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根良
崔根良,1958年5月出生于江苏吴江。从小家境贫寒,刚读完初中就辍学了,开始闯荡江湖。
他先是学做木匠,在吴江各地寻找木工活。1977年应征入伍,当了五年多的空军地勤的雷达通讯兵。
军旅生涯时的崔根良
1982年,24岁的崔根良退伍返乡,到吴江七都丝织服装厂当工人。五年后,七都丝织服装厂濒临倒闭,他临危受命,被委任为厂长。
当时,厂子不但效益不好,而且人手和设备也不够。一旦有活儿,大家就得24小时连轴转。
崔根良工人出身,不端架子,经常和员工们一起奋战在生产一线。当产品积压没有销路时,崔根良就亲自外出找厂商、跑市场,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几天不回家是常事。
几个月后,在崔根良的努力之下,七都丝织服装厂扭亏为盈,净利润达60多万元。
干出成绩的崔根良,让地方领导非常赏识,后来,让他接手负债120万元,濒临倒闭的乡办农机厂。
当时,乡领导对他说,你要有思想准备,这个厂是“三无工厂”——“无资金、无设备、无人才。”信心满满的崔根良却说,我能以一个“无畏”来应对着“三无工厂”,可见崔根良的勇气和担当。
接手后,基于他洞察到全球信息化浪潮即将来临,崔根良将工厂的复活和希望定位于电缆、光缆行业,他相信光缆市场将是一片蓝海。
但是,起步真的很难。崔根良说:
1991年,崔根良把企业更名为吴江七都通信电缆厂,这就是亨通集团的前身。
那时候,电缆在全国刚刚起步,很多技术都被国外垄断。他先与江苏省通信电缆厂合作,组建吴江分厂,当时,33岁的崔根良就提出企业发展要“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率、高标准和高水平”的“五高”箴言。
亨通光电展台
第二年,崔根良敏锐地捕捉到,光缆要取代普通通信电缆的商机,他便马上与当时邮电部武汉邮科院合资光缆项目,一举填补了江苏省内该项空白,并满足了全国有线电视网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1993年,崔根良与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后改制为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并迅速扩大光缆生产。
1994年,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正式更名为江苏亨通集团公司。从1995年开始,崔根良的亨通集团电缆销量跃居同行第一,光纤光缆跻身业界前三。
短短几年,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在崔根良的妙手回春之下,华丽转身为股份制大型民营集团。
进入21世纪以后,当时,中国90%以上光棒一度依赖进口,而光棒是光线通信的核心技术产品。
为了不受制于人,降低光纤用户的消费成本。2006年,崔根良不顾集团内部反对,力排众议,决定投资6亿元开发光棒产品,他组织了200多名研发人员,花了4年多时间,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反复冲刺着世界通信技术的顶峰。
研发成功,实现了进口光棒的替代。
踌躇满志的崔根良
2012年,崔根良终止四氯化硅光棒扩能计划,以牺牲了至少两年的亨通市场利益为代价,率先尝试新技术研发,实现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
经过3年炼狱般的“鏖战”,亨通自主研发的绿色光纤材料终于试制成功,可以和美国的康宁相比肩,成为世界上拥有该技术的两家企业之一。
如今,亨通集团已经成为了全球光纤通信前3强,连续9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民营巨头,是中国光纤光网、电力电网领域的系统集成商与网络服务商。
亨通集团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沪市主板的亨通光电,港股上市的江苏南方光纤科技有限公司,印尼的VOK公司。
随着企业的发展,崔根良个人财富与日俱增。崔根良不但被业界誉为“光线大亨”,其个人身家也早已超过200亿。
亨通集团少东家崔巍
父辈辛苦打下的光缆帝国,当然传给自己的儿子。
崔根良的儿子,亨通集团少东家崔巍,1986年生,工商管理硕士毕业,曾出任中国人寿海外有限公司投资经理,2018年5月,担任亨通集团董事,32岁便进入集团决策层。
子承父业,如今很多民营企业进入权力的新老交替期。33岁的“富二代”崔巍能否接好崔氏家族权杖,让亨通集团再续辉煌呢?
朋友,你对江苏吴江崔根良的创业人生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