银行三明分行授信贷款额度500万元。将乐县常口村的2723吨碳减排量,也被以4.0845万元的价格买走。常口村每亩公益林每年仅有23元补偿金,如今有了碳票交易,常口村集体新增收入超14万元。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常口村调研时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如今,这“无价之宝”真正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常口村调研时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习近平同志调研离开后不久,村民们就把他的嘱托融进村规民约,刻在了石碑上。


只要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都可以申请碳票,大大拓宽了适用主体的范围。对比碳汇项目计量范围是每年新增的额外碳储量,碳票则是针对森林自然生长条件下每年的净固碳量,不仅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也充分体现了林木价值和生态价值。


福建金森公司开展碳汇调查

碳票的探索旨在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陈平坦言,三明将依托三明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开展林业碳票登记、交易,推动碳票上市交易。他希望,国家层面能从创新林业碳汇方法学、建立森林固碳存量纵向补偿机制等方面,支持三明林业碳票改革。

作为国家重点林区的三明,有大量位于交通主干线两侧、城市周边一重山、水源保护地等生态敏感脆弱地的重点生态区位。2012年,福建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区划工作,规定其中的商品林不得皆伐,只能适度择伐。比起剃光头式的皆伐,择伐需要更高的技术难度和采伐成本,林农大多望而却步。采伐受限,生态补偿跟不上,林农守着商品林却不能变现,怨声渐起,生态保护压力与日俱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通过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的改造提升,林农收益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逐步得到化解。但要进一步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首先就要落实管护问题,用专业的管护提升林分质量,进而提升森林资源的效能。

△永安市金盾森林资源管护有限公司巡防

在永安,就有一支在整个福建都赫赫有名的“森林保安”——金盾森林资源管护公司,自主研发的16台无人机空中巡护,实时传输数据,与林业执法队伍配合,同时结合视频监控平台、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监测与管控的精确性与效率,该举措为林改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因为管护得好,盗伐和火灾率大幅下降,森林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资源蓄积总量持续增加。

得到了良好管护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也实现了生态经营模式的突破,通过抚育间伐,林下又补植闽楠、萼茜红豆树、红锥等乡土珍贵用材树种,同时,在培育大径材过程中,逐步将人工针叶林,改造成人工针阔复层异龄林,这不仅提升了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也实现了森林的连续覆盖、永续利用。

三明还创造了基层林业站“一带三”模式,林业站站长同时管理林业站、执法队和护林员,原本独立工作的三支队伍统筹到一起调配管理,有效整合了基层林业工作力量,做到了保护森林资源打、防、管、控并举,大大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平。

三明上述举措属生态调节和生命支持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这也是中央高度重视的。除此以外,物质供给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是目前“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实现路径中占据主导形式的,主要表现就是林业产业的发展,这在三明的实践中,早已是硕果累累。

三明是全国首个林业生物产业基地,中国木质活性炭产业基地,其中商品材、人造板、集成材、纸及纸制品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约占到全省1/3左右,2020年三明市规模以上林产加工产值936亿元,是三明市重要的产业集群之一。

2019年,三明在全国设区市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并被授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市,着力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三明还在全省率先出台《三明市森林康养基地评定办法》《三明市森林康养基地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标准》,组建森林康养基地“十养”联盟,打造森林康养、生态休闲等基地,发展培训研学、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自然观鸟等业态,培育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29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个。2020年三明文旅康养实现总收入642亿元、接待游客2781万人次。

三明辖下各县区也纷纷结合自身的先天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

泰宁县岩壁上种植铁皮石斛

比如,林深水美茶香的泰宁森林覆盖率接近80%,被称为“中国最绿的城镇”,泰宁锚定“旅游兴县”,大力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尤以际溪村“耕读李家”最负盛名,如今泰宁旅游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1/4。泰宁的铁皮石斛更是地理标志性产品,丹霞崖壁种植技术为泰宁首创,泰宁目前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达16000亩,带动种植农户1500户,年产值6亿多。通过“资源变资产、民房变民宿、村民变股民”等方式,泰宁将新兴文旅产业与农业融为一体,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比如,中国竹子之乡永安,拥有102万亩广袤竹林,农民人均竹林面积居全国第一,竹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最快的产业。永安还是中国野生金线莲的中心产区,种植金线莲已成为永安发展林下经济的重点项目。

比如,沙县小吃在6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全国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500多亿元,及由沙县小吃食材需要,延展的调味品、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种植产业,带动了30万人致富

…… ……

目前,三明正在积极打造“一县一品”的林下经济特色发展格局,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下种植中药材品种有草珊瑚、多花黄精、雷公藤、细叶青蒌藤、金线莲、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等,林下菌类培育品种有红菇、茯苓、竹荪、灵芝等,全市累计经营面积401万亩,实现产值131.1亿元。

三明市在深化林改中,还专门出台《关于林业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六条措施》,建立均衡兼顾、合理统筹的林业利益分配机制,确定30%的收益交村集体。比如2020年中国林改“小岗村”—永安洪田村财中有17万元来自林地使用费收入,又如沙县区西霞村新园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村财贡献了15万元,不仅促进了村财增收和基层组织建设,而且通过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集体林业收入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凝聚了民心,减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压力,做到了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办,农民真正在林改中有了获得感。

“以林业做产业”的三明,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也走出了共同富裕的三明林改之路。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就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明答案给了我们思考和启发。

三明市政府党组成员郑剑波表示:“下一步,将扎实推进三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以“八项创新”为抓手,围绕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抓林改,围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抓林改,围绕提升林业治理能力抓林改,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尽管深化林改依然在路上,但三明林改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得响亮,三明人执着于“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愿景,正在不断创造中成为照亮林改新时代的耀眼光芒!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记者:邓丽君 王爽)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63959.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