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概股遭遇“血雨腥风”,迟迟无法敲响IPO钟声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们,也正置身于命运的十字路口。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破冰了!”
今年2月16日,中国医疗耗材供应商美华国际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消息传来,瞬时振奋了无数国内的投资人。要知道,自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已经有大半年没有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成功案例。
上市首日,美华国际开盘后两次触发熔断,盘中一度涨48%至14.8美元,截至收盘,该股涨超29%,报12.92美元。但在上市第二天,美华国际就遭遇了断崖式下跌,收盘股价为9美元,跌幅超过30%。
更惊人的下滑还在后面。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概股遭遇了赴美20年来的至暗时刻。3月10日,5家已经披露年报的中国企业被列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预摘除清单”,随后,整个中概股遭遇了“核弹危机”,市值受到重锤。
据财联社星矿数据,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共有323家,在3月份前9个交易日平均每个交易日蒸发2300亿元人民币。其中,以上市后股价最高点与3月11日收市价计算,156家公司的股价跌幅达到了90%及以上。
中概股遭遇的这场“血雨腥风”,也让迟迟无法敲响IPO钟声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心情复杂。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受各方面因素叠加影响,一批拟赴美上市的企业,纷纷选择取消赴美或转而赴港上市;在A股,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被终止或暂缓表决的公司大幅增多,IPO收紧之势愈发明显。
IPO对创业者而言往往是登顶之战,意味着财富自由,个人成就、对团队的回报,以及给投资人交待。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未知数。更雪上加霜的是,互联网大厂们在投资并购方面已经鲜有动作,这意味着站队或者卖身大厂这条退出通道也无法走通了。
目前创业者们更重要也更现实的选择是: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活下去。
“近一个月,已经关注到有八九家企业终止了IPO。”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观察到了A股市场存在IPO申请密集被否的现象。
事实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0家。仅2月10日到3月3日22天里,已经有15家公司止步IPO。其中,撤回申请10家,终止审查2家,审核不通过3家。
今年以来,已有77家公司止步。而在2021全年,“未通过”的公司数量是253家,2020年则为62家。
2022年3月2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官网显示,冲击科创板的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米科技”),拟登陆创业板的惠州市华达通气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锡金通高纤股份有限公司,这三家公司主动撤回了IPO申请。
拥有蚂蚁、美团、小米等明星股东的商米科技,从申请之初就备受关注。
它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从事全球智能商用硬件创新的物联网科技公司。早期,商米科技就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连续参与了商米科技于2014年8月的A轮、2015年5月的B轮两轮融资。美团也是其B轮融资的投资者,目前,美团和小米分别持有8.20%和7.78%的股份。此外,2019年1月,蚂蚁集团参与了商米科技C+轮融资,通过云鑫创投,蚂蚁集团持有商米科技29.99%的股份。
资本加持之下,2021年7月,商米科技公布招股书,拟在科创板上市,计划IPO募资10亿元,其中5.68亿元用于研发升级项目,2.66亿元用于软件平台研发升级项目,1.6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不过,商米科技的上市计划波折不断。在撤回上市申请前,商米科技经历了两轮问询。在科创板首轮问询中,上交所主要关注公司科创属性、研发费用、生产模式、销售模式、重要股东、收入增长、尚未盈利、体外代发工资薪金等15个问题。在二轮问询中,上交所主要关注商米科技科创属性、数据合规、收入核查、媒体质疑四个方面的问题。
直到2月28日,商米科技和保荐人海通证券向上交所提交了《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和《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正式申请撤回上市申请文件。
类似例子并不少见。2月18日当天,有4家企业终止了IPO。1月28日,则有共20家公司在一天内“终止”或“中止”IPO申报。
A股市场中,创业板是IPO终止的漩涡中心。据统计,截至3月9日,今年共有41家创业板IPO申报企业未通过审核。主板和科创板的撤单问题也同样突出,“未通过”的深证上证主板有17家企业,科创板10家,北证8家。
企业大多处于“中止审查”状态,有37家,占比48%;此外,也有不少企业选择主动撤回,结束自己IPO之旅,这部分企业有28家,占比36%;另外,审核不通过、终止审查也是常见情况。
今年以来,A股IPO审核申报排队企业情况,根据wind、企查查数据整理。
从保荐机构来看,77家未通过审核企业背后牵涉出24家券商机构,其中,中信证券保荐数量最多,为7家,国信证券、华泰联合分别为5家。
此外,有企业首次公告日时间可追溯到2014年,也就是说,排队时间超过7年。
除了企业的战略进程受到影响,这些企业背后的投资人也值得关注。
在今年A股被卡的77家企业中,不乏有企业获得过资本青睐,比如,小米基金持有深圳市兴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4.1323%的股份;美团龙珠曾在2017年投资过亚洲渔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磨铁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08到2018年十年间,先后获得志道隆创投、五牛投资、鼎晖投资、基石资本等数亿元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并未获得过外部资本的企业,占比至少超过三分之一。
A股上演IPO大卡顿,美股则早早于去年就让创业公司们“望而却步”。
去年7月以后,小红书、哈啰出行、七牛云、Keep、零氪科技、天鹅到家、喜马拉雅、货拉拉、小马智行、美菜等相继取消或终止赴美IPO进程。wind数据显示,去年8月至今,仅有一家中概股赴美成功。
中概股上市情况,来源:wind。
曾准备冲击美股的企业背后,承载着资本的期待。
2021年7月以来,部分取消在美上市企业的融资情况,数据来源企查查。
比如哈啰出行,在计划上市前已经历过14轮融资,获得包括蚂蚁集团、阿里巴巴、GGV纪源资本 、成为资本、复星集团、春华资本以及大湾区基金等众多投资方的青睐,在哈啰出行2021年4月24日正式提交招股书前的一个月,还获得了一笔来自宁德时代2.34亿美元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显示,其3年亏损近50亿元,2021年7月28日,哈啰出行申请撤回赴美IPO计划。哈啰出行回应称:“将根据国家监管要求和资本市场环境,适时推进IPO事宜。”
为什么会“卡”?
去年滴滴事件之后,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去年7月,《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等监管安全审查重锤落下;去年8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SEC人员停止处理内地企业通过“空壳公司”在美国IPO的注册。
有意赴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当前,百济神州等5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被列入美国证监会《外国公司问责法》的暂定清单,导致热门中概股跌成“白菜价”正是此写照。
而A股,则正面对着“周期”的影响。
自科创板、创业板相继注册制改革后,A股IPO在2020年保持较高通过率。但进入2021年、2022年,A股IPO收紧之势愈烈,被终止或暂缓表决的公司大幅增多。
“可以发现,许多公司选择了主动撤回申请,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排除是监管机构存在窗口指导的方式,为了相对降低整个市场IPO的节奏。”沈萌认为,注册制开始推行之后,各板块的IPO节奏呈现一个“前高后低”的节奏。
“注册制现在仍然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导致了所谓的僧多粥少的状况,极大地推高了整个注册制上市公司的估值,如今经过大概两年多的运转,股价或估值深度回调。监管层也会有意识地对于整个节奏做出把握。” 沈萌说。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柏平亮告诉我们,他明显感觉到服务企业的周期较过去翻了一倍。但他也认为,A股上市退潮也是“阶段性”的。“造成这种普遍性的困境,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上市审核和监管部门加大了检查、监督及审核从严力度;其次,监管层对发行节奏有所调整;更重要的是,上市申报企业对自身的属性定位与所申请板块的要求不相符、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企业财务会计和规范性运营问题、企业信息披露不完整和充分;另外,注册制改革红利让更多企业涌入,审核排队等待周期也相应拉长,同时,如今抽查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但柏平亮也指出了企业上市周期延长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在上市申请过程当中,它的规范运营也是有成本的,周期拉长,意味着成本将越大;这段时间股权融资是受一定的限制影响,政策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若企业早期融资过程中有对赌,那它也会面对对赌期限及业绩的压力挑战。同时企业需要继续投资、扩产和研发,如果早期资金规划预备不足,周期拉得越长,打击有时会是致命性的。”
也有一些企业正在主动求变。
2月25日,去年取消赴美的Keep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距离向美国证监会(SEC)撤回上市申请后三个多月,哈啰出行很快找到了2.8亿美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这也是阿里首次入股。
物业企业中梁百悦智佳曾先后两次冲击IPO,第一次是2021年4月29日,半年之后招股书失效;11月,中梁百悦智佳第二次递交了招股书。但到了2022年2月12日,有媒体曝出中梁百悦智佳已经于近期被碧桂园服务全部收购,中梁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了这一消息。
也有人认为,上市计划搁置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你在跌破3200的阶段上市,也很难得到一个更理想的发行价格。”沈萌表示。
“上市只是手段,关键还是看出发点,你是奔着上市为目的来做企业,还是真的是为用户创造价值?”一位投资人说。