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门头沟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跟地区产业转型步伐,为绿水青山门头沟建设贡献“人社力量”。
“那段时间,我们合作社销售渠道不畅、收入大幅下降,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多亏了村里的就业保障委员和就业服务专员,让差一点就关门的我们又活了过来”。尚女士如是说。
尚女士是一名清水镇返乡创业的村民,在梁家庄台上村开了一家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灵芝、石斛等中草药。受疫情影响,合作社收入下降了近一半,村里就业服务专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就业保障委员反馈,通过发挥村“两委”作用,集聚镇村合力,提供上门服务,帮助合作社及时申请到社保减免、失业保险费返还等优惠政策,降低了用工成本。目前合作社经营状况良好,吸纳就业人数翻了一番。
2012年以来,门头沟区高位推动、汇聚合力,建立起“区级专班-行业部门-镇街-村居”纵横联动、上下贯通的就业工作体系。2020年,在全市率先组建三级就业服务专员队伍,创新设立村居就业保障委员,打通了就业服务“最后一延米”。
同时,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强化“人保统筹、行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培训格局,实施两山理论守护人全域培训计划,建立起门头沟小院联盟就业培训基地,开展“金牌厨师”“绿领管家”“美丽主人”等一系列定向培训。疫情以来,门头沟区又推出“门头沟23条”稳就业促就业举措,“降、缓、补、引”并举,编制“政策服务包”,开展“百日敲门”“走访问需”等专项行动,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岗扩岗,累计收集解决问题1.1万余个,问题解决率达到95%以上。
2012年以来,门头沟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窗口整合、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2019年1月率先在全市推行“综合窗口”,打造“上一网、填一表、进一窗、找一人、办一次”服务模式,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省时省心。建立“早晚预约办、午间不休息、周末不打烊”的错峰延时服务模式,推出网上办、邮寄办、就近办、预约办、陪同办、上门办、优先办、快速办、容缺办、承诺办“十办”便民措施,特别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推出“首陪负责制”,打造“一号通”咨询平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实现社保经办服务“快办”“好办”“易办”,多次获评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经常到民生大厅办事的企业“老”人事干部吕女士对此就深有感触:“我们公司办公地点在朝阳,过去要来一趟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理业务特别不方便,离得远是一方面,还要带大量的证明材料,少一个就白跑一趟。最近几年,越来越省心了,好多业务网上也可以办理了,或者发个邮件就行。材料也少了,比如办理退休人员姓名变更,原本需要提供的退休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都可以不用带了,只需要签个承诺书就行。”
日前,门头沟区出台《引进毕业生工作管理办法》,并在全区召开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会,全区各重点企业代表参会。针对参会企业对人才吸纳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综合吸纳应用,切实建强企业人才队伍、赋能企业发展。
十年间,门头沟区持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着力推广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认定,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职称评审,鼓励优质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构建人才发展平台。2020年,驻区企业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全区首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5652人。
门头沟区仲裁委近日接到咨询电话,反映某工地因总包单位与劳务单位的争议,拖欠35名农民工工资,电话中农民工情绪激动。面对突发情况,门头沟区仲裁委立即启动“1+1+X”劳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联合区综合执法队赶赴工地现场,主动出击、向前一步,开展案前调解工作。经核查总包单位在核实工程量的过程中与劳务单位发生了争议,导致欠薪问题的发生。仲裁委和综合执法队两部门工作人员对建筑施工总包单位和劳务单位管理人员进行耐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最终引导单位负责人转变想法,同意尽快妥善处理上述拖欠工资问题,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经协调,用人单位当天在工地现场确认了拖欠的工资数额和工资支付日期,圆满地解决了这起集体劳动争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门头沟区加大劳动关系基层治理力度,实现劳动关系的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十年来累计完成劳动关系调解仲裁案件近3000件。截至2021年底,区属重点受监控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均达到100%。
(作者系北京劳动就业报记者梁蕊,通讯员程菲)
■ 十年间,门头沟区就业人员总量增至16.2万人。
■ 落实各类促就业政策资金19.51亿元。
■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00余万元。
■ 带动就业岗位1.09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